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族女上衣的镶拼形式与结构分析

2017-05-30 10:48:04王艳香崔荣荣
关键词:近代形式结构

王艳香 崔荣荣

摘 要:以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近代汉族女上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女上衣中的镶拼形式及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以及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以近代汉族女上衣中“镶拼”的方式、形状、色质等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入研究近代汉族女上衣结构与镶拼结构之间的关联性特征。结果表明:镶拼结构是以服装廓形为基础,灵活多变;边缘部位的镶拼体现了“十 字型,整一性”的原则;镶拼结构在审美和服用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近代;汉族女上衣;镶拼;形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TS941.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17)04-

镶拼的装饰工艺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应用十分普遍,表现为不同材质、不同颜色或不同纹理的面料进行拼接。近代汉族女上衣镶拼工艺颇为繁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研究从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具有镶拼结构的女上衣实物中随机选取了110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袄、褂、衫、袍和马甲,对其镶拼的方式、形状、色质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镶拼结构集中分布的位置,及镶拼女上衣结构实例,从中总结出近代汉族女上衣结构与镶拼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1 近代汉族女上衣的概念

近代汉族女上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女性上衣。女性上衣为大襟右衽袄,元宝领、袖上绣花的宽袖上衣,中老年妇女大都是带延襟的褂子,农村妇女夏穿蓝土布、印花土布、土织花布便褂,冬着棉袄、棉袍、皮袍,春秋穿夹袍,夏着小布衫。[1]女上衣作为近代汉族女士普遍穿着的服饰,其形式主要以袄、褂、衫、袍为主,这些品类的服装基本包含了镶拼的各种方式、形状及色质特征。

2 近代汉族女上衣的镶拼

2.1 镶拼的方式

镶拼主要有点缀式、竖式、横式3种。对选取的110件女上衣的镶拼方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同一件服装中可能包含多种镶拼方式,横式和竖式镶拼占比较高,分别为40.1 %、50.6 %,点缀式的很少,只占9.3 %,体现出近代服装结构具有整一性和我国人民注重“宽广”的品德修养。袄、————————

收稿日期:2017-09-28

基金编号:国家社会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编号:15AG004];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人才项目[编号:BRA2016366]

作者简介:王艳香,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研究

崔荣荣,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

褂、衫中竖式镶拼最多,缀作衫和大襟拼接衫中横式和点缀式镶拼占了绝大多数。就缀作衫为例,在分割形式上,与前胸和后背的方形拼接相对应的是横分割和竖分割,与三角形拼接相对应的是,横、竖、斜3种分割形式,在接袖上以及接袖袖口的拼接上均为竖分割。[2]在形态学中,“点”不仅只有位置,还具有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点缀式镶拼中的“点”是形态学中的“点”,是指与整体相比很小的面,起到衬托或装饰整体的作用,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因此将小三角形拼接中的横、竖、斜3种分割一并归为点缀式镶拼。竖式镶拼是指在出手的1/2处作垂直线破缝,左右襟两色各异,左襟大致以腰节线为界仍然上下两色各异。[3]竖式镶拼在袄、褂、衫中十分常见,通常见于近代汉族女上衣的袖口部位。横式镶拼指在衣身处作水平分割,相异两色上下拼接,应用较少。

2.2 镶拼的形状

对110件镶拼女上衣中不同形状的镶拼进行统计,其结果如图2所示。形状以块状和条状居多,分别占67.3 %、60.9 %,点狀的最少,占11.8 %。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于我国自古就注重最大限度的保持服装面料的完整性,尽量减少破坏面料,而又最大限度的利用剩余面料。

2.2.1 点状镶拼

点状是指很小的块,常常用以补缀破损的部位,防止服装进一步脱散,或附于服装的系带处,用于加固服装,并隐藏带头;也有一些,镶拼在特定的位置,具有特殊寓意。如图3(a)所示的缀作衫,通身为褐红苎麻面料,在前胸和后背2块黑色方形绸料的四角和领根处各镶饰1块三角色布,[4]这些小色布对整件上衣而言,可视为点状镶拼,表达祈福的含义。

2.2.2 条状镶拼

条状镶拼分为直线条镶拼和曲线条镶拼,如表1所示。在选取是110件女上衣中,运用条状镶拼的约占一半。直线条镶拼与曲线条镶拼比例接近,在形式、制作材料及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用于固定服装的边缘部位,防止破损。镶条一般分布于服装的边缘部位,如图3(b),有单条和多条;有宽窄变化,窄者不足1cm,宽者达3~4cm。镶条的条数和宽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服装镶拼的内在结构。

2.2.3 块状镶拼

块状镶拼,不只是大片布的拼合,密集的点和条同样也能形成块状。块状有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不规则形4类。几何形指由直线、曲线或直曲线相结合形成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等形状,这是服饰中块状镶拼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形式之一。有机形指具有秩序感和规律性且不可用公式求得的有机体的形态,如生物细胞、树叶等。偶然形指自然或人为无意间形成的不可控的形态,如泼墨、碎玻璃片等。不规则形指人造的自由构成形,应用于服饰中具有很强的造型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如图3(c)所示,衣襟与衣摆处的黑色绸布与蓝色绸布镶拼,黑色绸布的端点处有如意云头的设计,其内部结构灵活多变,彰显出制作者鲜明的个性。

2.3 镶拼的色质

根据镶拼的2种面料的颜色与材质的差异,可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别:异色同质、异色异质、同色异质、同色同质(异纹)。其中除同色同质面料必须是异纹(不同的花纹图案)之外,其他几种同纹异纹均可。在女上衣中的应用如图4所示,通过不同材质、颜色及纹理的镶拼,增添服饰的灵动之美。

异色同质镶拼,是2块相同材质不同颜色的面料拼在一起。异色异质镶拼,是2块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面料拼在一起。这种镶拼方式也比较常见,多出现在女上衣的面料与里料之间。同色异质镶拼,是2块相同颜色不同材质的面料拼在一起。同色同质异纹镶拼,是2块相同颜色相同材质不同纹路的面料拼接在一起。 图4 女上衣局部细节图

3 近代汉族女上衣镶拼的结构分析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制作工艺中的“镶”,一方面是减少对敏感部位的直接磨损,通过镶边延长服饰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是为了装饰。服饰制作工艺中的“拼”,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面料的边角余料。“镶拼”作为我国传统服饰制作的常用手法之一,其结构变化多种多样。

衣片的分割和拼接主要是根据面料的门幅和匹长来决定,有的也出于节省面料的考虑。[5]由于手工家织土布门幅仅约45cm宽,布幅窄,若按此来排料,前后襟都需要拼接,也都需要“找袖”,衣服下摆两侧还要拼角,所以同色布拼接基本上都源于被布幅所困。在实践发展中,逐渐将单一的同色布相拼发展为丰富的异色布相拼,多种多样的镶拼结构也由此形成。

3.1 镶拼的位置

7 0

从表2的统计结果看,应用镶拼结构以女衫最多,袄、褂次之,袍最少。汉族民间女上衣中镶拼比较常见,镶拼的位置主要在衣袖、衣襟、衣领、下摆等边缘部位,基本是2种颜色或2种颜色以上的拼接,主要用于加固服装,增加其耐磨的程度和服装的使用寿命。人们利用其他面料的余料作为镶拼面料,既丰富了服装的色彩变化,又节省了面料。

3.2 镶拼女上衣实例分析

通过对女上衣实物样本进行观察测量,发现衣领与衣身的拼接形式有2种:其一,领底面里2层布料分别向内折光缝份,将领圈缝份夹于其中固定,这种工艺方法俗称“嵌缝式”[6],如图5(a)所示;其二,先将领底缝份折光,2层缝合,再将衣身领圈镶滚布边,并向反面包住面料毛边,用斜针缝固定,最后将衣领与领圈叠放在一起缝合固定,这种工艺方法为“搭接缝”,如图5(b)所示。

以传习馆中的1件山东地区的如意大襟女袄为例,其款式如图6所示,馆藏中该样式女袄共8件,相似样式的女袄共35件,该袄镶拼部位较多,结构也相对复杂,用于研究近代汉族女上衣镶拼结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尺寸进行测量,得出衣长为94.5cm,领宽12cm,领深9cm,通袖长148cm,袖口宽32.5cm,镶条下摆宽80cm。图7中包含了袖部位、衣领部位、衣襟部位和衣摆部位等多处镶拼。

此袄领圈及大襟边缘线处采用镶滚结合工艺,即花鼓滚与衣身镶拼的结合。花鼓滚以“窄-宽-窄”的形式绕领圈1周,一边与领子拼接,另一边通过手针镶拼在衣身上。又体现了先“滚”后“拼”的装饰特色。[7]后领圈的镶拼结构为椭圆形,从视觉审美角度考虑,这种椭圆形比圆形更能增加人体的比例美,拉长了人体高度;从服用机能性考虑,外部领圈镶拼,可以替代领内贴边固定领形。

衣摆左右两侧饰有不规则曲边的如意云头镶拼,采用坐标图取点绘制不规则曲线的方法绘制结构图。如意云头采用挖云工艺处理,使局部结构更精致,也表现出传统服饰含蓄之美。里襟长度比衣长短12cm,底边呈直线,镶料拼接较多,镶拼形式与镶料宽度都与大襟、衣摆部位一致。衣摆宽缘边镶拼,节省了“补角摆”的布料,体现出古人的服饰观:既考虑到结构美观,也考虑充分使用材料;表现出古人在科学使用面料上的大智慧。衣摆镶拼主要为条状镶拼和块状镶拼,镶拼结构变化丰富多样。

3.3 近代汉族女上衣结构与镶拼结构关联性

近代汉族女上衣的基本结构:衣袖相连,无省道,前后片以肩领为界,通体相连,前后中有破缝,前后片平整光洁,至民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服装略有收腰,但整体呈现出平面结构。近代汉族女上衣延续了中国几千年固有的“十字型、整一性、平面体”的传统结构,为了保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甚至不惜要以牺牲局部结构合理性为代价。

基于上面的分析发现,一般镶拼部位都位于近代汉族女上衣的袖子、衣襟及衣领、下摆等服装边缘,因为边缘部位的服装尺寸稳定性较差,并且易于磨损,镶拼结构可起到加固服装的作用。镶拼结构大多位于服装边缘,还符合我国传统服装结构的“十字型、整一性”的原则,在不破坏整体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镶拼工艺,结合服装整体轮廓造型,灵活设计镶拼结构,同时讲求均衡协调的视觉效果。近代汉族女上衣作为女性整体视觉的焦点,其精致程度一方面直接体现了穿着者的心灵手巧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很多镶拼会采用与面料异色的材料,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镶拼结构中还经常会结合滚边、挖云、嵌线、刺绣等其他装饰工藝,以增加服装的繁复程度和服装的装饰效果。

外部镶拼结构的存在,替代了一部分内部贴边,达到隐藏布边或使服装定型的作用。另外里布和里襟的镶拼结构大多无规律可循,并且采用不同面料拼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节约布料。

中式服装大襟分割线的设计兼具了结构与审美的双重作用。[8]根据衣襟、衣摆的镶拼形成的弧线造型按一定的宽度和比例对服装进行分割,使其呈现出多样化的审美效果。

总之,镶拼作为我国传统服饰制作的常用手法之一,镶拼的方式、形状及色质丰富多样,主料和镶料讲求主次分明、配比协调,其结构丰富多变,体现出我国传统女红精湛的技艺。镶拼结构主要应用于衣袖、衣领、衣摆、衣襟等边缘部位,近代汉族女上衣结构与镶拼结构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镶拼结构位于近代汉族女上衣边缘,保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符合我国传统服装结构的“十字型、整一性”的原则;兼具审美功能和服用功能;体现节俭的美德。

参考文献

[1]崔荣荣,张竞琼.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30.

[2]张静,张竞琼.近现代闽南、江南地区民间妇女服饰形制比较[J].广西轻工业,2008(12):156-157.

[3]崔榮荣,高卫东.江南水乡民间服饰符号化元素研究[J].纺织学报,2007(2): 104-107.

[4]陈东生.新编中外服装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8-69.

[5]万岚,刘瑞璞.试析华服二维结构语言[J].饰,2007(3): 38-40.

[6]张辛可.服装缝制工艺大全[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19-20.

[7]张竞琼,宋倩.江南水乡妇女服饰中的镶滚工艺[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4): 36-40.

[8]刘若琳.中式服装大襟结构研究[J].丝绸,2015(6): 32-35.

Combination Forms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Females Coats of Modern Han Nationality

WANG Yan-xiang1,2 CUI Rong-rong1,2

(1. College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2. Jiangs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Base, Wuxi, Jiangsu, 214122)

Abstract: With the females coats of modern Han nationality in the Folk Costumes Museum of Jiangnan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combination forms and structure of typical females coat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measured. By studying a great deal of related documentation and with the combination forms, shapes and colors as the starting points,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study of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coat struc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structu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structure is flexible and vari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garment profile, that the combination at the edge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cross-type and integrity, and that the combination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esthetics and function.

Key words: modern times; females coats of Han nationality; combination; form; structure

猜你喜欢
近代形式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论结构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42:13
论近代中国社会婚姻道德的嬗变
道德与文明(2016年5期)2016-12-07 01:15:56
论《日出》的结构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