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
摘 要: 督导无序化是后发高职院校的常见问题,由于督导的职责过多,后发高职督导活动通常以“督教”为核心开展,督导职能简单化与学情复杂化矛盾凸显。高职学生的学情是,受网络影响大、学生管理难、厌学情绪普遍。立足高职学生学情,从重构督导活动开展模式、强化导学职能、推广高效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后发高职院校督导困境破解的对策,促进“后示范”期高职学生培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督导; 困境; 破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3-0009-04
2006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109所高职院校被列入建设计划,各省相继启动省级示范性高职建设,浙江省有22所高职院校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占省内高职院校总数的40%。先进办学理念、专家团队、资金投入向示范性高职院校倾斜,示范性高职院校原办学水平高于未入选院校,经过政策扶持、试点实践,差距进一步拉大,成为先发展院校,是后发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风向标与模仿对象。
后发高职院校以“跟跑”的形式,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创新进行复制的现象很普遍,该模式减少了实践探索成本,带动作用明显。但后发高职院校的师资素质、软硬件配套、办学规模等指标整体落后,导致模仿的效果不佳、反而陷入困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督导的实施问题。
一、后发高职院校的督导常态
督导无序化现象在后发高职院校很普遍,督导的校长满意度不高[1]。由于督导职责多、工作全面展开难,后发高职院校的督导活动通常以“督教”为核心,督导职能输出相对单一,难以触及“导学”“促管理”[2],在督导手段选择上通常以推门听课或是预约专项听课为主,普遍存在资深督导员的队伍组建难题,导致督查范围难以全校教师覆盖。
后发高职院校的教学面临问题复杂化。在学情层面,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多,受年龄等因素影响,时间管理能力不足,自律性差,在网络化背景下,网络游戏、终端娱乐模式占据学生课余生活的现象非常普遍[3];在教学组织实施层面,后发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组织管理不严密等因素导致教学问题格外严峻,教师课堂教学乏味,学生课堂玩手机、迟到、逃课等成为后发高职课堂常态。一方面是督导职能的简单化,涵盖范围小,另一方面是学情复杂化,迫切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寄希望于督导组织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强烈。
二、后发高职院校的督导困境分析
(一)后发高职院校存在先天区域劣势
后發高职院校大多处于三线城市,一方面受区域范围狭小限制,不具备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区域师资储备、硬件配套等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素质、教学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半数师资由原来中职升格合并而来,对精细化管理模式不适应,一把手负责制体系的建立、资深督导员队伍的组件、教学管三方的衔接、课堂评价的开展、专业建设评估等都是高职督导活动开展的难题。
(二)职能定位模糊,活动渐受冷遇
受近几年的督导研究氛围及“大督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认为高职督导应该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督查、教学规范化巡查、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企业用工满意度调查等教学组织实施的各环节,“大督导”的职能设置要求督导部门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行使督查权、意见反馈权,将质量问题的督查与纠偏全部划归督导部门的方式既不合理,也不负责任。教育内部质量体系诊改体系设计在于做精做细质量保障体系,不脱离大督导的方向。区域的边缘性及部门权限决定了后发高职院校的督导部门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完成诊改事务。督导活动的开展具有全员性,要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部分后发高职院校对督导活动的开展望而却步。现实情况下,即使举全校之力也难以完成上述职能,主要原因在于督导活动的开展需要倚重校内各专兼职督导员,校内督导员本身即是质量体系的构建者,难以开展自身专业的质量体系评估[4]。
高水准制定职责,低水平完成任务。督导的高投入与低效能形成鲜明反差,导致高职院校领导层对督导活动的推进望而却步,督导在省内高职院校渐受冷遇,留几位退休返聘老督导员用来装点门面,部门虽不至被裁撤,作用发挥实属不大,突出表现为近两年高职院校对督导的研究渐少[5]。
(三)存在教学弹性化管理与制度化严控之争
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存在崇尚教学自由的趋势,很多教师认为宽松化、弹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开展教学创新;但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严峻形势,部分管理人员则认为对高职教育开展制度化严控很有必要[5],从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对督导活动的重视程度及开展情况来看,弹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监控的争论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后发高职院校由于区域性、历史性问题,督导活动的开展更容易引发教师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将督导结果纳入绩效工资后,教师的神经高度紧绷,部分老教师对督导处公布的督导意见不认可,导致督导员的工作压力加大,进一步加深了督导员队伍建设难题,督导员流动性大、聘请难,成为制度化督导严控的人员障碍。
(四)高职学情难引导
高职学生经历初高中生涯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沉迷于网络化娱乐现象普遍,加大督导的力度,推行教学组织实施的规范化,不能全面解决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
三、高职教学影响因素调查
选取模具班(男生为主)和文秘班级(女生为主)共179人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75人,其中男生92人,女生83人。以“学习效果”为因变量,经过调研,筛选对教学影响最为突出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包括“网络影响学习”“教学单调乏味”“教学不规范”“教师素养低”四个因素。自变量分值越高表示该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越大,因变量“学习效果”分值越高表示学习效果越好,各变量设置均五个程度选项,赋值范围0~10分,采用二阶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分析,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知,显著性为0.001<0.05,模型有效,由表2得到公式如下:
学习效果 = 10.069-0.314*网络娱乐影响学习-0.217*教学单调乏味-0.099*教学不规范- 0.137*教师的素养差公式(1)
由公式(1)可知,“网络娱乐影响学习”“教学单调乏味”影响系素0.314、0.217,权重较大,“教学不规范”“教师的素养差”影响系数0.099、0.137,相对影响较小。可见,学生自制力不足,导致网络娱乐活动过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极大;其次是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乏味,经历初高中生涯之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厌学情绪。
四、后发高职院校督导活动设计思路
(一)放弃“大督导”,聚焦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够用、可行为原则,放弃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评估、教学规范化巡查、毕业生调查等“大督导”做法,聚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补短”“推优”为督导核心工作,定位课堂教学,“补短”即发现问题课堂,开展帮扶性督导,“推优”即筛选精品课堂,开展优秀教学模式推广。
(二)“督”为手段,“导”为目的
教育管理的关键在于营造氛围,形成影响力渗透,不能靠外部强压。教育的要义在于催成一股“飓风”,将置于内部的教师、学生群体裹挟其中,潜移默化实现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
“督”是一种“姿态”,让教师明确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并时时在进行教学质量排查,鞭策其自觉提升教学水平。在网络化背景下,教学信息收集非常便捷,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好途径。以督导之力去“堵”教学的窟窿,不如强化“引导”。即便“堵”上教师教学及组织管理上的漏洞,难“堵”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学方法的实施只能解决课程可学性、易学性的问题,不能解决学生从根本上厌学、主观上不配合教学等非智力问题。
(三)“导学”须从“治心”入手
“理则顿悟,事须渐消”,行为校正的前提是“治心”,让学生明“理”,实现理上的“顿悟”,明白网络娱乐活动消耗大量时间的后果严重性,发“畏心”及改进的“勇心”,才能将不良的“事”逐件消除不犯,跳出网络漩涡。
(四)同时关注“德与才”的养成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成功塑造一个“人”,使之同时具备技术技能和人文道德素养。在家庭、初高中對“做人”层面的教育存在明显缺陷的情况下,“才胜德”的危害不可谓不大;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问题的核心恰恰是“做人”能力素质的不足,“导学”过程应注入文化的力量。
五、后发高职院校的督导困境破解对策
摒弃传统以教学规范化督查为导向的督导活动模式,从督导信息处理与职能重构、学情的强化引导、教学模式的推广三个方面给出后发高职院校督导活动开展的对策。一是强化教学巡查,通过设置巡查指标,对教学活动进行初诊,将教学巡查作为督导听课的先导,成为教学信息收集的主要手段,弥补专家督导员人数的不足;二是通过学情引导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三是通过培训教师,推广好的教学模式,提升高职课堂的易学习。
(一)重构督导模式
督导听课与教学巡查作为两大教学督导手段,在职能设置、开展范围、时间延续性上互为补充:教学巡查的目的通常在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如迟到、课堂玩手机等普遍性、全局性问题,巡查的范围是全校性的,但时间延续上是阶段性的,如期初、期中巡查、学情专项巡查;督导听课是督导员开展日常督导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听课及时给出相应的整改对策,特别是随机推门听课模式,能较好地暴露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督导听课时间延续上具有日常性,受督导员队伍限制,督查但范围不能全校覆盖,听课范围只能局限在特殊教师群体,决定了通过听课暴露的教学问题存在偶然性、滞后性。
省内高职院校在教学巡查与督导听课之间没有普遍建立制度性的内部关联,深层次原因是督导员人手严重不足,现有的督导任务已经让督导员疲于奔命。在督导人员的调配上,没有分清教学巡查与督导听课的人员的教学水平及专业性要求不同:督导巡查只需要抓住学生的课堂配合情况、教师的教学姿态、课堂氛围就能对教学进行初步诊断,筛选问题课堂。在人员素质要求层面,不需要督导巡查人员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性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巡查结果的优劣非常容易把握;督导听课本质上是专家课堂诊断,则需要具有专家资质的资深教学能手参与开展。在队伍组建层面,督导巡查频次高、范围广,巡查队伍的人数要求多,人员配置可以实现校与系梯次配置;听课督导员的人员配置则要求专而精,对课题进行细诊,切中问题要害,给出对治方案。而高职院校往往将督导听课专家用作巡查人员,大材小用。由于巡查的范围具有全校性,导致资深督导员的工作量过大,进一步突显了督导专家人数上的不足。
1. 变“阶段性”巡查为日常教学巡查
将教学巡查作为督导活动信息收集的主要手段,成为督导听课的先导,做好教学巡查与督导听课之间的衔接。通过日常教学巡查及时查找出问题课堂,避免传统督导听课范围过小导致的教学问题暴露偶然性、滞后性问题。
规范化教学巡查。组建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组成的日常教学巡查队伍,与原有专职督导听课人员职责分开,建立巡查制度,制定巡查记录本,并定期收集巡查记录,规范化教学巡查。教学巡查的主要指标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差,说明存在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必要性。
2. 变“撒网式”督导听课为问题导向听课
督导员作为后发高职院校内非常有限的教学专家资源,难以满足大面积督导听课要求。督导听课周期最少需要一节课,且听课的安排需要多名督导员同时参与,以听课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收集模式加剧了教师群体过大与督导员人数不足的根本矛盾。
督导处通过整理巡查记录本,结合相关教学信息,制定推门听课计划,并向听课督导员反馈。弱化督导听课的教师教学信息收集的手段,督导活动不再以检查全校教学组织实施的规范化为目标,在意识形态上明确督导的“补短”“推优”职能。督导听课只针对教学巡查、学生反馈中发现的问题课堂、精品教学模式适合推广的课堂,以“问题”为导向对高职督导进行功能减负,放弃教学实施规范化目标,关注教学技巧、有效教学模式的改良。
(二)强化导学职能
1. 加强对学情的引导与监控
成立大学生督导中心,下设督导部、秘书部,设置督导中心主任(学生)、部长、干事,在各班成立信息员,组建信息员群,通过QQ、微信等沟通渠道,发挥学生作用,及时了解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大学生督导中心及时向督导处反馈教学组织管理中的问题。对信息员、督导处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每学期设置督导开放周活动,定点组织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观摩,利用督导中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
2. 多样化导学活动
在“导学”活动的开展模式选择上,理顺组织关系,强化督导处与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的合作,联合开展学情督查,提升活动开展的广度,核心是一把手责任制的落实。“导学”内容的设计上,推进文化育人,注重学生的精神重塑,消除网络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掘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推进教学模式转变
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可学性是高职课堂失效的原因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引发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在督导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掘并推广好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具体教学模式开展专题培训,推进问号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微问题研讨法、翻转课堂教学法、课程大项目化教学法、工作情景教学法等先进教学理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宁本涛. 提升学校教育督导效能的校长满意度研究[J]. 教育研究,2015(2):86-91.
[2] 周建松.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关系构建[J]. 职教通讯,2014(34):53-55.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OL]. (2015-06-11)[2017-03-31]. http://www.cac.gov.cn/2015-06/04/c_1115506033.htm.
[4] 薛國凤. 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2014(6):86-90.
[5] 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改革督导破解管办评分离之难[J]. 人民教育,2016(16):50-51.
[6] 周芳.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职能的完善[J]. 中州学刊,2016(8):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