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晴琴 夏金星
摘 要:美术课将思想、美感、道德、情感教育融合在艺术中,不仅可提高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可利用情理相融、生动形象等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挖掘出美术课中的德育因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美育和德育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对中职美术教学现状的研究和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见解,提出中职德育工作新思路,以期能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7-0038-04
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明确提出“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和“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为导向”。这是官方文件中明确将“美育”和“德育”直接贯通起来,确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职业教育同样也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伴随着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让中职院校德育途径的开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利用好美术教育这一艺术课堂,使德育以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立德树人体系中。
一、美术教育和德育的渗透融合
美是道德的亲姐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一种敏感的良知的教育手段”,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1]鲁迅先生精辟地提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翼道德。”[2]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先生则认为,美育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术教学不仅能提高中职生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个性与气质,激励人的精神,对提高中职生的德育效果也有很大的作用。美术教育和德育渗透融合后在中职育人体系中有着如下三个特点。
(一)情理相融,直抵心灵
德育是偏理性教育,采用的方法一般是灌輸法和言传法,注重“以理代情,以理服人”。相反的,具有“以情动人、寓理于情”特征的美术教育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在审美活动时的思考与判断。席勒认为,审美自由是获得信念的必要条件,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他首先要成为审美的人,通过审美的心境,理性的自动性可以在感性的领域中显示出来,人也由自然状态向审美状态再转向道德状态。[3]人都有情感体验,在欣赏美好事物时会快乐,见到不道德的事会愤怒,在遭遇险境时会恐惧,失去心爱之物时会悲伤。在审美活动中,学生若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这种内心情感体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牢牢铭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利用美术教育的“以情动人”和德育的“以理服人”两者优势互补,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将达到既重视对中职生社会道德的培养,又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效果,两者渗透融合,德育的效果将会直抵中职生的内心,从而把德育的内容内化成中职生自己心中的道德准则。
(二)生动形象,寓教于乐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中,比如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法治素养与文明习惯,通常是将带有规范性的道理,采用言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若抽象的德育理论仅靠灌输说教,那么教育过程就会更加枯燥而不得人心。较之德育,美术教育就更加生动有趣,形象具体而可感。黑格尔认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4]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等都是通过视觉艺术上的形象性来感染人的,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可视性和形象化强的教育,与偏向于刻板理论知识教育的德育有着极大的不同,它始终不能脱离感性存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寓教于乐”的特征,因为审美是人的一种高级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会让人产生快乐感和幸福感,令人们倾心赏美,从而乐于受教。中职生在轻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和美术活动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如何去发现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式的美,学会如何从丰富多姿的形态中去表现美、创造创新美,也能够让中职生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而陶冶情操。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美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渗透,在这个教育过程当中学生被真善美的事物所吸引,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心向往之的动机,同时,在思想上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教育。与单纯的思想道德知识的灌输相比,这个陶冶过程无疑是漫长的,美术教育是一种逐步渗透慢慢熏陶的教育。美学家拉尔夫.史密斯认为,审美活动能让品德达到愈加完善的境界,审美还能够使学生们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倾向。[5]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心境自然会变得开阔豁达,学生在美的氛围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行为。它的效果虽不是立竿见影,但却是长久的,因为是学生从内心接受美的灌溉,凭借渗透性的特点,学生的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这些品德被学生认同后,会如影随形相伴一生。因此,若能在美术教学中适合地渗透德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学生切身的内心感触,让学生体验到乐趣,使他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自觉地吸收德育内容,这样有利于克服德育的说教性,起到连接道德和审美活动的桥梁作用。
二、在美术教学中育德于美,以美润德
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存在着应试化倾向,使得平时的德育课程没有活力十分乏味,更看不到德育还有着“美”的一面。单纯的道德说教如果缺少美感,中职生会对其产生排斥心理,更不用说心悦诚服了。这就使得德育内容不会真正意义上深入人心,造成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尴尬局面。提出“德育美学观”和“欣赏型德育观”的檀传宝教授提出,如果把德育的内容改成“美丽的画”或者“动听的歌”,学生在的赏析过程中就会自主地认同其中的内容。[6]中职生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少生动与乐趣的,笔者认为,德育也可以是美丽的,这种美丽和乐趣就出现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让中职生的审美与品德结合,既提高审美素养,又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倡导,把德育内容渗透在审美活动之中,让德育呈现出一种美的姿态。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培养中职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创造力,以及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等等;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使中职生内心出于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自觉地进行审美欣赏,愉快学习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三、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美化校园环境,塑造爱美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与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事物是互相联系的,需要把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想放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大环境中。校园环境作为隐性教育资源,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它包括整个校园的大环境与教室、寝室等各种小环境。大环境应该做到“净化、绿化、美化”,使之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既要满足教育的实用功能,也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审美价值,既要统筹大型建筑和设施的布局与协调,也要注意走廊楼梯等细节的装饰,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格调,体现“以美育人,止于至美”的学校主题文化追求。小环境的美化要体现“情感性”、“独特性”。教室的布置要遵循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力求以调动学生求知求学的积极性为目的,形成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教室的布置既要符合学校的共性,又要彰显班级的个性,比如班规班约的粘贴、黑板报的设计样式、阅读区的布置等,应体现本班的共同追求和整体需要。营造具有美感舒适的校园环境,中职生处在真善美的氛围中,就会潜移默化被学校环境文化熏陶,并将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自然渗透德育
“互联网+”时代下,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出海量的信息资源,使美术教学资源得到极大地丰富。利用多媒体营造恰当的意境,来创设良好互动的课堂氛围,充分挖掘好美术鉴赏课教学的作用,适时自然地向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例如,用多媒体课件鉴赏美术作品《狼牙山五壮士》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五个壮士的神态、动作、表情、衣着、环境,之后由学生五个人一组摆出五壮士的造型,中间可以播放影片片段或者是革命音乐,教师适时指出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义无反顾跳下深崖,从而让学生由衷地敬佩革命英雄。之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更多关于我国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比如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杀》,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负伤之狮》等等。通过这些作品,给学生讲述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适时在中间穿插讲述英雄的事迹,让学生知道先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努力奋斗的故事,使他们懂得珍惜和感恩,继承优良的革命精神。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讲述和播放一些古今中外画家的生平和趣闻轶事等,随着故事情节和画家命运的波折变化,激起学生在内心情感上的波澜,从而引导他们向德艺双馨的画家学习。学习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注重個人品德修养,陶冶情操。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上溯几千年前的青铜器,各朝代的书法、壁画、建筑等,至现代各种风格美术作品,以及这些瑰宝的丢失与保存历史。这些艺术瑰宝以其独有的东方韵味,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样可让学生在了解和欣赏我国美术作品丰富多彩的同时,受到爱国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组织美术活动,建构良好品德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的师生座谈会上讲到:“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7]在美术课中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将美术课变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靠说教和喊口号,而是要更加重视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中的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基础训练,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美术表现技能,跃跃欲试急于想把那些独特的、新颖的、富有个性的画面表现在纸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能够满足中职生跃跃欲试的表现心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场所。作为美术教师,要认真策划这些活动,并在其中渗透德育。如可以通过学生的现场作画、优秀美术作品展、美术一角、绘画比赛、墙报与黑板报班级比评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使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拓展,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获得情绪体验,并在享受创作的喜悦之中陶冶情操、充满自信、积极奋发,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逐渐拥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与精神,明白团结和集体的力量,懂得团结友爱同学。这使得育德于美,以美润德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榜样
美术教师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尤为重要。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起着关键作用。作为美术教师,既要仪表大方干净,态度和蔼可亲,举止优雅,还要热爱教育事业,增强美术技能,这样很容易得到中职生的认可。事实上,教学水平高且美术专业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极高,学生也会认真专注听课,且都乐意其上课。“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德育渗透效果自然就好。否则,连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都难以开展,“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无从谈起。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平时要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潜心研究教法,注重教学效果,拓宽各方面的能力。同时,美术教师是中职生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应该见贤思齐从自身做起,塑造美好心灵,给中职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正确的道德观引领学生。美术教师要有道德情操,也要有仁爱之心,适时应景地渗透德育,在发挥美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同时,也让中职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四、结语
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以致于占用时间太长,须把握渗透教育的时机。面对中职生亟迫需要真善美引领的现状,需要美术这门课程在中职德育贫瘠的土地里深深扎根。就如同爱因斯坦所言:“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8]如果中职学校还是一味单纯地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缺乏对其进行人格与人生的有效引导,那更会使中职学生继续在浑浑噩噩中摸索,而久久不能触摸到人生出彩的机会。必须秉持以美润德,以美怡情的宗旨,努力塑造中职生的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中职生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步入社会,开启人生出彩的征程。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61.
[2]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
[3] 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
[4]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7.
[5] 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和美育[M]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4.
[6] 檀传宝.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J].中国德育,2014(2):18-24.
[7]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2).
[8]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