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便得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巨大的冲击。本文在探讨传统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上,结合当前的网络新技术,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形成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云计算;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当前社会是网络的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顺应时代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改革变化,但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影响,造成了“侧理论、缺实践”的培养结果。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定位及职业面向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新旧知识交替更新速度快,社会对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定位在设备配置和网络维护方面,而职业面向则以售前和售后为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设备在维护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减少,而缺乏创新性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年为三年制,除开理论基础学习和毕业阶段,真正学习的时间为二年左右,很多学生无法描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造成社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脱节。
1.2 实验实训条件问题
高职院校受到资金投入、设备更新等问题影响,导致实验实训室建设更新难。实验室硬软件跟不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难以接触新的技术所需的硬软件设备。
1.3 师资问题
高职院校由于其尴尬的地位,在人才招聘中难以招到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虽然国家每年有教师培训计划,但难以使教师在实验实践水平、教学技能上有很大的提高。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难以开展新技术课程的教学。
1.4 课程设置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重点在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等课程上,这些课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重要性在不断下降,难以应对当前新技术条件下的社会需求。
1.5 就业指导问题
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的关注度不高,很多学校未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在大三毕业时非常迷茫,没有对自身进行综合素质、技术能力和职业定位进行分析。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1 培养目标
计算機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掌握必须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设备配置与管理能力、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网站开发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能从事网络售前售后维护、网络工程建设、企业网络管理、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3 ]。
2.2 职业定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合格的毕业生职业定位路线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可以从事计算机操作与管理、网络设备操作与管理、企业网络设计、网络监控、网络弱电施工、网站开发与应用、产品营销、数据库管理员等工作岗位。
2.3 课程设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其中基础课程有: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计、HTML基础、书法、法律基础、艺术鉴赏、思想道德修养、毛概、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课。专业课程有: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技术、大数据实践、网络综合布线、Hadoop实践、移动互联网基础、数据库技术、JavaScript编程、网站开发实践、JSP编程、虚拟化技术、网络存储实践。拓展课程有:新技术应用、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工程项目实践、网站开发管理实践、服务器配置实践、高级数据库编程。
2.4 顶岗实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大三开设顶岗实习课程,通过岗位实践,使学生掌握在工作岗位中的业务流程、专业知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等职位必需的知识。
2.5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针对毕业生而开展的关于就业方面的课程,可通过模拟笔试、面试、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定位等方式进行,帮助毕业生了解自我、成就自我。网络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不断出现,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帮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迈向工作的第一步。
2.6 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通过专业实践来提高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可参加如计算机网络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等赛项,以此提高对专业的认识,了解当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而开展教学活动。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发现其中的不足。提出了新技术不断出现条件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定位、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及其它方面综合性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减小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阮慎.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3:49-50.
[2] 刘永宽,郑宏飞,郑志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108-110.
[3] 张晓琦.中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科技论坛,2016,14:173-174.
作者简介:胡柳(1988-),男,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