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勤 许晨燕
[摘要]娱乐生活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娱乐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既能够反映市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又反映出社会的转型。常熟作为“江南第一书码头”、“评弹第二故乡”,与苏州评弹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以苏州评弹为例,来考察民国常熟民众的娱乐生活,以期对该时期常熟民众的娱乐生活的具体内容取得基本的认识。
[关键词]民国;常熟;娱乐生活;苏州评弹
中图分类号:I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2-0060-07
常熟作为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民众的娱乐生活历来丰富。苏州评弹,运用吴地方言说唱的评话、弹词,依靠先天优势流行于常熟。清末民国时期,说唱评弹已经是遍及城乡,并且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形式。评弹表演历经街头演唱、上门唱堂会及进茶馆、设专门场所演出四等几个阶段,其中以茶馆演出为最盛。位于南门前坛街的长兴茶馆,原名爱吾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兼营书场。后来许多茶馆开始经营书场,聘请评弹名家前来表演。此外,业余话剧团体也相继成立,正化社、民众剧社、天风剧社、光明剧艺社(后改组为青艺剧社、拓荒文艺社)、虞青文艺社等,纷纷上演话剧;还有菊社、公余社、嘤鸣社、虞声俱乐部(中音俱乐部)等业余京剧团体,也相继在常熟成立进行演出;一些文明戏随后也开始在常熟上演,其他地方的戏曲如锡剧、沪剧、越剧、京剧等也纷纷来常熟演出,彰显了常熟民众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特征。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苏州评弹在常熟的发展情况、表现样貌的考察,进而窥探民国常熟民众日常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一、苏州评弹在常熟
评弹起源于苏州,古城常熟是其发祥之地。据资料记载,评弹在常熟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在明代,常熟已有评弹演出活动,且评话和弹词的脚本也有流传。清初,文献中即有丐户草头娘精于弹词的记载,清末民初时期,评弹艺术在常熟更是繁盛。因文化发达,老听客多,乡区不计,即城厢内外书场有十几家之谱。因此,诸多评弹艺人选择到常熟来跑码头说书;而且,说书人对于常熟这只码头,素来很注重,聘去的都是名家。除聘来说书艺人外,常熟本地也出了不少评弹艺人。由是,民国时期,苏州评弹在常熟地区呈现一派繁荣之景象。
(一)说书藝人方面
在整个评弹艺人群体中,常熟籍评弹艺人占有较大比例,有不少艺人成为了享誉书坛的名家响档。根据《常熟文史资料辑存》中摘录的《常熟指南》,统计到常熟评弹演员在1918年前有42人,1919-1945年为8人,1946-1949年有11人,总计常熟籍评弹艺人应该有60余人。据《评弹文化词典》及相关研究,笔者梳理了民国时期常熟籍说书艺人基本情况,参见表1如下:
常熟地区之所以出这么多的评弹艺人,一方面,在于常熟语言占有先天优势。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常熟方言的干净利落,是说好评弹的先天条件。评弹演员最基本的要求是发音准、口齿清晰、口劲足,这些常熟人都天然地具备。因此,常熟人学习评弹也就占得语言先机。另一方面,常熟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地区。有吴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便于苏州评弹深入民众生活,其辐射影响颇大。此外,常熟文人为艺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说书基础。他们爱好听评弹、关心评弹,甚至能够创作出评弹作品供说书人演出。如集文人与艺人于一身的朱兰庵,作有《空谷兰》《巧姻缘》《荆钗记》三部长篇弹词,1922年4月创办《戏杂志》,并任主编,该刊内容涉及弹词、评话、京剧、昆剧、新剧、滩簧、电影等方面。其为评弹事业的创作,是评弹在常熟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书场方面
常熟城里的居民有相当一部分在城郊的乡村拥有较多的土地,他们的生活安逸,无忧无虑,喜欢坐茶馆喝茶听书。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常熟茶馆书场设立相当之多。据《常熟市志》记载:民国七年(1918),常熟城区有茶馆60家,其中湖园、仪凤、雅聚楼、长兴、雅集轩和一洞天6家兼营评弹书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后,许多茶馆改以书场为主,有的专供听书,先后开张的有环翠、花园、中央、好友、中财、顺园、新东方、悦来、金都、山景园等10多家……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先后开设的书场还有鹤园、新都、康乐、孔雀等。这期间,农村集镇有书场26家,较有名的为梅李的畅园和龙园、浒浦的熙春和芝兰轩、支塘的龙泉、唐市的三枪馆、徐市的怡院、吴市的雅园、董浜的涵芬阁等。根据现存资料,可以考证的书场有近50家(参见表2):
书场为评弹艺人提供了一个说书的空间,书场的不断增加无疑促成了评弹艺人的增多,对于评弹事业在常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评弹艺人的流动
内行人称说书人为“吃开口饭”,注定走江湖的命运,不能常驻一处,一俟说毕,即需另开码头;亦有因兴趣或生意清淡原因未经说完而中途告歇者,谓之“剪书”。说书的走码头,仅是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因过远之处听不懂苏白,去亦徒然。评弹艺人走码头,常熟成为他们不得不去的一个书场码头。而常熟的茶馆书场也争相延请评弹艺人前来演出,形成了良好的评弹表演氛围。且评弹艺人“出码头时所开书,多择生涩脚本。名家之所以说部多而且熟者,练习之功候深也。亦有借码头为试验及殖财地,回苏始拜师者”。
艺人跑码头是常态,同时在跑码头的过程中有利于说书艺术的提高。“当时的许多评弹演员,一定要在常熟‘打红,才能在这一行当‘卖开、叫座和出名”。在整个民国时期,源源不断有各地艺人来常熟说书(参见表3)。
由上可见,当时在常熟,各大书场与各地评弹艺人接洽频繁,当地说书者众多,有做敌档,有接档而来,为常熟听众提供了一场又一场评弹盛宴。这其中,还有不少演员一年来常熟说书多次,这与艺人自身的艺术水平息息相关。如1949年年档之一——著名评弹艺人魏含英自述道:“我九次到常熟复档,说的都是《珍珠塔》,而每次去那里,次次满座,听众听了还要复一遍,所以能百听不厌,这是因为每次说法不同,有新的东西。”
二、苏州评弹对常熟社会的影响
苏州评弹是受广大听客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听书成为了民国江南社会各阶层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当时的常熟社会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推进民众娱乐生活丰富化
常熟老报刊《夜报》以“娱乐狂”为标题描述当时人们过年时听说书的盛况道:“新年以来,各家书厅里,都已聘定了名脚儿开业,生意非常兴隆,家家客满……就是湖园西园连那夏天纳凉的地方,也都是坐满了人。”可以看出,听书成为常熟民众过年节庆时重要的娱乐活动方式之一。
民国时期,在常熟发行的一些报纸刊登的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娱乐方式如听戏、评弹以及西方的娱乐方式看电影刊登的广告尤为繁多,以《常熟明报》《今报》其中一期为例(见表4):
由上述表4可以看出,市场为常熟民众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场所及娱乐方式,听评弹、看电影以及看京剧、越剧等娱乐方式是人们的首选。传统的娱乐方式与西方的娱乐方式同时受当时常熟民众的欢迎,满足了民众们的日常文化生活需求。与评弹共同出现在常熟地区的多种娱乐活动,便利了民众进行娱乐消费,民众又乐于进行娱乐消费,进而丰富了常熟民众的娱乐生活。
(二)反映常熟社会的動态化
娱乐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具有社会化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常熟民众娱乐生活的转变,反映的是民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娱乐生活的转变是考察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新常熟报增刊》一篇名为《常熟的娱乐事业》的报道中提到,“低级趣味的弹簧戏院”倒可以受到“一般中下层阶级的观众”的欢迎,“城内外几家书场,因为是经济合算的关系”,却是发展的气象蓬勃,为“全县的娱乐中心”。当时娱乐活动的消费主体还是普通民众,选择的娱乐活动方式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收入情况以及定价是否合理,由此可窥探当时常熟社会的消费阶层状况。同时,在当时各种常熟老报刊的报道下,以及刊登在报纸上的各种能够满足民众娱乐需求的广告和当时艺人在常熟开设的电台播演中,评弹可谓无处不在,彰显了常熟民众文化消费的基本样貌和娱乐方式及社会风气之演化。
三、结 语
常熟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文化娱乐繁荣,加之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经济的富庶,常熟民众的娱乐生活在民国时期更为繁荣。以常熟民众的娱乐生活为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探当时整个社会民众的娱乐生活情况。民众娱乐生活的发展和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讲,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市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近代化的过程。而苏州评弹,恰好可作为窥探常熟民众娱乐生活的视角点,通过苏州评弹在常熟的发展来凸显民国时期常熟民众娱乐生活动态转变。
在评弹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说书有两考场,大考场常熟,小考场同里。“评弹考场”常熟对于苏州评弹艺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艺人多、书场多,评弹事业繁荣,常熟无愧于“江南第一书码头”“评弹第二故乡”的名号。而且,常熟在民国时间还常常在年岁末举行评弹会书,更是集结各地名家响档,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通过竞争交流来提高艺人自身的说书水平,同时也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公益劝捐以赈灾,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责任编辑:吴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