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片区十堰市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2017-05-30 14:35张凡翁昌明叶青松徐毅赵昌松向世标周华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2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高效

张凡 翁昌明 叶青松 徐毅 赵昌松 向世标 周华平 ��

摘要分析了十堰市特色生態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认为全市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显著增强,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农业产业步伐走在秦巴山片区前列。同時指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移民和环境容量、生态功能脆弱、面源污染、经济发展现状、丹江口库区消落区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突出。鉴于此,提出十堰市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主张建立立体高效生态农业特色产业结构,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减少面源内污染,推广生态治理修复技术,以及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关键词十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S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2-0224-04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Shiyan City of Qinba Mountain Area

ZHANG Fan1,WENG Changming2,YE Qingsong1,ZHOU Huaping1* et al(1.Shiyan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Shiyan, Hubei 442000;2.Shiyan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oundation of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Shiyan City were analyzed that the city'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effor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and the pac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y is wal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Qin Bashan area.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points out, which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 capacity,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is frail,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drop off area of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In view of thi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Shiyan were put forward, which suggested to set up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tereoscopic and efficient eco agriculture,build an efficient demonstration base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a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park, reduce pollution from nonpoint sources, populariz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and improve farmer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Shiyan;Efficient;Ecological agriculture

十堰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央山地,由秦岭山脉的东延部分、武当山脉和大巴山东段余脉组成,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也是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整体连片开发的重点区,还是我国承东启西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农业建设好坏不仅关系当地“山青、水秀、民富、县兴”四赢目标的实现,而且事关一江清水北调和国家全局发展。如何突出山地特色,如何在服务南水北调、保清水北送的同时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如何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1]。笔者分析了十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基础、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期望为十堰市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帮助。

1发展十堰特色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基础

为了保护好十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优良水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生态农业的探索和建设,相继建立了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试点面积约9.3万 hm2,全市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显著增强、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农业产业步伐走在秦巴山片区前列。

1.1“十二五”期间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以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为主的“四百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创造性地用活用足退耕还林政策,在适宜区域大力推进退耕还茶、还果、还药、还草、还特,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耕地转移到山水资源上来,在生态修复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6.3万hm2,绿色有机农业基地12.0万hm2。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培植龙头,突破加工,打造品牌。全市培育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6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0家,201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81.4亿元,2015年达到350.0亿元。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效益不断呈现。2014年全市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47.7亿元,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开发中获得收入约2 650元,占当年纯收入的37.6%[2]。生态特色农业开发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持了水土,绿化了荒山,改善了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显示出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初显十堰市先后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和丹江口库区沿岸库周1 km范围内面源污染调查、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普查,摸清核心水源区农业面污基本情况,为防治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全市兴办6个乡村清洁工程试点,开展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示范。积极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申报24个乡村为国家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主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示范推广生物脱氮沟、生物载体廊道、植物篱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充分肯定。截至2014年底,全市清洁能源建设累计达到32.2万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51%。全市各类沼气年产气量可達1.08×108 m3,相当于7.76×104 t标准煤,农村能源设施年节能能力达到5.31×105 t标煤,可减排CO2 1.39×106 t,减排SO2 1.18×104 t。农村新能源工程建设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较好地保护了水源地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2]。

1.3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得到初步应用大力推广五大类山地生态农业模式,即以果茶园为载体的“茶(果)-鸡-粮”三元复合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沼”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以耕作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林、农牧、农经、农渔等集约生态农业模式;以山野菜、淡水鱼为主的驯野转家生态农业模式;以食用菌袋料栽培和节地、节药、节种、节肥、节水技术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模式,由此形成生态种养、高效开发、集约转型的山地生态农业格局。集成创新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由旱作拓展到湿生和水生作物,显示出节水、抗旱、保肥、省力、环保、增产、增收等多种效应,由十堰自主研发的地膜水稻栽培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获农业部一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奖。示范推广“猪-沼-果”“猪-沼-茶”“茶园养鸡”等复合生态种养模式,年推广面积达6.7万hm2,实现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生物发酵床技术实现了牲猪规模化养殖零排放,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研发制订推广,研发制订了30多项农业生产技术标准[3-4]。

1.4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技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湖北省农业厅、十堰市人民政府依托十堰市农科院现有平台,整合有关资源共同投资建设了“丹江口库区(十堰)生态农业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互派干部挂职,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中国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已选派一名创新工程首席科学家挂职担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生态院将围绕丹江口库区水资源安全和生物资源高效利用,通过中国农科院、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科院、十堰市人民政府之间的深度联合和协同创新,实现我国生态农业领域创新资源有效汇聚,突破制约丹江口库区生态农业研究领域的人才、技术、产品和机制瓶颈,提升生态农业研究水平,形成“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的一流创新平台,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调,促进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技术、产品和人才支撑。

2发展十堰特色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保护好水源区生态环境是国家投巨资修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本前提,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十堰市在保障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上肩负着重大的政治社会责任。当前,十堰市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移民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丹江口水庫一期工程淹没十堰380 km2土地,搬迁移民28.7万人,其中外迁9.0万人,就地后靠安置19.7万人。同时,66.67万多hm2林地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70%锐减到20世纪80年代的32%,生态环境遭受史无前例的惨重破坏。二期工程建设淹没土地158.7 km2,动迁移民17.8万人,其中后靠安置10.5万人。两期工程建设,十堰移民多达46.54万人,全国第一,举世罕见。其中,内安34.0万人,占73.1%。内安人员,多为后靠上山,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恶劣;外迁人员,由于对迁出地人文环境、生活方式、劳作技能等诸方面的不适应,出现了回迁返乡的突出问题。工程淹毁大量资源,内安、返乡大量移民,加剧了国土资源、基础设施,尤其是耕地资源的奇缺、脆弱。全市人均现有耕地仅0.06 hm2,低于全国0.95 hm2的平均水平,人均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仅0.01 hm2。同时,按国家要求,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离库面1km范围内不能耕种,使得十堰山区耕地资源更加减少[5]。

2.2生态环境保护与功能脆弱的矛盾突出一是水土流失范围大。由于生态伤害和山地生态特征,十堰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19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50.3%。平均流失模数0.5×104 t /y·km2,年流失土壤2.0×109 t以上,相当于4万hm2耕地的耕层土量。尤其是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等库区县市,石漠化、荒漠化日趋加重。石漠化面积达29.53万hm2。其中重度和极度石漠化面积2.56万hm2。二是地质灾害隐患大。据普查,全市地质灾害隐患2 593处,其中高易发区4 564.65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9.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由于水位的上升和库容增加,十堰山区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进一步加大,预计累计影响库岸段130多km。三是极端气候影响大。生态变化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尤其是丹江口库区北部3县市,国家多次实施重点工程建设,使这里几乎变为荒山秃岭,随之而来的是年均气温比全市高1℃以上,年均降水量比南三县少100 mm以上。持续干旱、低温冻害、暴雨、冰雹等极端气候加剧,没有无灾之年,只有轻重之分。四是城镇环境防污基础设施薄弱。全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近2.0×109 t以上,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超过2.0×107 t,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作任务量巨大[5]。

2.3生态环境保护与面源污染的矛盾突出据普查,全市农村每年人粪便排放量4.45×105 t,畜禽粪便排放量5.92×106 t,生活垃圾排放量1.23×105 t,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加剧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富营养化。化肥和农药施用也呈逐年增加之势。2014年全市化肥用量1.34×105 t,使用农药达2 882 t。据对丹江口库区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主要为总氮超标,污染排放量逐年增长,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在枯水期,部分断面COD(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含量等已接近 Ⅱ 类水标准的临界值,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因子。加之境内企业除东风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外,地方工业规模小,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对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的能力亟待提高。

2.4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现状矛盾突出为保水质,十堰市人民政府关停了全市63家黄姜加工企业,一次性淘汰19亿元“污染的GDP”,关闭130家污染严重的小电镀、小纸厂等“十五小”企业,关闭59家木材采伐企业、8个木材交易市场,一年损失税收3亿多元。不仅如此,还又迁建了企业121家,迁建期内年减少市、县财政收入1.4亿元,企业迁建停产造成职工失业,财政年增加支出1 600万元;调水年减少发电收入5.4亿kW·h;生态移民14万人,政府需投资7亿元;尤其是中线工程大坝加高176 m蓄水后,即将淹没已进入投产期的特色产业基地1.7万多hm2,仅此将使库区农民直接减少收入10亿多元。同时,由于十堰市四县一市一区被列入限制发展区,十堰市今后经济发展付出的机会成本将是巨大而长期的[5]。

2.5丹江口库区消落区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消落区是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水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水库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14后,正常蓄水位从157 m将逐步提高到170 m,死水位提高到150 m,最低极限水位145 m。按照丹江口水库加高蓄水后调度运行方案,每年5月至6月21日库区水位逐渐降低到夏季汛限水位160.0 m;8月份逐渐抬高到秋季汛限水位163.5 m;10月以后逐渐充蓄到正常蓄水位,这将形成水位变幅至少达10.0 m的规律性消落区,仅十堰市境内面积1.2万多hm2。消落区土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露出水面的空间和时间具有相对确定性和较强规律性,能满足不同农作物生长要求,对于人多地少、耕地匮乏、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丹江口库区来说是独特而宝贵的土地资源。但是由于消落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其利用也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鉴于此,考虑到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水源,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而消落区管理政出多门,迫切要求对丹江口水库消落区保护与利用管理问题进行研究[5]。

3发展十堰特色生态农业的对策和思路

十堰市的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立足山区农业比较优势,面向市场,充分利用辽阔的山场资源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把开发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强大基石,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文化、旅游、农业一体化布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4]。

3.1推进“61”产业强农计划,建设立体高效生态农业特色产业结构“十三五”对十堰农业农村经济而言,是一个事关兴衰进退的历史关口。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堰市农业产业建设提供了难得契机。结合十堰市实际,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在全市启动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突出茶叶、林果、草牧业、中药材、蔬菜、水产(饮)品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开发,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万hm2以上,按投产面积计算,平均产值达到75 000元/hm2以上;集中精力将6个产业培植成综合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 000亿元以上[6]。

根据山区生态立体、气候多变、生物多样的特性,围绕打造六大百亿元产業,着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立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的生态产业。一是南部立体生态农业。以竹房城镇带为重点,突出有机茶、道地中药材、山地核桃、食用菌和山羊等生态产业带建设,发展魔芋、马铃薯、玉米、有机贡米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二是北部库区生态农业。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重点,突出有机渔业、岗地核桃、绿色柑桔、马头山羊等生态产业带建设,发展红薯、桑蚕、小水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三是城郊高效生态农业。以城镇郊区、国道及环丹江口库区沿线为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生态休闲农业、设施蔬菜等产业带建设。四是酒水饮品与水产养殖生态农业。以水资源优势区和特色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饮用水、酒饮料产业,大力发展健康特色水产养殖业。

3.2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高效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规模经营、机制创新,做大做强,重点推进十堰市整体建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培植一批市级、县级高效生态农业园区,打造一批示范乡镇、示范村。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一产级,连接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接高附加值。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聚集产业要素,集中加工企业,创新发展机制,实现高质高效。重点建设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即丹江口市生态水产业加工园、十堰(郧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十堰(郧县)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郧西七夕农业产业园、房县综合农产品加工园区、竹山特色粮油加工园区、竹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十堰(张湾)生物产业园、十堰(茅箭)新材料新能源科技產业园、武当山生态旅游观光园。

3.3减少农业面源内污染源,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一控”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主要是在农业水的用量方面,通过采取节水农业,包括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两减”主要是在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方面。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通过一些措施来有效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现在农药化肥的利用率总体来讲比过去有明显提高,化肥综合利用率为30%左右。但若跟发达国家或者利用水平比较高的地方相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今后将会把果树和蔬菜的化肥使用量作为重点进行削减。“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一是在畜禽便污的处置方面,通过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充分布局养殖业,而且要严格进行环境评估,实施环评制度和限养制度。二是要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循环再利用,使废弃物、粪便能够得到更高的利用效率。三是农作物秸秆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整个农作物秸秆的生物量超过9亿t,其中可以收集的秸秆达8亿t,主要推广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秸秆青贮饲料技术等。

3.4推广生态治理修复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推广应用科学施肥用药、农业投入品高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生态友好型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人工湿地、生物脱氮沟、植物篱等一批简单易行的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部清洁工程建设,突出发展农村生态家园,清洁田园,大力推行“三改一建”,即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一是田边、地头、村庄和公共场所修建了回收垃圾箱,使全村在生活、生产中把不可分解的农地膜(袋)、农药瓶及其他包装袋进行集中处理;二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频振灯杀虫、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清洁工程实施;三是实施了以沼气建设为主处理人、畜禽粪便、养殖业、种植业废弃物。农村污水由于地区分散,人口数量较大,收集难等原因造成农村污水成为水污染的主要组成因素,农村污水中还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有氮、磷等无机盐类。根据农村污水的特点,针对性地采取高效藻类塘、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处理方法,在农村集中地区还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厂来处理农村污水[7]。

开展地下淋溶监测和重金属普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为了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的动态变化,在不同作物、不同地貌和一定的坡度位置,建设地表经流监测点和地下淋溶监测盘,通过小区的监测看出地表经流水和经流泥沙中污染物含量,监测径流水、淋溶水中所含有机氯、有机氮、甲胺磷等农药,氮、P、K,亚硝酸盐等化肥残留及流失量。同时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普查工作。对十堰市农产品重点污染区进行普查监测,摸清底数及动态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国家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体系,保障农产品安全。

3.5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大力提倡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樣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等各种載体,采用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要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境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宣传环保工作的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观念,普遍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沈康荣,吴高发,刘军,等.转变十堰山地农业发展方式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1(3):23-34.

[2] 国家统计局.十堰: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EB/OL].(2011-01-25)[2017-08-10].http://news.cnfol.com/110125/101,1606,9227502,00.shtml.

[3] 沈康荣,王银元.创建生态农业体系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湖北省丹江口库区生态农业建设研究报告[C]//科技支撑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跨越发展:十堰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芦汉国在十堰市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讲话[R].2015.

[5] 肖能武,周华平,万利,等.丹江口库区消落区保护与利用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0):199-200,205.

[6]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OL].十堰日报,2016-08-30(001)[2017-08-10].http://www.syzfjs.gov.cn/xxgk/zcfg/201608/t20160830_593375.shtml.

[7] 沈康荣,涂扬晟,吴高华,等.迎接入世挑战 发展有机农业:21世纪十堰山地农业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C]//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学术交流论文集.武汉:湖北省农学会,2004:138-147.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高效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关于大力发展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的思考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