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
[摘 要]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全球共鸣。在此背景下,开放兼容、文明互鉴的跨文化传播方式为“民心相通”做出了绝佳贡献,而音乐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快速推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其中“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东盟各国民族音乐的交流与发展,同时激荡出音乐文化互鉴的和谐乐章。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跨文化;传播
一、 “一带一路”下“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活动背景
“一带一路”是近几年以来中国提出的对外交流的中心词汇,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逐步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线路,同时还推动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丝绸之路国际艺术院校联盟”“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等平台的建成。“丝绸之路”绵延千里,而音乐作为“无国界的通用语”,让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文明碰撞,“丝绸之路”各地区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领域开始交流与互鉴。近年来中国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广西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交流与发展。“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共同构建了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三大音乐平台”之一。“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主要是以中国和东盟国家音乐为主导,秉持“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通”的宗旨,将传统音乐的创作和现代音乐的发展相结合,在传承发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对其它民族优秀音乐文化进行交流与互鉴。可以说这是一个“高端化、专业化、深度化”的音乐交流平台,从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了广西专业音乐水平。毋庸置疑,“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已经成为广西专业音乐的重要名片,是促进广西与外界音乐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举办不仅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开拓了一条区域性音乐艺术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是架起了“一带一路”的交流桥梁。
二、“一带一路”下“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跨文化传播事象
(一) 音乐会:互动与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而“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发展模式,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趋势。音乐周联合中国、东盟国家艺术节为主导,他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艺术风格,一起在广西南宁上演自己创作的作品。这种音乐创作潮流让全球音乐学者们欢聚一堂,共享跨文化盛会。在每一场音乐展演活动中,都会激发中外艺术家思想的撞击、艺术的思考以及文化的交流。很多作品可以说是跨越国界融合创作,这让与会的音乐人可以从多样异文化中汲取养分,通过对不同的音乐文化描述、阐释、再解读,来拓展自己的音乐视野。有一些作品由于人员配置、经费等问题,只能在音乐周开始的前一个星期与广西乐团和广西艺术学院乐团进行短暂的排练,在紧张而短促的时间里共同创作,这种异文化的特点更为凸显。在不断的磨合与交流中,也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同时赋予了这些作品的不同品质。
(二)高峰论坛:交流与对话
“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中国以及世界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人们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自豪的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展示自己国家的优秀作品、阐释音乐与文化的交叉关系。这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的交流与对话,更是一场跨文化传播的新形式。音乐周经过六年的积累沉淀,吸取了大量不同文化的音乐精品,合力打造出中国音乐品牌。这种形式不仅推动了中外音乐合作互鉴,更是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相一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各国民族音乐以文化交流为目的,主要围绕着中国与东盟各国音乐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乐团文化产业发展、年轻乐手传承、文化交流与碰撞、音乐传承等方面进行诸多方面的探讨,这种高峰论坛无疑拓宽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视野,更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独特艺术魅力。这种“思想与观念的深度交流”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得到了碰撞,在不断的吸收借鉴中突破局限,传承创新,并在创新发展中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同时也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三)星星之火:大师班、访谈录、音乐评论
第三届音乐周才开始增设的大师班,日益凸显了其重要位置。大师班的开设让观众可以很方便的聆听到不同国家音乐人的创作历程与演出经验。音乐家们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创作思路与理念在会上分享。许多青年学子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中不断的找灵感,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同时各国音乐大师们通过交流与分享,也会在自己的创作上得到突破,对培养新一代音乐人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音乐周的跨文化交流还体现在对音乐家的访谈,访谈者通过与音乐家的交流与对话,知道了生活中的音乐养分、艺术创作发展之路、人生音乐理想等。通过他们分享的故事,我们知道了音乐家们背后不一样的情怀,同时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音乐风格的形式缘由。还有已经举行了两届的当代音乐评论,从第一届的不成熟,到第二届的发展,已经吸引了全国广大师生、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数量和质量在总体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题材内容上也较为广泛,相信在接下来的音乐周中会越办越好,能够积极的推动中国音乐评论的发展。
三、“一带一路”下“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交流价值
(一)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国和东盟开启了海上合作的新篇章,而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盛会“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举办无疑契合了这一主题。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以其优秀而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吸引了很多的音乐家前来汲取创作养分,厚重的民族文化经过一番创作后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新魅力,在音乐周这一平台上更显国际范。“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主要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因此是东盟各国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音乐周这一平台无疑对东盟各国的音乐交流创作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它通过分享东盟各国的优秀传统音乐艺术文化,提升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一文化群体,同时也为一些国际音乐家们在创作中汲取不同国家音乐、习俗、文化等元素,提供更加丰富的养分。
(二)推动文明互鉴、民心互通
“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共鸣”,而音乐周则依托音乐文化这一载体,将各民族优秀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放眼世界,将自身置于世界之中,基于这种理念,才能积极的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强调各国家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因为世界是一个大“球体”,不断的循环往复,最终会被人们所认知。各国的音乐家在广西这片土地上拓展了自己的音乐视野,同时也承担其民族文化的宣扬作用。音乐是文明互鉴的最有效的体现,通过音乐,各国之间达到合作共赢的双向发展的模式。音乐周让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各国音乐家团体在这个舞台上竞相展现实力,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乃至全世界音乐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音乐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开启了东盟各国“民心互通”的友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