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鲍参人工鱼礁的鲍参增养殖试验

2017-05-30 10:54鲍承飞高婷林叔森胡聪宋伟华臧迎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1期
关键词:刺参

鲍承飞 高婷 林叔森 胡聪 宋伟华 臧迎亮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TR人工鱼礁养殖刺参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方法]于2016年10月从山东烟台采购一批体长为6~9 cm,平均体重为42.5 g的刺参幼苗,在温州石坪海洋牧场基地进行养殖试验,采用在一定范围内放养的方式进行饲养,历时101 d。[结果]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0.33和9.87 cm,平均体重分别为68.5和63.5 g,成活率分别为95.2%和92.9%,因此初步认定利用TR鲍参人工鱼礁剩余空间对刺参养殖产生经济效益的方案是可行的。该次养殖试验过程中,将羊栖菜、石莼2种藻类栽培在TR人工鱼礁场周围敷设的延绳浮筏上,模拟自然藻类生长环境,滋生海洋微生物,聚集海洋生物,从而达到为刺参提供天然饵料的目的,不但有效地减少了潜水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刺参养殖的投入成本,也使得刺参食用天然饵料,实现自然状态下的生长,避免了营养过剩引发的病害问题等。[结论]该研究可为TR鲍参人工鱼礁养殖刺身提供参考。

关键词刺参;TR鲍参人工鱼礁;海上养殖试验

中图分类号S9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1-0122-04

Abstract[Objective]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economic benefits of sea cucumber culture by using TR artificial reefs.[Method] The sea cucumber seedlings were from Yantai, Shandong. Body length was 6-9 cm and their weight was 42.5 g in average. Feed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stocking sea cucumber with limits for 101 days in Shiping Marine Ranching in Wenzhou. [Result]Average body length of the test group 1 and the test group 2 were 10.33 cm and 9.87 cm respectively, with average body weight of 68.5 and 63.5 g, the survival rates were 95.2% and 92.9%, respectively. Therefore, it was feasible to use the residual space of TR artificial reef to obtain economic benefits by culturing Apostichopus japonicus.During the culturing process, Sargassum fusiforme and Ulva were cultivated on the long line and floating rafts to form a natural marine environment. It bred marine microorganism and congregated marine creatures, thus achieved baits to supply for sea cucumbers. Besides, it not only reduced workload of divers and cut the cost, but achieved natural growth of sea cucumber by providing natural baits which prevented problems brought by overnutrition. [Conclusion]The research can give reference for culturing shark.

Key wordsSea cucumber;TR artificial reefs;Culturing experiment

由于海洋環境日渐恶劣导致生物数量急剧下降,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对海洋资源环境进行修复,人工鱼礁由此应运而生。TR鲍参人工鱼礁是一种既可以修复环境、恢复水产资源,也可以进行经济养殖的桁架型人工鱼礁。

国外对人工鱼礁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十分成熟,日本有层楼式设计,不同的层楼养殖不同的鱼种[1],有美国游钓渔业,饲养多种鱼群[2]。国内对于人工鱼礁的研究仅处于初步研发阶段,有郑延璇等[3]研究设计的星体型人工鱼礁、唐衍力等[4]研究的正方体人工鱼礁等,研究方向主要是人工鱼礁的结构,但总体研究水平低于国外。该文在研究人工鱼礁结构稳性的基础上,进行刺参海上增养殖试验,探讨人工鱼礁除了拥有修复海洋环境的作用外,是否还兼具海产品增养殖的功能,并对养殖进行优化,使人工鱼礁的利用率极大化。

1材料与方法

1.1TR鲍参人工鱼礁和鲍参养殖平台

人工鱼礁礁体在水流冲击下不发生移动,要求礁体与海底接触面间的静摩擦力大于流体作用力。静摩擦力与最大流体作用力Fmax比值称为抗漂移系数(S),该数值必须大于1,才能保证礁体不发生滑动或漂移。当水流速度U0=1m/s时,抗漂移系数(S)计算结果如下:

1.4.2潜水观察法。

潜水员乘坐机动船到达指定海域,船上配备潜水设备如轻装潜水服、空气瓶、水下照明灯、潜水刀和潜水表等和定位设备小型卫星导航仪和GPS。潜水员下水后肉眼观察地貌情况、TR鲍参人工鱼礁区投放情况、刺参的生长活动情况、藻类的生长情况和水域的生物量情况,并使用水下记录笔在水下记录本上进行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试验刺参的生长情况

该试验作业数量根据当天海域流速、浑浊度、水温和作业人员身体状况等因素视情况而定。刺参的个体生长变异系数远高于饲养的动物和鱼类,生长变异系数往往超过50%[12,14]。投饵前随机取20头刺参幼体,

测量其伸展状态下的体长,计算平均值;测量其腔内水从肛门排尽后的体重,计算平均值;投放时人为观察刺参成活情况。采捕后随机取刺参10头,测量其伸展状态下的体长,计算平均值[5];测量其腔内水从肛门排尽后的体重,计算平均值;统计刺参死亡数,计算成活率;参考传统刺参各项数据,对照比较[12]。

2016年10月28日投放第1组刺参幼苗84头,至2017年2月7日捕捉刺参41头,其中2头死亡,共培育101 d。试验幼参投放时平均体长为8.24 cm,平均体质量为42.50 g,至试验结束时,刺参平均体长为10.33 cm,日均体长增长为0020 cm,平均体长增长率为25.4%,平均体质量为68.85 g,日均增长质量为0.261 g,体质量增长率为62.0%,成活率为95.1%(表2、图4)。

2016年11月1日投放第2组刺参幼苗102头,至2017年2月12日捕捉刺参57头,其中4头死亡,共培育104 d。试验幼参投放时平均体长为8.24 cm,平均体质量为42.50 g,至试验结束时,刺参平均体长为9.89 cm,日均增长长度为0016 cm,平均体长增长率为20.6%,平均体质量为6328 g,日均增长质量为0.200 g,体质量增长率为48.9%,成活率为93.0%(表3)。

2.2潜水作业情况

潜水观察作业进行时,由于当天海浪较大导致可见度降低,故仅对数个人工鱼礁周边的状况进行定点观测。潜水观察发现,当地生物量随着观察时间的增长,生物量逐渐增多;刺参发育良好,栖息于岩石缝中,存在

个别死亡情况;羊栖菜和石莼长势良好,生长范围显著增大;除了部分TR鲍参人工鱼礁礁体因为投放海域底质不平稳出现微倾的现象,大部分TR鲍参人工鱼礁礁体未发生明显位移,且礁体上已经出现藻类附着(图5)。

3结论与讨论

3.1潜水观察作业

潜水员下潜仅能定性地观察礁体的投放情况、刺参的发育情况和藻类的生长情况,为养殖提供参考作用,无法精确地对养殖效果做出评估。潜水员下潜后在水下能见度低,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无法进行详细大范围的观察,凭借个人经验的观察与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偏差。在

精确度方面,该方式仅能定性地对TR鲍参人工鱼礁养殖平

台养殖刺参情况进行分析,为养殖试验提供初步依据;在费用方面,与人工机器人水下观察相比成本更低。在整个潜水观察作业中发现,由于不同水域藻类的生长情况不同,刺参在养殖平台上的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刺参偏好于在平台上的阴影部分活动[15],故可在养殖平台上设计一定面积的阴影区域用于刺参活动;养殖平台的钢筋框架在水域中容易锈蚀,不利于潜水人员采捕作业,所以在材料方面可以采取强度高且不易腐蚀的钢筋;另外在观察作业中,相比潜水员下潜作业,虽然水下机器人成本更加高昂,但优势明显,有观察数据备份,并且可以保证安全。

3.2养殖装置海上养殖试验

以TR鲍参人工鱼礁为设计基础,设计鲍参养殖平台,对TR鲍参人工鱼礁生态效益以外的经济效益进行探究。该养殖平台结合水域沙石、砾石底质后辅设一层碎石,模拟刺参自然生长环境,有利于刺参的自然生长,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由于进行海上试验时,天气状况、水域环境和水下作业环境不稳定,存在危险性,所以该次海上养殖试验仅在数千个礁体中随机选取2个礁体进行饲养试验。第1个试验地点的存活率达95.1%,体质量增长率达62.0%;第2个试验地点的存活率达93.0%,体质量增长率达48.9%。作为对比,传统的刺参体质量增长率约为50%[12,14],可以看出刺参在TR鲍参人工鱼礁养殖平台上养殖不仅取得和传统养殖一样的效果,还为投放附带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了经费支出,所以该养殖平台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但由于实验室条件下无法大范围模拟海洋多变的自然环境,所以无法设置有效的对照组;并且投放时需要对试验海域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投入成本大,不适合推广到其他渔具养殖方式上;同时该作业方式针对的种类局限于活动范围小的水生生物,对于活动范围大的水生生物如鱼类并不能达到其自然生长的效果;养殖平台由钢筋制作会发生海水腐蚀,不利于潜水人员海水采捕作业。另外,养殖平台设计也存在改造空间,未来可以对养殖平台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福祥.日本的人工鱼礁[J].国外水产,1980(1):10-12.

[2] 黄雄.人工鱼礁发展概况[J].海岸工程,1989(3):69-74.

[3] 郑延璇,关长涛,宋协法,等.星体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数值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9):185-193,297-298.

[4] 唐衍力,王磊,梁振林,等.方型人工鱼礁水动力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5):713-716.

[5] 李海鵬,罗鹏,于宗赫,等.热带海参糙刺参野外网箱养殖的初步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3,9(6):1-7.

[6] 杨宝矿,王飞,黄玉君.TR人工鱼礁建设技术的初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3):74-77.

[7] 夏苏东.刺参幼参摄食行为与蛋白质营养需要研究[D].青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

[8] 赵海涛,张亦飞,郝春玲,等.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J].海洋学研究,2006,24(4):69-76.

[9] 杨文真.海上网箱“鲍参混养”生态养殖模式探讨[J].福建水产,2014,36(6):495-499.

[10] 林承刚.四种物理环境因素对刺参运动和摄食行为的影响[D].青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

[11] 王云.刺参密度对鲍参混养效果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4,29(7):633-636.

[12] 余致远.两种饲料对海上筏式吊笼养殖仿刺参生长的影响[J].福建水产,2015(1):73-78.

[13] 陈明强,张立,杨学明,等.海上网箱培育大规格糙海参苗试验[J].水产科学,2015(9):571-574.

[14] 裴素蕊.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个体生长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机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15] 潘洋.刺参运动节律行为的数量化研究[D].青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

猜你喜欢
刺参
刺参对生境的选择性及其行为生理响应
花刺参幼参摄食和消化器官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不同地域刺参胶原蛋白含量及一般营养成分比较
3 种不同体色刺参体壁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光照对白刺参、青刺参和紫刺参生长、消化及免疫的影响
浒苔添加比例与微生物发酵对幼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西霞口野生刺参原种场通过国家级验收
不同加工工艺对南移仿刺参品质的影响
不同产地和养殖方式的刺参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仿刺参生殖腺营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