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仁龙
摘 要: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充分挖掘利用高校所在区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和机制创新,是操作难度低、实效性强、受众面广的一项思路。文章基于广州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应用视角,通过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服务“三协同”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历史内涵,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文化自信;岭南文化;广州古村落;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070-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t is of great difficulty, effective and wide audience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area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arry out the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refor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The application perspective of Guangzhou ancient village culture based on resource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ocial service "three coordin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deepe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rtisan spirit cultivation historical connotation, culture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self-confidence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culture; ancient villages in Guangzhou; cultural resources
一、問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包含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并且着重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可见,所谓“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应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文化中,笔者认为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它夯实了当前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对一定区域的一个特定群体而言,其文化自信的建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尤其是他们所能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也是具体的。基于此,广州地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应立足岭南文化资源,培育的路径也应是接地气的,喜闻乐见的,惟有这样才能在认同、接受、内化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自信。岭南文化资源丰富,囊括了历史遗迹、古建筑、园林、商业、民俗、宗教等多种文化类型,传承了粤语、粤剧、粤曲、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工艺等异彩纷呈的文化形式,这都可以成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动素材。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州保存的数量可观的古村落,最能丰富地体现岭南文化的元素,也深刻体现和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全国范围看,古村落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地方重要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多都远离大城市。而广州地区的古村落,在规模和特色在全国大城市中独树一帜,近年来更是受益于政府及全社会的重视、保护和开发,已成为一张张重要的文化历史名片。近郊甚至是核心城区的分布,更为广州古村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助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奠定了基础。
二、广州古村落文化资源分析
广州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保存完好、内容丰富,同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为古村落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更为古村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分布、类型和风格概述
广州地区的古村落不仅分布广泛、数量可观,且绝大多数保存完好。代表性的古村落有海珠区的黄埔村、小洲村,荔湾区的聚龙村,天河区的猎德村,黄埔区的姬堂村、文冲村、深井村、横沙村、莲塘村,白云区的障岗村,花都区的 头村、茶塘村、藏书院村、高溪村田心庄、三华村、黄沙塘村,番禺区的大岭村,从化区的钱岗村、大江浦村、凤院村、钟楼村、木棉村,等等[2]。从分布情况看,上述古村落基本覆盖广州市所有辖区,尤其以从化、花都、黄埔三区最多;从保存程度看,绝大部分古村落保存完好,尤其体现在现存规模和保存完整度上。其中花都区 头古村和番禺区大岭村两个古村落,规模庞大且保存完整,已双双入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广州古村落的建筑类型多样、文化元素丰富。在古村落中,既有数量众多、古色古香的房屋、书室、宗祠建筑,也有古巷、古桥、古港、古庙、古炮楼等类型和功能各异的建筑,还有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蚝壳墙、旗杆夹等古代元素和文化符号。例如,海珠区黄埔村保存下来的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北帝庙,自清代以来多次重修,至今仍是黄埔村各姓族人筹办大型庙会的地方;著名的黄埔古港,自宋代以来在广东乃至全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花都 头古村中,书室、祠堂等建筑规模大、保存好,古炮楼、青云古桥历史悠久。番禺大岭村也有一座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朝列大夫祠。此外,非常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蚝壳墙等传统文化符号在 头村、三华村以及沙湾古镇几乎随处可见。
广州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体现着浓郁的岭南文化风。古村落在布局上往往结合地形地貌与周边池塘形成自由式的“前塘后村”区域格局和“梳式”总体布局,体现了岭南建筑注重于环境融为一体的特点。镬耳山墙或人字山墙、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塑博古脊或龙船脊,以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等工艺,体现了古村落建筑工艺上因地制宜、彰显特性的岭南特色。
(二)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分析
作为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作为目前岭南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广州古村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这也是其能够成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载体的根本所在。
1. 正直朴素的爱国爱家情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永恒基调。广州古村落大多都浓缩着基础深厚的“耕读传家”宗族文化,体现着朴素的爱国爱家情怀。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一个人报效国家的第一步就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考取功名,广州古村落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追求上进、互相激励、为国尽忠的故事。
开村迄今800多年的番禺区大岭村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该村历史上共出过1名状元、1名探花、34名进士、53名举人及100多名九品以上官员,在周边地区首屈一指;拥有600余年建村历史的花都区 头古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全村及第秀才27名、举人19名、进士14名,更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等激励后人考取功名、尽忠报国的故事( 头村人黄 严教七子,有五子科举至举人、进士。后来黄 和第五子黄学准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皇帝赐“乡贤”之称,故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的美誉)。
广州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都区三华村的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背后也是一个乐于上进、爱国爱家的典故。清朝道光年间,三华村徐氏家族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两人考取功名,入朝为官至兵部郎中,功劳得到朝廷认可。皇帝特封徐方正祖父、父亲为“资政大夫”、封徐表正父亲为“奉直大夫”。为答谢皇恩浩荡,徐方正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徐表正则建造了南山书院,后人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这些构成了今天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的主体。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广州古村落中传承着的勤奋好学、忠诚孝道、正直清廉、报效国家的精神,也是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的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素材。
2. 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风格
广州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岭南文化特色,体现着传统文化中注重和谐的文化理念和淳朴的价值追求。
古村落在建筑上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文化理念。例如,三华村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所代表的岭南祠堂建筑,在布局上使祠堂内的两座圣旨牌坊、祠堂间的青云巷与后楼、衬祠等相互搭配,辅以线条优美、气势恢宏的镬耳山墙,整个布局科学严谨、和谐有序; 头古村保存的明清时期青砖建筑中,村面建筑以宗祠和书室为主,采用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格局,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搭配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也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风格。
古村历史和巷道匾额等体现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淳朴的价值追求。朗头村现存古巷18条,单体建筑以宽1.1米~3.3米的巷道相隔,巷门楼刻有巷名,如 西的永福里、益善里、仁寿里、泰宁里、福贤里、西华里、琢玉里等; 中的参槐里、兴仁里、安居里、近光里等; 东的善庆里、新园里、敦仁里 业堂里、光迪里、三园里、积墨楼巷等,仅从命名上就能看出古巷具有的浓厚的教化和育人功能。
3. 技艺精湛的古代匠人形象
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广州古村落中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技艺精湛的珐琅制作工艺、栩栩如生的灰塑作品、细致玲珑、活灵活现的砖雕、石雕、壁画,等等,处处体现出的是古代工匠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占地面积达221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是目前广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古祠堂群。 头古村建筑占地6万多平方米,现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青砖建筑388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34座,炮楼、门楼共5座),是广州现存规模最大、全国罕见的古村。如此大规模、建造精美的古村落,展示着古代设计者和建造者精湛的技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优良美德,至今仍能获得无数参观者的惊叹和赞美,引发心灵上的震撼。
灰塑,民间又称为“灰批”,是岭南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色彩绚丽、构图精美、寓意吉祥的灰塑工艺作品,经过上百年的风霜洗礼,依然历久常新,体现着精湛的优秀传统技艺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内的粤剧印象馆、资政盆景园以及珐琅、木板年画展览,以图片、文字、实景的展示,烘托出古代工匠人的巧夺天工和精湛技艺。
大岭村古桥龙津桥,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红色砂砾岩砌成,一墩两孔,横跨在玉带河上。桥面两侧各有16条望柱,15方栏板,刻着卷草和暗八仙法器图案,在北侧西端一方栏板上镌有一西洋人作捧盘跪献的姿势,足见技艺的独特和精湛。伴随着黄埔古村和黄埔古港的发展历史,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海鳌塔,就是为外来船舶导航而设,如今仍屹立于珠江河畔,体现了古代工匠们了不起的建筑水平。
工匠精神,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3]。总之,在广州几乎所有的古村落建筑中都有着能体现出古代工匠人对技艺精湛的追求,虽然建筑类型多样、所涉元素众多、功能各异,但背后设计者和建造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广州古村落资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深刻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现着古代工匠人的精湛技艺和精神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脱离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紧密衔接起来,并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此,广州高校应立足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构建以广州古村落文化资源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的“三协同”,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优势互补,引导大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建构文化自信。
(一)融通理论教学,深入阐释文化自信的内涵
推动古村落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自信内涵阐释相衔接,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进而增强理论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已得到政府的重视,古村落的文化资源也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将这些资源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培育相融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角度强化文化建设、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理论资源开发,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得到学生的关注和认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拓展实践教学,通过体验增强文化自信
利用广州古村落的地利条件,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大学生实际感悟文化自信。
实践教学组织的难度往往是距离远、覆盖面低,而广州古村落的地缘优势能够克服这个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类型多样、主题各异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及协同相关部门拓展其他各类实地参观、专业考察、摄影、演讲等各类主题活动和竞赛,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且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延伸社会服务,强化文化自觉的实现
在基地共建共享中,组织科研力量进行古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宣传工作,发挥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功能;组建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古村落资源的开发、讲解、宣传工作,通过社会服务中对古村落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文化自觉。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对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文化自覺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7-1.
[2]丁邦友,夏建国.广州古村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4]周子玉,吴旺.后殖民时期高校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以湖南省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17(17):87-89.
[5]陈茹.文化自信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究[J].高教学刊,2017(14):165-166+169.
[6]冯振萍.以工业文化自信培育为载体不断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J].高教学刊,2017(11):22-23.
[7]谭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6(18):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