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地区贸易辐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7-05-30 17:49方俊智
中国商论 2017年25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方俊智

摘 要:沿边开放视角下,本文通过分析沿边地区贸易辐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选取1993年~2015年数据,分别测算沿边地区贸易辐射度,估计其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沿边地区贸易辐射能力整体较弱,局部分化明显,辐射作用的发挥呈逐年改善趋势;沿边地区贸易辐射功能转变进程中,第三产业发展和道路设施建设因素贡献度较大,同时一定程度上要以牺牲部分第二产业发展、阶段性增加道路物流成本为代价。

关键词:沿边开放 区域贸易 辐射能力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a)-074-04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扎实推进,沿边地区逐步由对内对外开放的“末梢”转变为“前沿”。外贸、外资、外经作为开放经济建设的三大支柱,是支撑沿边地区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沿边地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如何将沿边地区建设成为辐射周边的国际贸易支点,对于完善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深化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及促进沿边区域形成新经济增长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沿边开放地区贸易的辐射能力,首先,建立一个沿边地区贸易对内对外辐射的分析方法,旨在说明辐射机理,反映辐射能力;其次,建立一套影响沿边开放地区贸易辐射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作用程度,展现沿边开放阶段性特征。

1 文献回顾

区域辐射理论背景下,目前文献对于区域贸易辐射的研究集中于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方面。廖悲雨等[1]借鉴学者Márquez和Hewings的研究成果,采用一国占世界贸易的市场份额作为变量建立模型,以回归后各变量的参数值衡量一国贸易溢出的程度。魏浩[2]和姚海华[3]基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运用Anselin提出的局部Moran指数度量对外贸易的空间辐射效应。姜彩楼等[4]认为贸易辐射效应取决于一国的贸易条件,而贸易条件的衡量包括价格与金融层面、产业层面与要素禀赋层面。针对这三个层面分别采用产品贸易竞争力、产业内贸易及劳动供给强度指数予以刻画。国内外学者从区位特征的视角分析区域贸易辐射影响因素,宗述[5]认为,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国际重要的贸易中心、辐射效应较强是依靠其发达的金融业,以及完善的海运和空运枢纽。同时他们指出,影响新加坡贸易辐射能力的短期与长期稳定的主要因素为国际贸易规模和经济增长。黄卫平等[6]的研究表明,香港作为国际重要的贸易经济体、离岸金融中心之一,得益于运输业、旅游业、金融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以及运输和物流成本的下降。林锋[7]提出,上海贸易支点作用体现在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港口软硬件条件及优惠的政策支持等方面。逯建[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内陆省份贸易辐射的带用力主要受居民收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金融水平等因素影响。

回顾当前区域辐射理论、贸易辐射测度方法及贸易辐射影响因素的文献,为本文下一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供了借鉴。但与上述研究比较,本文的研究具备如下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相比当前研究从模型与指标角度探索贸易辐射测算方法,本文更加注重从区域贸易辐射机理出发,结合不同贸易统计属性,建立测度的方法;二是相比现有文献集中于分析沿海和内陆地区贸易辐射影响因素,本文以沿边开放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贸易辐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中着重突出沿边地区特点。

2 理论分析

2.1 沿边地区贸易辐射机理分析与测度方法

区域辐射理论将地域分为核心和边缘两个地区,并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为分析沿边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贸易辐射能力,本文将地域划分为境内沿边地区、境内其他地区和境外地区三部分。再根据这三个地区之间的贸易形式划分三种相互作用的类型:第一类是境内沿边地区将从境外地区进口的货物转运至境内其他地区,同时将所收到的境内其他地区生产货物出口至境外地区;第二类是境内沿边地区直接与境外地区进行对外贸易,不以境内其他地区发生关联;第三类是境内其他地区将从境外地区进口的货物转运至境内沿边地区,同时将所收到的境内沿边地区生产货物出口至境外地区。进一步分析这三类相互作用发现,第一类中的境内沿边地区发挥了对内对外贸易连通的作用,第二类中的境内沿边地区未表现出对境内其他地区的贸易带动作用,第三类中的境内沿边地区的贸易发展依靠境内其他地区驱动。为此,只有第一类的境内沿边地区具有贸易辐射的能力

其中:ETEIi代表沿边i地区的贸易辐射度;JYEIi代表代表沿边i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额(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额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进出口企业报关注册的登机地);JNEIi代表代表沿边i地區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货物进出口额(境内目的地指进出口货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消费、使用地或最终运抵地;境内货源地指出口货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产地或原始发货地)。

这两种不同贸易属性统计口径之比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的贸易溢出效应。当沿边i地区测算的贸易辐射度值大于1,表示该沿边地区作为支点将境外地区和境内非沿边或除i外的其他沿边地区进出口贸易联系起来,代表了机理分析中的第一类型,且此数值越大,该沿边地区贸易辐射能力越强;当沿边i地区测算的贸易辐射度值小于1,表示该沿边地区的对外贸易依赖于境内非沿边或除i外的其他沿边地区的带动,代表了机理分析中的第三类型,且此数值越小,该沿边地区贸易对境内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高;当沿边i地区测算的贸易辐射度值接近于1,表示该沿边地区对境内非沿边或除i外的其他沿边地区的贸易发展无影响,代表了机理分析中的第二类型。

2.2 沿边地区贸易辐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构建沿边地区贸易辐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过程中,既考虑贸易辐射的共性因素,又融入沿边特征的个性因素。首先,结合之前对区域辐射理论和贸易辐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提炼出影响沿海和内陆开放贸易辐射的共性因素。其次,考虑我国沿边地区发展进程与开放对象特点,基于上述共性因素,加入个性因素进行调整。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见表1。

3 实证分析

3.1 沿边地区贸易辐射程度的测算

分区看(结合表2),尽管沿边地区整体贸易辐射作用不显著,但各沿边省区贸易辐射能力存在差异。选取2011年~2015年沿边九省区的ETEI值分析发现,其中五个省区贸易辐射能力较强,吉林省辐射能力不显著,另外三个省区贸易辐射能力较弱。2015年,甘肃省贸易辐射能力最强,且其ETEI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新疆省贸易辐射能力最弱,且其ETEI值不断小幅下降;广西省是近五年贸易辐射能力提升最快的一个省,ETEI值由2011年的0.723增加至2015年的1.106,相应地贸易辐射能力排名从最后一位升至第5位。

3.2 沿边地区贸易辐射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根據理论分析中建立的沿边地区贸易辐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如下面板模型:

其中:c为常数项;Infrit(-1),Infrit(-2)分别表示公路和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因素的一期、二期滞后项,一般交通基础设施从建成到投入使用,成效需要几年才能体现出,为此应选取滞后变量;Costit(-1)表示公路和铁路运输费用滞后一期变量,中西部地区企业费用“粘性”较强,由于沿边地区多属于中西部,为此引入此滞后变量;μit为随机误差项;β1至β8为各解释变量的参数。回归数据选取1993年~2015年间沿边9个省区产业增加值、道路里程数及运输成本指标,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

本文在对模型(2)进行估计过程中,为进一步揭示贸易辐射强度不同的省区各指标影响程度的差异,将样本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样本,包含全体沿边省区数据;第二类是辐射强地区样本,包含甘肃、西藏、云南、黑龙江和广西贸易辐射能力较强的五个省区;第三类是辐射弱地区样本,包含吉林、内蒙古、辽宁和新疆贸易辐射能力不显著或较弱的四个省区。分别对上述三类样本模型进行冗余固定效应检验(F检验)和关联随机效应检验(Hausman检验)后确定回归模型形式,全样本和辐射强地区样本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而辐射弱地区样本为混合固定效应模型。针对不同模型进行回归所得结果详见表3,采用Kao方法对各模型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

分析表3中的回归结果,第二列全样本估计结果显示,沿边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滞后二期的公路和铁路营运里程数指标参数显著为正,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可有效提升沿边地区贸易辐射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滞后一期的公路和铁路物流运输费用指标参数显著为负,表明当前第二产业的发展与物流成本的上升会抑制沿边地区贸易辐射作用的发挥;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标参数不显著,表3明第一产业的发展不影响贸易的辐射强度。表3第三列辐射强地区样本估计结果进一步显示,辐射强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滞后二期的公路和铁路营运里程数指标参数显著且高于全样本,表明这两个因素在贸易辐射能力较高地区具有更强的驱动作用;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滞后一期的公路和铁路物流运输费用指标参数也显著为负,表明这两个因素在贸易辐射强地区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表3第四列辐射弱地区样本估计结果与全样本和辐射强地区有较大差异,辐射弱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标参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而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标参数则显著为负,公路和铁路营运里程数和运输费用指标参数不显著。这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这些沿边地区维持辐射作用不显著或较弱的状态,而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则倾向于扭转这些地区的贸易辐射现状。

进一步对比辐射强与辐射弱地区回归结果发现,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由0.2668增加至0.8452,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说明本文所选取的指标整体上对沿边地区贸易辐射的影响显著。沿边开放下贸易辐射能力由弱转强的过程中各因素指标的变化呈现如下几个特征:一是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由显著为负转变为不显著,反映出第一产业对沿边地区贸易辐射的作用尚未显现;二是第二产业发展的影响由显著为正转变为显著为负,体现出在沿边地区贸易辐射强度提升阶段中,需要一定程度上部分牺牲其第二产业的发展;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由不显著转变为显著为正,表明这两项因素对于沿边地区贸易辐射能力的发挥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四是道路物流运输成本的影响由不显著转变为显著为负,说明过高的物流费用不利于沿边开放地区贸易辐射中心的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综上分析得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从整体上分析沿边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其贸易辐射功能的发挥呈现显著促进效应,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和道路运输成本的上升则限制了辐射水平的提升。其次,分省区看,一方面,甘肃、西藏、云南、黑龙江和广西贸易辐射度较高,支撑这些省区贸易辐射能力增强的因素有第三产业与交通设施的建设,而第二产业与运输成本因素的作用却相反;另一方面,吉林、内蒙古、辽宁和新疆贸易辐射强度不显著或较低,第二产业因素与这些省区贸易辐射较弱正相关,而第一、第三产业因素与其负相关。最后,基于变化过程分析,在沿边地区贸易辐射能力逐步改善的进程中,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建设和以公路和铁路为代表的交通体系连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从区域发展角度看,贸易辐射平台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要以部分牺牲第二产业的发展,阶段性增加道路物流运输成本为代价。

4.2 对策建议

针对现阶段沿边地区贸易整体辐射度不高,产业结构和运输成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下面几点建议: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鉴于第三产业对于沿边地区贸易辐射能力有较强带动作用,建议提升其第三产业占比;大力改造提升沿边地区第二产业,有针对性地适当承接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加强沿边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发挥其对沿边贸易辐射的作用。二是健全陆路交通设施体系。建议沿边省区各级政府应加大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快将重要的网络通道疏通,将关键的网络节点接通,形成有效辐射内外的沿边地区陆路交通体系,进一步增强其贡献力。三是促进物流运输渠道建设。为控制沿边地区物流运输费用对其贸易辐射程度的负作用,沿边地区需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建设一些物流枢纽中心,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廖悲雨,王铮,隋文娟.中国受亚洲各区域的出口贸易溢出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1).

[2] 魏浩.中国30个省市对外贸易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2010(4).

[3] 姚海华.长三角城市的贸易集聚效应与上海的贸易辐射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 26(11).

[4] 姜彩楼,徐康宁,朱琴.中国高新区绩效的时空演化及贸易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2).

[5] 宗述.国际经验助力上海发展国际贸易枢纽[J].国际市场, 2011(6).

[6] 黄卫平,赖明明.香港与中国内地转口贸易的利益及地位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5(3).

[7] 林锋.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相关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 2009(5).

[8] 逯建,施炳展.中国的内陆离海有多远:基于各省对外贸易规模差异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4(3).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