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2017-05-30 15:34崔静
大东方 2017年3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儒家思想

摘要:中国素有衣冠古国之美誉,儒道互补是数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主线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起着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中国人“天人合一”、中庸的服装审美意识,其道德对服装审美意识也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服饰文化

1、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人“天人合一”服饰审美意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庸情结,而且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人文。“天人合一”是儒、道两家都认可的哲学观,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虽然儒、道两家都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道家着重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儒家更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认为人之所以异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类社会建立了有别于自然的文明准则,人的社会属性要高于自然属性。“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在服饰设计上,它表现为将外在自然的服饰人性化,使其具备与人的情感、道德理想相呼应的属性。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都是通过服饰来表达对美好道德的向往和称颂,并使服饰达到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美,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

2、儒家道德观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首先,“君子之德”是上层社会男子的道德标准。“君子”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君子指社会地位高和有道德的人;小人指社会地位低和无道德的人。君子服饰的基本准则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即必须按礼法的规定穿戴,既不僭上,也不逼下。以此为原则,形成了一系列贵族男子服饰的规范。其中,不但有如何穿戴的问题,有些服饰形制本身也被注入了道德的内容。甚至对待服饰的态度也与道德有关。

其次,阴阳相济的传统观念来自中国的易传。男为阳、为主,女为阴、为附,是倫理中的重要关系。无论是皇室贵妇还是小家碧玉,都不能不屈从于君权、父权和夫权,一切都要服从男子、取悦男子,这就是“妇德”的核心。妇女服饰的道德规范也不能例外。上古时期妇女的服饰与“节操”相联系,强调妇女对男子的从属地位。无论是孔孟还是道学家,都强调妇女的“节操”,甚至视为“妇女第一德”,将其提到与生命等同的高度。古代往往还以服饰掩盖妇女的形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中国妇女服装自古代至近代多为宽松型,直线裁剪很难说合身不合身,为的是减弱身体的曲线。女子在酷暑季节也要穿三重衣,不露肌肤、不显轮廓。另外,在古代“男女不通衣裳”,这进一步明确尊卑之分。

再次,忠孝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本元思想,又以孝为核心。正如《孝经》所说:“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中华民族是个极重血缘亲情的民族,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里,家以父为最高主宰,国以君为最高主宰,作为子和臣必须顺从,因此对父母孝顺,对君忠顺,才附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同时,又必须以“善事父母”为人生中的大事。“善事父母”首先要有子孙继承祖业,其次是尽赡养父母的责任,第三是要保全自己的身体,因为是父母所给。围绕“孝”和“忠”的观念,中国的服饰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形式。有的是将忠孝观念渗透到文化内涵中去,有的则是将“忠孝”标签贴在服饰上。

3、儒家的艺术思想与中国人中庸的服饰审美意识

情景合一是艺术创造活动中个体情感与自然风景的统一,景被看作情中景,情被看成景中情。中国艺术在情与景之间选择了一条中庸的道路,情景合一这种和谐的艺术论,是中国人中庸思维方式在艺术领域的杰出体现。在艺术创造上,它使得中国的艺术意味隽永,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服饰作为一种审美客体,自己并不能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它必须与使用者重新组配。换句话说,必须与使用它的人体重构,形成新的审美对象,表现出整合后的、全新的视觉形象,这样才能显示服饰的光彩。服饰的重组表现在如下的几个层面:一是色彩重组。服饰色彩必须遵循原色、间色、复色和补色的形成规律,讲究色相、明度和纯度,处理好色彩的对比关系,把握主题、主旨的变化,实现整体的协调性。二是服饰之间的重组。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着装形成了传统的搭配形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在领、袖、三围以及襟、摆、扣等项之中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同时,穿什么样的服装,就要求什么样的鞋帽与之相搭配。三是服饰与环境的重组。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服饰必须与之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四是服饰与人体的重组。服饰应该与穿着者的年龄、性别、身份及爱好、审美要求一致,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服饰是形象再造型的艺术,它的美只有与人体协调重组才能得以实现,它的协调恰恰体现了情景合一这种和谐的艺术理念。

总的来说,儒家美学是在部分肯定人的主体情感的前提下,将个体情感更多地赋予社会性的意义和使命感,这种对于道德的充分重视使他们的美学观带有非常强烈的道德上的“善”的内容,都在中国后世士大夫直至平民的灵魂里刻下印记,而后世子孙周围的人造自然,即设计所创造的物质环境,无一不以体现这些儒家先哲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并对他们的后来者继承前辈事业的行为进行着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巩固和鼓励。

参考文献

[1]艺术与设计[J].2011.05

[2]肖文陵,李迎军.服装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国文化概论, 王宁 主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华夏美学,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先秦诸子的文艺观, 张少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6]设计学概论, 尹定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吴山 主编 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崔静 (1991-), 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 专业为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儒家思想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思想与“剑”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