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我已经为《留学》杂志写了几十篇卷首语,每次都拐弯末角地鼓吹本期内容有多神奇不看你就亏了。我很敬业。
我的敬业其实跟我无关。
阅读跟我有关。今天打算跑跑题,说说最近读到的两本书。
托尼.朱特正在成为阅读圈子里的网红。这位文史界的霍金逝于2010年,当年他身体渐冻,但无妨其心骛八极。朱特通过他超人一般的思虑,把二十世纪的《战后欧洲史》变成了一门高山仰止的学问。
翻开他的另一本书,朱特访谈录—《思虑20世纪》,读过一万种书的他最让人动容的,是对犹太民族悲剧命运的冷酷评判。朱特一家来自犹太民族的大本营波兰,他本人生长于“视犹太人为局外人”的英国伦敦。对于二战后犹太人循着《旧约》的教条、全体西迁至死海复国的做法,朱特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选错了道路跟错了人—仓促抛弃东欧老家,冒然深入阿拉伯腹地,瞬间由受害者变为加害者。
朱特继续思虑:为了让这种加害合理合法,以列色国“挟大屠杀以令美国”,由美国本土犹太人出面,将二战期间东欧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嫁接到战后的以列色国;他们要让朱特之外的所有人相信:如果以列色国不与周边阿拉伯国开战,则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将会再次降临。
这算是以色列国下的一盘很大的棋吗?如果朱特的思虑是正确的,则早年间曾经将全世界感动得稀里哗拉的《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好莱坞出品的“大屠杀道德绑架”。美国本土犹太人斯皮尔伯格,用一部温情款款、人性爆棚的电影,再次赋予以列色国合法攻伐周边国家的特权。
跟朱特“犹太人里的局外人”身份相似,同样广受阅读圈青睐的木心,也是“中國人里的局外人”。很巧木心也有一本访谈录—《文学回忆录》,而且看起来他好像也读过一万种书、并且全都印在了脑子里。木心调动几乎所有能留下姓名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通过回忆他和他们天才作品之间的亲密接触,帮着正在局内挣扎的中国人,系统思虑了一下20世纪。
当然也包括大屠杀。
木心逝于2011年,比朱特在这个世界上多呆了一年。
扯得有点远,阅读跟办杂志其实是有关系的,这些年你读到的,是我的心。
《留学》杂志的读者朋友,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