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钊 李明红 金光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辉煌的精神文明,发展出自己强健而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使得各种思想得以在其中孕育、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这种不断发展融合的思想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古老帝国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国传统思想精神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占绝大多数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合了釋、道、法、墨等多种文化内容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并且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最为代表。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核心是“仁”。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儒家文化所重视的“仁”、“义”、“礼”、“智”、“信”都已深深根植于中国固有的传统价值体系中,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承袭古代黄帝之道,化育万物适应人性,崇尚自然发展,顺符道德与天合体。东汉之时,学道之士张陵,潜心思考造作道书,制定种种科仪,规范徒众。随着太平天道在民间兴起并与谶纬之学结合,创造了原始道教,道教正式以宗教之名应世。道教初创时期,仅限于西蜀、汉中一带,后张陵之子张衡至江西龙虎山讲道传道,长江以南,道教始盛。魏晋之际,是道教走向成熟,逐渐定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许多知虑之士因痛恨政治的残忍,多以老庄之说籍玄冥以自诲,涌现出一批如葛洪、陶弘景、陆修静等道教领袖人物。他们从道教理论、宗教实践等方面,对道教进行了改造和发展。道教在东汉至魏晋时期占据社会思潮的主导地位,是有其原因的。从道教自身来说,其宗旨是解决人长生不死这一强烈渴求。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普遍民生状态是崇尚逍遥自由的生活,希望可以做“神仙中人”逍遥自在,因此极为信仰道教。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民族危机四伏,贫苦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极其需要精神寄托,而此时刚刚兴起的道教正好符合了这种精神需要。
佛教的产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已经进入鼎盛时期。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历代统治者大多以此来作为愚民的工具,宣称人们应该逆来顺受,多做善事,以期有个好点的来世。因此,佛教思想渗透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和服务社会、普渡众生、多姿多彩的佛教文化。
實际上,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并非孤立的发展,而是不断地相互借鉴、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教合一曾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也正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而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浩瀚文明才得以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铜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正因为儒释道占据着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脉络,因此,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在铜镜中有所反映,有所渗透。我们选择铜镜中的一些儒释道中的人物展现给大家,以便让大家从中了解儒释道的思想、它们之间的交融以及中华文化的精髓。
一、道教人物
图一为张天师驱妖纹镜,直径9厘米,金代。镜子的故事是说张道陵仙法之妙,道术之高。此镜素宽缘,里厚外薄,缘上有刻记“阴官”。图中张天师掷符篆,驱赶捉打山鬼。钮左侧三人可能为张天师的弟子。画面栩栩如生。
张天师,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此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篆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此铜镜正是体现出道教驱神捉鬼的法力。
图二为八仙过海镜,直径23.5厘米,元代。此镜为圆形,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八位神仙各显神通,漂洋过海,画面飘逸。
“八仙过海”是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
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八仙过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动的记述见于明吴元泰之《东游记》。该书写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此画面充分体现出道教的修身成仙的思想。
图三为洛神菱花柄镜,直径12.6厘米,长春文管会藏。长柄。月光下一仙女亭亭玉立。故事取材于洛神赋。
《洛神赋》为曹植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所著。其序称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时,途经洛水,忽然有感而发,并作此赋。洛神为中国神话里伏羲氏(宓羲)之女儿,其因为于洛水溺死,而成为洛水之神,即洛神。洛神也应是道教的一个重要人物。
图四为神兽镜,直径16.6厘米,东汉,日本千石唯司藏。画面中展现了各种道教人物。其中,西王母,尊称天上圣母。据说,居住在昆仑山。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原是掌管不死药、罚恶的上古女神,现多传为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全真教的祖师。西王母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道教把西王母的地位拾得很高,是统领三界所有女仙的祖师,与东王公分別对男女神仙进行管理。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华帝君,东华紫府少阳君。汉族民间信仰的神仙,与西王母共为道教尊神,究其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为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男神,后来道教继承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祖。其他也皆是道教中的主要代表人物。
天皇,或曰天皇大帝。据《晋书,天文志,中官》中记载,在北极星正中有一星“曰天皇大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天皇在道教中也叫“皇天上帝”,地位最尊,是神仙世界的统治者。神兽镜镜背纹饰中,天皇紧靠玄武同居北方。
神兽镜中铸造“天皇”图像,除了因为他是道教群神之首,是“总执天道”“制御万神”的主宰之外,还因为《云笈七签》卷二十五《北极七元紫庭秘诀》中记载,如若见到这位帝星,可以增寿三百岁。因此,这就极大地迎合了社会大众对长寿不死的追求和渴望。
五帝,《周礼,天官,大宰》曰“杞五帝”。唐公彦疏曰:“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计光纪。”即指中国古代传说中分掌五方的五个天帝。《淮南子,天文训》曰:“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皡,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吴,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此五帝在道教中是从天上管到地下,从陆上管到水中的神灵。因此,百姓都顶礼膜拜,并在神兽镜中安以位置。
图五为真子飞霜铭故事镜,直径24.1厘米,唐代,张宏林先生藏。八出葵花形,圆钮。钮上“真子飞霜”四字,上下两组纹饰可谓“海上仙山”;左侧竹林,四竹三笋,雅士抚琴;右侧凤凰展翅起舞。此类纹饰镜存世甚少。
冯云鹏《金石索》中认为:“真子未详,或取修真炼道之意。”而《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中记:“飞霜当是操名。”即其所谈弹之曲当为飞霜。真子名字的解释很多,我们认为,真子应为道教真人。此画面表现了道教修真炼道的思想。
图六为嫦娥玉兔月宫镜,直径19厘米,唐代,上海博物馆藏。八辦菱花形,龟形钮。钮左上嫦娥飞天,披纱飘舞。
嫦娥,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煊娥,因西汉时为避免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成嫦娥,又作常娥。
据说嫦娥与后羿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中。
后来道教在其神话故事中,将嫦娥与月神太阴星君合并为一人,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图七为柳毅传书镜,直径17.2厘米,元代,湖南省博物馆藏。圆形,平钮。沿着镜缘左侧伸出一株大树,河边树下一男一女,表现出互相倾诉姿态。树下草地上分布着几只羊。其间有一方框中有铭文“河中府马家白同镜”。镜背主题纹饰为民间传说一一柳毅传书的故事。纹饰内容广泛,雕刻细腻。
《洞庭灵姻传》主要讲述落第书生柳毅与弃妇龙女之间有关爱情、报恩、神灵的传奇故事:唐凤仪年间,柳毅下地还乡路逢牧羊女,貌若甚戚者,便问其故,乃得知牧羊女实为龙女也,为无情郎所厌弃,托书于毅,毅慨然许之。后钱塘君提出将龙女许配给柳毅,但因出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词拒绝。龙女知柳毅在金陵鳏居,由媒说合,与柳毅终成夫妻。
从故事中看,表现的是柳毅的“义”以及和龙女的神人結合的传奇爱情故事,应是儒教和道教思想的有机结合。
图八为子乔吹笙故事镜,直径13厘米,唐代,张铁山先生藏。钮左王子晋吹笙,一只鸾凤乘云而至,聆听仙乐,不禁起舞。
王子乔是汉族传说中的神仙,为黄帝后裔,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传说他生而神异,幼而好道。虽宫中珍馐玉馔,锦衣华服,他却视如不见,而独爱静坐吹笙,乐音清雅,作凤凰鸣。王子乔不但人长得好,而且极有善心。周灵王二十二年秋,洛河泛滥,直;中城邑,满城百姓即将为鱼鳖。正当王子晋带领百姓奋力抢险时,周灵王却不顾大堤将溃,城池不保,下令保护大堤的百姓放弃抢救堤坝,去挽救他用来炼丹修道的昆昭台。听到这个混账命令后,太子晋愤然走到台上,对灵王长跪不起,拼死力谏,硬是逼着灵王收回成命,才使洛邑城免于被洪水吞没。王子乔却因此得罪了灵王,为日后被废留下祸根。由于王子乔总是为民请愿,常使周灵王不悅,再加上弟弟姬贵在灵王面前百般挑拨陷害,终使灵王废了太子晋,立老二姬贵为太子。这件事引起了大臣和百姓的强烈反弹,心虚的姬贵将哥哥子乔视为眼中钉,于是将其圈禁在偃师缑山。王子乔从太子到阶下囚,天上落到地下,不久即抑郁而终。
人们同情王子乔的悲惨命运,不以为太子已死,相反认为太子成了仙,而且是骑着仙鹤,吹着笛子,逍遥自在。于是就有了汉代刘向《列仙传》里的记载,有了全国各地十数处王乔洞(新安亦有一处),有了缑山上的升仙观。
图九为竹林七贤故事镜,直径24.7厘米,唐朝,张铁山先生藏。圆形,钮上中间大树,两侧向外是竹林,钮侧各两人,左侧对弈围棋,右侧为吟诵诗词,钮下三入围坐开怀畅饮。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应是道教修身养性和清静无为思想相互结合的人物代表。
二、佛教人物
图十为达摩渡海菱花镜,直径15.4厘米,金代,中拍国际。八辦菱花形,镜钮右側海面立着达摩,身披袈裟,手持法器,逐浪前进,制作精良。
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
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人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图十一为千手观音佛像镜,直径12厘米,宋代,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圆形挂镜,镜面居中为一尊干手千眼观音,外区为一组文字,似梵文。观音即佛教大悲菩萨,道教改观音为观音人士。此镜应为佛道教用镜。
观音菩萨,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又作南无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聲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她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观世音菩萨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人物,她的形象遍布全国各地的寺庙之中,绘画、雕塑及许多工艺品中也有其形象,她集智慧、慈悲、救苦救难等良好品德于一身,到处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她的传说多次出现在中国的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之中。
而道教又改观音为观音大士,实际上她应该是佛教和道教共同供奉的神衹。
图十二为迦陵频伽纹镜,直径22.8厘米,辽代,辽宁省博物馆藏。镜背饰凸线迦陵频伽纹,两佛舒展双翅,头载莲冠相对而立。频伽纹为佛教题材,流行于唐代。
迦陵频伽鸟之音译名颇多,意译名则有好声鸟、妙音鸟等,音声美妙为其最大特色,只有佛音能胜之,故佛教经典中常以其妙音譬喻佛、菩萨说法议论之音。而其于卵中能鸣之特性,则常被比喻菩提之功德势力与智慧。佛教艺术中其造型是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鸟之相,目前于中国境内所发现之年代最早者,推定为东魏武定七年所作。以之与中、印两地原有之人头鸟神比较,发现其图像乃转化自印度紧那罗人头鸟之形,而非源于中土。它应是佛教供奉的神。
图十三为飞天祥云镜,直径25.3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八出葵花形,两側各一由祥云托浮的飞仙,头戴宝冠,衣襟飘逸。
飞天,梵文名“乾达婆”,汉译名“香音神”,是佛教崇信的诸神之一。当釋迦牟尼说法达到高潮时,飞天们自天而降,她们身绕飘带,手托花盘,散布香花。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所以飞天也是佛教中的诸神之一。
三、儒教人物
图十四为三乐镜,直径工2.8厘米,唐代,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八辦葵花镜,镜上铭文“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左为孔子,荣启奇居右,作答言状。
孔子游泰山,遇荣启奇鼓琴唱歌,孔子问其何乐,答曰:使我高兴的事很多。天地之间,以人为贵,我幸而为人,一乐也。男尊女卑,我幸而为男,二乐也。有的人短命,夭折于襁褓,而我已年近九十,三乐也。故此镜又称“三乐镜”。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图十五为孔子弟子画像镜,直径16.1厘米,西晋,现金华文管会收藏。树干向外延伸将画面等分为四区,每区中间浮雕一只手上举的神像,神像左右有“圣子”、“弟子仲由”、“弟子颜渊”、“弟子子贡”榜题。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人,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人。子贡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成为孔门高徒,位列“孔门十哲”之一,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后人称他为儒商鼻祖。
他们都是儒教的继承者。
图十六为周处斩蛟人物镜,直径18.2厘米,宋代,2009年中拍国际2009藏。菱花形,主题纹饰为东吴周处斩杀恶蛟的故事,采用浮雕工艺,使纹饰刻画更加生动精妙。
周处,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氏羌叛乱,遇害于沙场,成为一代忠臣,他是儒教人物中改过自新的典型。
图十七为柏氏伍子胥镜,直径20.7厘米,东汉,上海博物馆馆藏。圆钮,似乳钉将纹饰分四组,吴王夫差端坐在帐幕中,右旁有“吴王”二字,左面是伍子胥仗剑作自刎状,左上角有“忠臣伍子胥”五字,右边越王执节而立,范蠡席地而坐,并有“越王”及“范蠡”字样。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伍子胥应该是儒教思想中“忠义”的代表人物。
图十八为隆中求贤人物故事镜,直径22.3厘米,金代,2009年中拍国际。圆形,圆钮,镜钮左右各立两人,左边二人似在交谈,右边二人作武夫装扮,其中一人肩扛长刀,纹饰描绘细腻传神,反映了刘备隆中三顾茅庐的场景,品相极佳。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以纪念。
刘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他是儒教称颂的一个典型人物。
图十九为董永孝义人物故事镜,直径26厘米,宋代,2009年中拍国际。八辦莲花型,镜中右下方一男子手持哭丧棒,向左上方招手,左上则为重层祥云,云头上仙女端坐,此镜表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成就人生姻缘的故事,纹饰精美。
董永,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它歌颂的是儒教中的“孝”,同时结合了道教中的神仙故事。
图二十为武松打虎镜,直径7.7厘米,辽代,中国嘉德2008年春季拍卖会。圆形,主纹饰为武松打虎图,人物造型威猛,虎纹刻画细致,为辽代铜镜中之艺术佳品。
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特別重要的人物。武松原籍清河县,因其排行第二,又叫“武二郎”。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武松为兄报仇,表现的正是儒教中的“孝”和“义”。
时至今日,我们看这些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铜镜,它们在深厚的土壤下埋藏多年,早已锈迹斑斑,却给我们展示了古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当时的工艺制造水平,可以说,它们是那个时期活着的灵魂。那些家喻户晓,被人们争相传颂的历史人物,他们身上或有儒家“仁义”、“礼制”思想的烙印,或有道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仙风道骨,亦或有佛家“色空”观的超脱。铜镜和这些歷史人物的完美结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精神风貌。收集、研究这些铸造精良、文图优美、内涵丰富的儒释道人物铜镜,可以让我们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从中体味中国传统思想独特的精神风貌,对深入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收集铜镜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