周建新 俞志鹏
[摘要]影视IP作为文化产业的新生事物,因其产品的可延展性强,快速冲击着传统的影视文化产业,虽然增加了电影票房、扩大了市场,但也带来了泛娱乐化、原有影视生态受到资本冲击等问题。与此同时,在对本族群内的传统文化进行优化、创作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则,因之,客家题材的影视文化产业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走文化自强之路。
[关键词]影视IP;客家文化;客家族群认同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2-0075-06
一、影视IP的概念及其对影视文化产业的影响
近些年来,IP已成为国内影视界的热门话题。简单地说,IP(Intellectual Property)指的是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后面的内容承载物,是作品产生的改编源头。影视行业中的IP,更多地指向“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又称精神产权、智力成果权,是指在人类的精神生产过程中,基于人的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表现形式的一切科学成就。我国影视IP的开发路径有许多种,有基于经典文学的IP,基于网络文学的IP,基于电视综艺节目的IP,基于网络游戏的IP,基于电视剧的IP,基于个人品牌的IP等。2016年中国电影IP的开发愈加多元,这已成为一个新趋势。
根據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440亿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进口影片票房收入169.33亿元,占比为38.42%。在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国产片有6部,进口片有4部,有趣的是,在这些高票房电影中,几乎都是IP电影。而IP电影的这一热度早在2013年、201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就已出现。
影视IP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整个影视文化产业的横纵向分工。那么对于影视IP的研究,则变得极为重要。对于影视IP的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大趋势:
(一)泛娱乐化
在文化部发布的《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2014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以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等多份部委报告多次提及“泛娱乐化”概念,这不仅在2015年开始被业界公认为“互联网发展的八大趋势之一”,而且也开始和它的内核——IP一起,成为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等领域行业人士不断提及的高频词汇,甚至引发了一股抢IP的风潮。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又使得消费者并没有时间去处理庞杂的信息。而影视IP的授权不仅仅因为其精确定位能够快速聚拢核心消费群体,更因其能够通过市场验证消费者的情感承载,使其更能广泛地接触人群,降低大众的机会成本和选择成本。但IP授权下的电影由于对电影消费群体定位的过度强调、对于电影定制性的过度关注以及对于高票房回报的过度偏执,使其严重影响了电影创作者的艺术原创能力,逐渐走向了工业标准化的形式,将电影艺术变成了工厂化的实践工具,使其丧失了原本的艺术个性和美学层次。而此类电影的出现也势必会愈加推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泛娱乐化”现象。
(二)资本热捧冲击原有生态
2015年12月初,关于“阿里影业与专业编剧”的争论此起彼伏,可谓是“IP与原创之争”。受电影产业的喷发式发展,阿里、腾讯与百度三家互联网企业都纷纷将触角伸向了影视文化产业,BAT以其雄厚的资本运作、大数据把握市场的精确定位、庞大的线上用户集群以及无可比拟的电商销售平台给传统的影视文化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变革。由渠道到内容的“逆向介入”已然成为当下影视文化产业业态的必然趋势。拿阿里巴巴在电影行业中的全产业链布局来说,通过收购文化中国创建阿里影业,使其在影视文化产业中的IP内容制作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掌控,利用阿里的网络优势(具有电商平台特性的娱乐宝、淘宝电影票、猫眼电影、衍生产品开发等),从而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IP电影不断进入票房排行榜前列时,以庞大观众群体形成群体认同的综艺大电影为代表的IP电影类型也形成了其独创的内容形式。例如湖南广电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相继成立芒果影业、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电影内容的开发。通过综艺节目获得的前期关注度积累的广泛受众,以华丽的明星集团效应,爆笑的电影情节设计,全产业链式的整合营销方法,电影档期的精确选择,对于综艺节目版权的控制,加上综艺节目背后强大的资本支持和众多热于分享高额票房利润的发行商,使得综艺IP在电影市场中如鱼得水,从投资方角度来看,势必会在一定时期出现一批同类型的电影。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在信息极度富饶的现代社会,互联网用户当然不会只忠诚于一个内容源头,以“内容为王”的电影产业要想抓住用户与观众,单纯依靠控制IP版权,通过不断收购影视文化公司、发展新编剧形式,进而获得市场领先地位还是远远不够。如是,则势必会影响电影创作者的工作热情和观众的审美取向。
(三)增加电影票房,扩大市场
影视IP固然有“泛娱乐”、“冲击原有生态”之嫌,但从“工具论”角度来说,影视IP作为电影娱乐的工具,也通过整合电视、线上网络等资源,助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综艺大电影能吸引众多的电影要素为其服务,不仅一批优秀的、一流的、一线的演员希望提高曝光度而自降身价参与到综艺电影中来,还有一批依靠名胜古迹等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地方政府也愿意通过寻租办法与电影制作方合作,提高知名度。影视IP电影更是通过大量明星的堆积以及IP前期培养的巨大粉丝群获得了极大的市场票房,也从侧面助推了中国电影市场。
二、客家题材的影视IP的转换现状
我国影视IP的开发应用,大致可以分为经典IP的开发和基于互联网与粉丝经济之上的影视IP转换。经典IP因为在新世纪、新语境、新媒体下,又再次为其原本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叙事方法等提供了新的补充和转化改编的可能。而我国影视行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地不断深化,一些由游戏、动画、综艺、网络小说等形成的IP应用便受到了影视届极大的关注度。
与飞奔式的经典IP及粉丝经济转换形成的影视IP不同,我国客家题材的影视IP因其更多注重继承客家传统、宣扬客家精神等时代内涵,展现出了不同的现状和特点。笔者对客家题材的影视IP进行了整理,在百度上搜索“客家题材影视剧”,共得出了550000个相关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客家题材的影视剧大概有上千种之多。其中反响最大的是大陆地区的《客家迷情》《围屋里的女人》《土楼里的女人》《客家红》《空姐日记》《填四川》《客海往事》《白鹭谣》《下南洋》《大南迁》《客家人》以及《亲亲中国爹娘》;新加坡国语电视剧《客家之歌》;香港粤语电视剧《客家女人》等等。这里,我们主要对我国的客家题材影视IP进行梳理,以期找到与其他影视IP转换的一些共性。客家题材的影视IP转换并没有十分严格的时间限制,也没有与其类似的参照物可供参考,因此,对客家题材的影视IP转换的阶段划分,笔者只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我国客家题材的影视IP转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989年、1990年-2005年、2006年至今。
(一)第一阶段:1949-1989年
客家题材最早的一部影视剧可追溯到《闪闪的红星》、《党的儿女》时期,那个时期的客家题材影视剧主要还是反映红色革命时期的英雄主义思想,以无畏、勇敢的无产阶级“工农兵”形象勇敢战胜反动势力的革命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广大客家地区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有些地区甚至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因此在1949年-1989年这一时期,以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为核心的电影制作机构成为了时代主角。从这些电影制片厂制作的革命电影,特别是反映广大苏区(赣南地区)中呈现出的文化符号,也常常以客家建筑、客家服饰、客家饮食、客家民俗、客家山歌、客家舞蹈等元素来表现。但当时的影视诉求并不在于宣传客家族群,而且那时的客家族群依然是隐性的、边缘化的,反映到影片内容上便是客家文化符号的刻意弱化。因此,这些影视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家题材的影视作品,只能称之为具有客家元素的影视作品,1949年-1989年实乃客家影视作品的萌芽期。
(二)第二阶段:1990-2005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于客家题材的影视剧来说,这一时期也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全国客家地区的客家意识都不断增强,各地为了招商引资的需要,纷纷打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吸引海外客商及客属企业在本地投资。为了扩大知名度,提振本地区在客家区域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纷纷通过拍摄影视剧的形式来反映本地区客家的文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福建永定拍摄的《神奇的永定土楼》以及随后拍摄的《土楼人家》,展示了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恢宏壮美以及特色的永定客家文化。从这之后,各地纷纷效仿。(2)2004年上映的《围屋里的女人》在广东韶关拍摄,该片以客家文化习俗为背景,讲述了19世纪末至抗日战争初期,一群在围屋里与命运抗争的客家女人的传奇一生,体现了客家女人的淳朴、勤劳、坚韧不拔的品格。(3)电视剧《白鹭谣》则是2005年上映的影片,这部电视剧共二十集,是我国第一部正面描写客家人的大型电视剧,该电视剧对江西赣县白鹭谣村客家人的叙述,通过白鹭谣村钟氏家族的兴衰变化及钟、严两个姓氏从斗争走向融合的故事脉络以及三代人的恩怨纷争、爱情纠葛折射了清末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着力表现了国盛家荣、国破家亡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客家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表达了团结向上的思想内涵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部电视剧也标志着客家题材的影视IP已逐渐走向成熟,无论是作品的内容还是題材选择都紧靠客家族群的文化内核,通过将客家的日常生活形象在荧幕中具象化表达来显现客家人优秀的品德,借此宣传客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的影视剧中,对于客家题材的塑造还只存在表面,更多的是将客家文化符号融入影视创作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客家经典影视IP的转化,也并没有真正吸引到除了客家人之外的人们的更多关注。
(三)2006年至今
2006年前,对于客家题材的影视开发多是客家地区的地方电视台进行投资拍摄,宣扬更多的也是本地区的客家文化,以期达到争取地方话语权和经济利益的目的。2006年之后则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客家题材的影视作品被更多人熟悉,更多人观看欣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元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出现形成的巨大线上粉丝群、客家题材IP的转换、中央级电视台的推动以及海外客家与大陆客家影视剧的合作拍摄引发的观影潮流。举例来说:
(1)中央级电视台推动: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下南洋》,作为“大迁徙”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反映了近代大移民的时代浪潮。由于前两部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积累了巨大粉丝群体,这个系列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也是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开播的最成功的电视剧系列之一。电视剧《下南洋》是第一部对客家人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展示的电视剧,该片系统描述了客家人是从中原南迁到现在的赣闽粤边区,再从这些地区分散到全国以及全世界各地。在漫长的迁徙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今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下南洋》正是以福建永定县的客家土楼为主要外景拍摄地,请来了当今华语世界一线明星佟大为、黄圣依等明星加盟,而佟大为在剧中饰演的简肇庆所在的简家正是居住在有名的“集庆楼”,黄圣依饰演的陶舒燕所在的陶家是福建永定“振成楼”的楼主,剧中大量镜头展现了客家土楼和客家人的生活。这种对客家题材的影视转换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反过来又促进了客家题材影视IP的转换。
(2)经典文学IP转换:根据福建省上杭籍客家女作家何英的自传体纪实文学《抚摸岁月》一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客家红》,则是客家题材的影视IP转换的又一重要尝试,以闽西客家文化为蓝本,通过经典文学的IP转换,将上杭地区客家人的生活群像完美地展示在了荧幕之上。此外,针对经典文学作品转换的客家题材影视IP还有电视剧《客家风云》——改编自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尔芬的长篇小说《雕版》;电影《吴二哥请神》改编自四川东山籍客家男作家刘晓双的中篇小说《西江村赶湖》等等。
(3)两岸三地与海外客家合作拍摄: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滚滚血脉》(又名《填四川》),则是根据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历史背景改编而成。这部纯客家题材的电视剧分为两个版本,内地版本的29集,客家版本的30集,也是一种首创。电视剧《滚滚血脉》跨度三百年,纵横六千里,而全剧的大结局也很有韵味,以2005年10月18日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这个真实事件为结局,反映了四川洛带地区客家人的智慧和良苦用心。此外,这个电视剧也是依据四川东山籍客家作家刘晓双的“血脉客家三部曲”之一的同名长篇小说——《滚滚血脉》改编而成。此外,如新加坡客家题材电视剧《客家之歌》、香港客家题材电视剧《客家女人》、反映闽台客家血缘关系的电视剧《客海往事》、反映客侨题材的电视剧《亲亲我的中国爹娘》等都提升了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4)都市文化形象的客家题材:电视剧《空姐日记》《客家迷情》《客家女人》等则又是与以往客家题材影视IP所不同的,它们大多反映现代社会,通过对客家传统文化题材的挖掘来反映现代都市生活文化。而《客家女人》更是香港地区拍摄的客家题材电视剧,讲述了一对分隔香港和内地的客家姐妹的恩怨离愁,对宣传沿海客家地区及客属华人、华侨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5)综艺节目、电影及动漫等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客家题材影视IP转换: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有一集便是在福建漳州南靖河坑村进行拍摄的,而针对河坑土楼群的综艺节目录制,更是提升了当地的旅游人气及知名度。电影《云水谣》在福建南靖的拍摄,更是让“怀远楼”被人熟知。当地为了扩大知名度,直接将《云水谣》拍摄地的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可见影视题材IP转换的巨大价值。动漫电影《大鱼海棠》更是将制作场景放在了客家土楼上,通过艺术原创的方式,将《庄子·逍遥游》中的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作为自己影片开始的世界观,以此获得了总共5.65亿人民币的票房。
我们发现,客家题材的影视IP转换正以多元发展的势头向前发展,但应该注意到,除了少数客家题材的影视IP变成经典、做得较好之外,其余还是处于紊乱发展、野蛮生长时期。客家题材的影视IP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框架和理论引导。因此,对于发展客家题材的影视IP,为客家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客家族群认同对于发展客家题材影视IP的启示
群体认同是影视IP快速发展的一大诱因。那么,客家族群认同作为客家文化的一大重要特征,在实现客家题材的影视IP的转换以及在客家文化的产业化过程中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之,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1.族群认同。客家自古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的俗语,也从侧面表现出客家人对自身文化与族群有着高度的自觉与认同感。客家认同与以往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不同,有其独特性。具体包括:(1)客家族群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脱离了原本的地域限制;(2)客家认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依靠血缘、共同继嗣形成的原初认同,而走向了依靠文化渊源和共同历史形成的文化认同。(3)客家认同是依靠政府、学者、社会团体、民间的多方参与形成的认同意识。河合洋尚指出,“客家文化是与全球时代政治、经济空间的生存相结合起来并被科学家、政治家、开发商等代理者塑造出来的概念。”因此,客家族群认同比起其他群体认同具有了天然优势,具有族群性、国际化、多元化等特征。因此,在对客家题材的影视IP开发及转换的过程中,应尽量发挥这一优势,走族群性经济的道路。
2.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走出去的重要警示。周建新在《族群认同、文化自觉与客家研究》一文中,提出“客家研究要自觉,首先需要对客家文化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面对全球化,客家研究还应去‘中心论,尤其是要去‘中原中心说。客家族群意识是一种客家心态,一种从‘中心—边缘—中心挣扎的心路历程,是主流与边缘地位的奋斗历史,对中原地正统地位的攀附与回归。”因此,在对客家题材的影视IP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也應遵从这一理念,避免出现影视IP转换过程中的失范和不必要的隐患。
3.文化自信。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作为历史长河遗存下的优秀文化,自然要时刻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既有助于克服文化独尊和盲目文化自傲,也有助于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盲从。”文化自觉中对于“本文化”和“他文化”两者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在对客家文化的高度自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他文化”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适应。反观现在国内的影视IP开发过程中,有不少影片盲目崇拜外来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部分西化甚至是全盘西化,这是极不可取的。客家地区有着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围屋;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方言;丰富多样的客家民俗风情;绚丽多彩的客家民间艺术;“接地气”、“原生态”的客家饮食;质朴无华的客家服饰等等,无不折射出客家人民的智慧、客家地区历史的厚重、客家文化的内涵丰富。因此,在对客家题材的影视IP开发与转换过程中,应重点挖掘客家优秀文化内核,做到知己知彼的高度文化自觉,大胆地在影视作品中推介和宣传客家文化。
4.文化自强。当客家题材的影视IP转换过程中做到和做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后,我们还应走文化自强道路。影视剧作品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不同的先天优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趋火爆、观影人数的增多、互联网视频工具的便利化,影视文化产业也应该承担更多的文化使命和角色担当。客家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前期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几乎每部作品都保证了作品宣扬的优秀客家精神。此外,客家作为一个文化族群,散布世界各地,具有天然的文化传播媒介。因此,在客家题材的影视作品、影视产业越发成熟的现在,也应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任。
四、结 语
随着人们对影视文化的消费需求日趋增加,我国的影视文化市场也逐渐火爆。火爆的同时是诸多影视IP的开发和转换,而影视文化产品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有特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客家题材的影视IP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89年的萌芽期、1990-2005年的发展期、2006年至今的成熟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客家题材的影视IP开发始终追寻着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重视客家文化的传播、坚持弘扬优秀的客家精神、承担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今天,影视文化产业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及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客家题材的影视IP开发应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后才能走向文化自强的道路。与此同时,影视IP的火热与群体认同密不可分,客家族群之所以能够从隐性走向显性,是通过客家文化的族群性即族群认同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对客家题材的影视IP进行开发及转换的过程中,也应将突破口放在客家族群的族群认同上来,走族群性经济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吴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