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及分析评价

2017-05-30 17:50路飞朱丽艳侯香莲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5期

路飞 朱丽艳 侯香莲

摘要 以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社区社会经济状况、社区生计与发展内容、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相关的信息等调查为基础,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为保护区的管理、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提供基本资料。

关键词 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5-0223-03

Abstract In this research, the basic information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livelihood and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Yao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matters with the management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a program was propose to appl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serve management, policy formulation and getting rid of poverty.

Key words Yao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Investigation;Analysis and evaluation

黨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战略、大背景下,森林生态安全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地位、作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巧家县境内,地处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区域。药山顶峰轿顶山海拔4 041.6 m,是云南省东北部的最高峰,也是金沙江流域进入长江前的最后一座高峰;两江交汇处药山北部,交汇点海拔517 m,与药山顶峰高差达3 524.6 m。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气候的过渡性和生境的多样性,药山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多样而丰富,是著名的中药材产地和模式标本产地。其生物多样性在金沙江下游的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最丰富、最具代表性,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列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1]。

一般而言,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是当地自然资源精华所在,但同时也是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人口素质偏低的社区。当地居民长期养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导致他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何在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有效发展社区经济,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已成为保护区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2-5]。

药山保护区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药山镇、东坪镇、大寨镇、小河镇、红山乡等是彝族、苗族集中分布区域。这些村寨一般有200多年的历史,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道路、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此外,当地社区发展的需求与保护区的限制一直存在一系列的不和谐因素。因此,深入调查当地社会经济本底,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经济发展方案,理顺矛盾,引导当地民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保护药山保护区的珍稀资源迫在眉睫。

1 调查范围、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为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9个乡镇、34个村委会(表1)。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区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信息、社区社会经济状况、社区生计与发展内容、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相关的信息等[6]。

1.3 调查方法

1.3.1 文献调查法。文献调查法也叫二手资料收集法,是通过收集、识别和整合现有文献资料,从而获得与项目相关资料的方法。

1.3.2 实地调查法。

调查者通过直接深入到现场的途径,亲眼观察、亲耳听见、亲手触摸到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目前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情况、与保护区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中,除调查者随手记录相关信息外,还设计了相应调查表,进行现场各户填写。

1.3.3 访谈调查法。

调查员与受访人面对面交谈的方法[7]。本次调查中,主要对保护区社区居民中的代表人物(如村支书)进行访谈,访谈34人次。

1.3.4 问卷调查法。

调查者事先设计好问卷的内容,向被调查者询问意见或了解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8]。本次调查从保护区及周边34个村委会中,按每个村委会贫、中、富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2 261户。

2 调查结果

2.1 社区人口

2.1.1 人口数量。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涉及9个乡(镇)34个村委会712个村民小组,共居住着23 507户90 996人,分别占全县的10.83%和15.09%。其中,男性48 299人,占总人口的53.08%;女性42 697人,占总人口的46.92%。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口以汉族为主,含少量彝族、苗族等。其中,汉族83 270人,占总人口的91.51%;彝族4 186人,占总人口的4.60%;苗族3 540人,占总人口的3.89%。彝族、苗族集中分布在药山、东坪、大寨、小河、红山等村寨。

2.1.2 年龄结构。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总人口90 996人,其中18岁以下人口17 559人,占总人口数的19.30%;18~60岁人口58 793人,占总人口数的64.61%;60岁以上人口14 644人,占总人口数的16.09%。

2.1.3 劳动力情况。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劳动力50 432人,平均每户3.9人,平均每户劳动力2.1人,劳动力占人口比例为55.42%。

2.2 社区经济

2.2.1 特色产业。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均位于山区或半山区,经济活动以种、养殖业为主,兼有少量外出务工,社区内无厂矿企业和民营企业,产业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主,还没有合适的辅助产业。

2.2.2 经济收入。

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生产总值实现20 734.19万元,人均收入2 199.00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19 655.73万元,占总产值的94.80%;第二、三产业实现产值1 078.46万元,占总产值的5.20%。

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实现产值7 404.50元,占第一产业的37.67%;畜牧业实现产值10 245.03万元,占第一产业的52.12%;林业实现产值2 006.20万元,占第一产业的10.21%。

2.3 社区文化教育

2.3.1 教育资源。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共有中学2所,中学教师126人;小学36所,小学教师236人。在校中学生人数4 062人,小学生人数9 259人,入学率达99.20%。

在文化建设方面,保护区周边社区有10个村委会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组建居民业余文娱宣传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为低下。

2.3.2 人口受教育程度。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常住户籍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72人,占总人口的0.52%;中专文化程度1 095人,占总人口的1.2%;高中文化程度3 108人,占总人口的3.42%;初中文化程度17 882人,占总人口的19.65%;小学文化程度51 287人,占总人口的56.36%;文盲17 152人,占总人口的18.85%。共同特点是,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绝大多数;其次是文盲,主要是老龄人口中的部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受教育人口较少。

2.4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目前有村级卫生所34个,医务人员52名,医疗床位66张,主要是处理常规性医疗就诊。因医疗条件有限和医生医术水平限制,很多社区居民遇到比较重大的疾病,都会选择到乡镇卫生院或县城去治疗。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23 080人,占总人口的25.36%;参加合作医疗71 704人,占总人口的78.80%。

另外,社区基本没有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集中处理设施设备,卫生条件普遍脏、乱、差。

2.5 基础设施

2.5.1 住房情况。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老百姓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占全部房屋的80.54%,且平均年限均较长(25.8年);砖混结构房屋仅占19.46%,且均为近年建设(4.8年)。

2.5.2 交通、通讯、水电。

巧家县境内有低等级公路420 km,通达各乡镇,各村委会之间尚有可通中型汽车和拖拉机的便道(砂石路面)1 780 km,并在保护区外围构成了环路,保护区周边乡镇已通班车。虽然交通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部分村民小组也能通车,但路面等级比较低,几乎都是土路,且坑洼不平,遇雨雪天气则无法通行。总体而言,保护区周边乡镇及社区与外界的交通极不方便,制约了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

保护区所在的乡镇程控电话及无线通讯网络均已开通,所涉及的34个村委会均已通座机,但农村电话普及率不高,除村委会与各乡镇的各单位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仅部分农户安装座机。在无线通讯方面,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均建有移动通讯发射塔,除个别地方因地形等原因外,手机在全县都能接收到信号。因此,手机普及率较高,基本能满足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需要。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通电户数22 889户,占总户数的97.37%;通自来水户数10 571户,占总户数的44.97%。

2.6 社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范围内农户均使用薪柴,且平均每户消耗量为1.33 t;73.33%的农户到保护区及周边放牧;99.96%的农户到保护区内采集野生食用菌、野菜等林下产品;0.22%的农户还有打猎行为;52.81%的农户农作物受到野生动物危害,且受损面积达70.3 hm2,损失达952 260元。

3 社区社会经济情况分析评价

3.1 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评价

3.1.1 户均人口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以汉族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总户数217 000户、603 000人,户均2.8人;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总户数23 507户、90 996人,户均3.9人,户均人口高于全县水平。并且,以汉族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的91.51%,彝族、苗族仅占8.49%,但少数民族比例仍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3.1.2 劳动力资源充足,人口渐趋老龄化。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劳动力50 432人,占人口总数的55.42%,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18~60岁人口占64.61%,60岁以上人口占16.09%,随着年龄增长,将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届时,劳动力人口将大幅下降。

3.2 社区经济分析評价

3.2.1 人均耕地面积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特色产业以种养殖业为主。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耕地面积8 910.4 hm2,人均0.1 hm2,高于全县人均0.07 hm2水平,主要是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多位于山区、半山区,土地资源较坝区丰富。但是,这些耕地平均坡度较大,海拔较高,立地条件稍差,其产量低于坝区。

受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影响,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特色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主要为马铃薯、玉米、荞麦、豆类、红薯等农作物和核桃、蚕桑、花椒等经济林;养殖业主要为猪、牛、羊等,但多为传统养殖方式,没有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

3.2.2 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人均收入低于全县水平。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生产总值实现20 734.1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94.80%,比重占绝对优势,产业结构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形式,还没有合适的辅助产业。

随着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社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均纯收入2 199.0元,仍低于全县人均纯收入4 531.0元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任务仍很艰巨。

3.3 社区文化教育分析评价

3.3.1 教育资源逐步完善,总体水平还较低。

通过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保护区及周边社区34个村委会均建有小学,其入学率也达到99.20%,并有10个村委会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但与全县平均水平相比,其教育文化水平还较低,还有少数学校因师资力量不够而导致学生辍学现象。

3.3.2 社区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

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口文化水平以小学、初中为主,占总人口的76.01%,其次为文盲,占18.85%(主要为老龄人口),高中及大专以上人口仅占5.14%,受教育程度较低。较低的教育程度导致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将对今后社区发展带来较大阻碍(图2)。

3.4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分析评价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34个村委会均设有村级卫生所,社区居民一般小病可就近解决,同时,目前已有25.36%的人口参加了养老保险,78.80%的人口参加了合作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渐起步。但是,从人口结构分析结果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入,保障体系的建设还需加大力度。

3.5 基础设施分析评价

3.5.1 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生存条件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达80.54%,均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人畜混居现象多见。另外,范围内通自来水农户仅占44.97%,其居住环境较差。

3.5.2 交通条件较差,严重影响社区发展。

目前,从县城到各村委会均有道路通达,但都为土路,由于保护区及周邊社区主要位于偏远山区,海拔较高、坡度较陡,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多为晴通雨阻道路,给社区居民出行、产品流通带来极大影响,严重阻碍了社区经济发展。

3.6 社区与保护区关系分析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农户都使用薪柴,99.96%的农户到保护区及周边采集林下产品,73.33%的农户到保护区及周边放牧,同时,农户农作物还受到野生动物不同程度的危害。不难看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与保护区资源利用息息相关,如何解决好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问题,仍然是今后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药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昆明:云南大学,2003.

[2] 张志,亢新刚,华朝朗,等.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4(2):33-36,46.

[3] 张星利,刘改香.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社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J].甘肃林业科技,2014,39(3):66-69.

[4] 张君,黄燕.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情况调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3):201-207.

[5] 姚忠臣,陈涛,陈德成,等.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44-16047.

[6] 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社区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7] 颜玖.访谈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2(2):44-50.

[8] 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