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生活价值的我国休闲农业转型发展研究

2017-05-30 17:25张文胜黄雅静崔文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9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张文胜 黄雅静 崔文飞

摘要 阐述了农业生活价值的提出背景和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休闲农业向生活休闲农业转型思路和具体策略,可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生活价值;休闲农业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9-0224-02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Life

ZHANG Wensheng1,2, HUANG Yajing1,2, CUI Wenfei1,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2.Food Safet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re of TUST,Tianjin 300222)

Abstract The background and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life were elaborated.On this basis,the ideas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modern leisure agriculture to living leisure agriculture,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Value of agricultural life;Leisure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基金項目 天津市教委社會科学重大项目(2012ZD045)。

作者简介 张文胜(1972—)男,内蒙古库伦人,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17-07-19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村的生活文化等资源要素,发展观光、体验、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奥地利、意大利等地,随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快速发展,到20世纪中叶已经初具规模。我国休闲农业则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开展休闲农业的乡村共有8.5万个,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1]。目前,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显现,休闲农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资源过度开发、农户之间相互压价、休闲农业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凸 显。深入挖掘休闲农业的生活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生活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休闲农业的价值内涵,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而且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生活价值提出的背景及原因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生产部门,发挥着生产食物、促进社会发展、调节自然生态以及推动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等多元价值。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稻米文化”中首次提出农业多功能的概念和多元价值的理念,后来在《21世纪宣言》《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文献中也都出现了相关概念和解释。基于农业的多元价值,日本学者祖田修[2]将农业定义为“通过保护和活用地域资源,管理和培育有利于人类的生物来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均衡与和谐的人类的目的性社会活动”(表1)。农业生产从开始之日起就具有经济、生态和生活价值。其中,农业的生活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社会交流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闲空间,培养国民的韧性和创造性,具有福利功能、教育功能以及由市民农园体现的人性回复功能,等等”[2]。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生活价值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业主要承担农产品的产出功能,追求农业的经济价值。然而,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给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比如使用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过度开垦土地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力流失致使农村缺乏活力、农业生产老龄化问题等[3]。这些问题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也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农业除生产以外在生态和生活领域的价值。

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重点开始由物质消费向文化精神消费转变。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也使人们开始怀念原始、平淡的生活,有意追求“都市慢生活”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的生活理念,渴望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放松心情, 缓解压力[4]。这种转变进一步让人们认识到农业在生活、休闲、文化教育以及人们情感陶冶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农业生活价值的重视。

2 农业生活价值的具体表现

2.1 农业提供社会交流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空间

2.1.1

农业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对于城市居民来讲,农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能够提供物质来源,而且能够提供其休闲娱乐、情感交流的空间。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农业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农业文化、淳朴的乡土民风来感受快乐、感悟人生,体会农业耕种的乐趣、品尝乡村美食的愉悦和审美体验,增进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2.1.2

农业提供城乡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城乡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给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巨大动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5]。一方面,城市居民对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的生活更加了解;另一方面,城乡交流为乡村带来新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服务理念,扩大农民视野。城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2.2 农业蕴含着生活中丰厚的文化元素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在其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和谐思想、生产经验、价值观念、农业器具、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传统等构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生活建构弥足珍贵。

第一,我国农业生产中所形成的哲学理念、生产方式和生产制度是我国农业文化的精华所在。在生产中形成了重视天气、时节、土壤、农作物和畜牧等生产要素的协调统一的“均衡和谐”及“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为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所形成的生产技术以及古老的农事历法也一直沿用至今。这些农业生产技术及其所蕴含的循环利用、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第二,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工具、形成的风俗景观等构成了传承农业文化的物质载体。生产工具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体现,从原始的石斧、石磨盘到锄、锸、铲、镰,再到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等现代设备,不仅反映出了农业以及社会的发展变迁,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标志。而农业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村落、宅院、祠堂、戏台、用于祈福、庆典的礼仪性建筑,以及生活中的器具、工艺品等更是包含着鲜明、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元素。

第三,农业的习俗、乡土文化艺术等是农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农业的长期发展中,我国农民形成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民间习俗和乡土文化艺术。比如民俗节庆,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各个地区也有独特的乡土文化艺术,如剪纸、舞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

通过对农业文化因素的挖掘,可以拓展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的理念。传统的农耕方式、乡土民居、传统农具、独特的乡土文化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经营,使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具文化底蕴。

2.3 农业是生活中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农业的教育不仅体现在农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上,也体现在人们思想品格的塑造上。第一,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摸索,积累生产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感悟自然的力量,学会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并在与自然的对抗中,养成坚毅的品格,学会协调、互助以及合作。第二,农作物的生产对象是有机的生命体,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生命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人们能够感悟生命,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第三,农业的教育元素既来自农业生产生活中的物质载体,又来自农业生产中的意识和思想。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生產技术、生活中的建筑物等皆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能让人从中体会科技与创造的力量,从而热爱科学,发展科学。乡村日常生活以及民俗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诚信”“礼治”“勤俭”的优秀品质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2.4 农业是生活中的一种“美”

农业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自然、朴素的艺术性。庄子说“天地之间有大美而不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农业景观依托自然而存在,山川、河流、树木、农田、虫鸟、家禽等形成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自然、动植物和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体现出农业的朴素美与和谐美[6]。

乡村是农业活动以及农民生活的场所。乡村中的民居院落、阡陌交通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独特的韵味。尤其是传统的乡村民居建筑,无论是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客家人的土楼还是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特色,具有独特的景观特点。与城市的喧嚣相比,乡村则显得更加恬静、简单而自然。农业带来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自然风光和特色建筑的视觉美,还体现在融于乡村生活之中的宁静的生活美和淳朴的民风美既能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又能使人们获得心情上的愉悦。

3 基于农业生活价值的现代休闲农业转型对策

3.1 现代休闲农业向生活休闲农业转型思路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结和经济新常态时代的到来,表明以物质增长、征服和驾驭自然以及文化的均质性为代表的效率思想,向以知足的精神和生命的成长、与自然共生与协调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为代表的可持续思想转变成为必然。也就是说,从物质的增长转向知足和生命的成长,从以征服和驾驭自然转向与自然共生与协调,对大量消费、过度竞争的城市消费范式的认可转向城乡相互认同各自生活方式,从以文化均质为代表的工业社会消费转向文化的多样性为代表的后工业社会消费的转型势在必行。现代休闲农业与生活休闲农业关注点比较见表2[2]。

3.2 现代休闲农业向生活休闲农业转型的对策

3.2.1

积极营造绿色、生态、美丽的生态环境。休闲生活的发展应营造绿色、生态、自然、美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合理规划和科学评估,切实保证旅游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在景观建设上则要突出“农”和“生活”的特色,避免做作或是照搬城市景观,保留乡村独特的乡土生活气息。

3.2.2

因地制宜,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根基,我国地域广阔,区域文化特色鲜明、底蕴丰富,因此要因地制宜,从生产技术及观念、农业器具、民俗文化等多个角度切入,将地方特色文化因素融入到休闲农业中,避免同质化、单一化。例如,京西稻耕读文化园以“京西稻传承的农耕文化”为核心,开发生态休闲景观,包括度假木屋、二十四节气粥棚、小菜园、儿童游乐园和拓展基地,策划具有民俗特色的农事节气活动,如春耕表演、稻田摸鱼、插秧比赛、京西稻鲜米节等,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休闲景区。

3.2.3

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现代休闲农业的转型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7]。第一,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正确引导,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合理开发。第二,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出台扶持生活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落实在交通、通讯、住宿、废弃物处理等生活基础设施方面的配套支持。第三,制定并推广与生活休闲农业相关的标准,标准要集中体现休闲农业的生活价值,以推进生活休闲农业的标准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3.2.4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培养懂农业生活价值的专业人才是现代休闲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为生活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积极与各大专业院校、科研单位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既懂农业生活价值又懂农业经济价值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常規的人员培训,并形成长效机制,提高从业人员在服务、管理、卫生、职业素养、礼仪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形成由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所构成的服务体系,为生活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马琳.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4(8):46.

[2] 祖田修.农学原论[M].张玉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7-154.

[3] 苏金诚,苏文哲.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J].台湾农业探索,2013,120(1):54-57.

[4] 谢璐.以“农”字塑造农村旅游业特色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1):82-84.

[5] 罗雅丽,李同升.制度因素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J].人文地理,2005,20(4):47-50.

[6] 邓锡荣.农业景观的美学释义[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77-79.

[7] 王玲.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探索[J].价值工程,2015(27):33-35.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