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解

2017-05-30 16:15李洵
大东方 2017年3期
关键词:基地思政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以创新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来填补第一课堂缺乏实践教学的瓶颈,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建设名人故居、红色革命基地、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系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爱岗敬岗教育,充分发挥了润物无声的效果,达到育人效果。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文化传承;访谈教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大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打造以观摩学习、顶岗实践等的教育交流平台,以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有助于优秀的思政教育理念入脑入心。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遇到新的机遇与挑战,其承担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以及系统的三观教育,但就现状而言,普遍的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技能型的教育,忽视思政教育,以社会就业率来吸引生源,以我校为例,由于是一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三年,在实习前接受的理论知识教育量大面宽,部分课程只能被安排到周末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在时间上得不到保障,实践教育都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甚者,当前大学生受各类文化元素的影响,包括社会负面消极层面的,学生整体素质在大学扩招的状态下呈下降趋势,这就需要学校、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探索新的路径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实践教学基地有效的结合了与名人故居、红色革命基地、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爱岗敬岗教育的特殊阵地,充分发挥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以此填补大学生在校期间纯理论教育的空缺,是解决当下实践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突破常规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到因材施教,将思政教育做到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自然就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各类高职院校思政部门的理论教师队伍,都存在多多少少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思政部共有34名教师, 34名教师当中就有21名教师担任学校行政职务工作,且行政岗位的事务繁多,其中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班出生,部分教师是进入学校任职之后,通过一些进修、攻读在职研究生等渠道进入到思政部门进行教学,思政教师的培训機会极少,教学任务又比较重,还有部分教师年龄老化,虽然有深厚的教学资历,但对于创新型的实践教学成果持怀疑态度,出现慵懒拖沓现象,故教师团队时常处于繁忙、各自为阵,缺乏凝聚力,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精力上等浪费情况,对深化实践教学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教育实效,对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一种浪费,所以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成为当前一大难题。

据了解,很多大学开设的思政教育类课程,均属于大班教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由于教学受众数量庞大,组织教学难,大部分只学生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忽视思政教育,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严重影响了优化文化育人的效果,而实践教学构建的新格局,打破空洞乏味的说教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在实践基地听、看、说、练、写等环节,成功将理论知识运用融入到形成能力上,比如我校建立的特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5.12”汶川大地震纪念馆,通过对相关的事件、人物的特质教育,激发学生永怀感恩之心和勤勉之志,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人间大爱的温暖,以传承红色基因,励志岗位成才,回馈社会。

想要在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成效上有所突破,就要考虑实践基地的教育意义,其是否具有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民族精神、符合社会价值取向、契合学校实际等教育资源,具有这些特性,才易于形成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通过访谈教学、现场教学、影像教学等方式,创新拓展课堂的空间,从教学体验到实践环节,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显得尤其重要。比如我校建立的“两弹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参观两弹研发历程馆、三防教育馆、“两弹元勋”邓稼先旧居等场馆,旨在将“两弹城”这样独具红色资源打造成对我校师生爱国敬业的示范基地,激励大学生立报国之志,立足岗位实践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依托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城乡居民。

思政实践教学还受到经费不足的制约,对教学过程中的投入不足导致实践基地处于揭牌时候的状态,因涉及到行程车费、工作人员、师资队伍、与教学基地对接相关事宜等经费对学校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又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对人意识形态领域、价值构成、时代精神等反面的引领和塑造,相较于技能型教学在成果上表现不明显,在短期难以有深层次的成效凸显,个别学校就产生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结论,结果对实践教育课程开展频率不高,难以保持定期定时开展思政相关实践活动,模式依然停留在原来的平面的、单一的课堂式教学中,学生失去更多动手、动脑、领悟价值、道德观念形成的实践机会,难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总而言之,要将思政实践教学真正融入到培育人才计划中,实现其教育阵地的作用,需要高职院校转变观念,凝聚共识,保障并逐步加大对实践教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对基地的教学项目的创新寻求新的路径,切合学校与当地实际,拓展创新型类别的实践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契机,内化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认知的接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实现学校人才输出具备高素质的“生命线”与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双重属性。

参考文献:

[1] 刘世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8,(8)

[2] 刘建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李洵(1986年6月),女,籍贯:四川遂宁,职称:初级职称,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基地思政院校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的基地我的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