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型”课堂:教学生用语言做事

2017-05-30 10:48:04曾扬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拮据鲁肃周瑜

曾扬明

“应试”性教学的忧与思

很多教师和我一样,每教一篇课文,从设计到实施,都是围绕问题,以“问题”来策划并组织教学。课堂上,以“问题”来带动学生阅读,学生阅读的是“问题”,即对话老师,而不是对话文本,或者围绕问题配合老师的需要,思考老师要的答案。这种教学,我们称之为“应试”性教学。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课文。教学这篇课文,大家都有个共识:课文中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人物性格分析应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那么,分析人物性格的工具从哪儿来?从情节入手,这应是我们的教学常态——

情节一:周瑜妒忌诸葛亮,想利用三天之内造箭来陷害诸葛亮。(教学策略:围绕“妒忌”组织教学,分角色朗读,问:从对话中能体会到周瑜的什么性格?从哪里看出?)

情节二:诸葛亮为借箭做准备,周瑜派鲁肃探诸葛亮,同时,鲁肃又帮诸葛亮的忙。(教学策略:找出鲁肃的行动和对话,问:从中能体会到鲁肃的什么性格,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

情节三:曹操因多疑而上当,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教学策略:以“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体会曹操的多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三个情节,应是我们教学中绕不过的内容。应当说,分析情节,体会人物性格,抓住了小说的文体特点这一核心元素。从文体特点上来看,又符合文体教学规律。然而,从学生“学”的活动这一角度来看,主要做了以下两件事:

一是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因为在朗读中凭借语感,可以揣摩周瑜和诸葛亮每次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人物的性格。这种以分角色朗读来体悟人物性格的教学方法,与以自由读去体悟的教学方式,能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再谈谈人物的性格,同样可以达到效果。

二是找答案。诸葛亮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去找答案(画出相关语句),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利于学生读懂情节背后所暗含的信息——诸葛亮成功在于识天气、懂地理、知人物,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这个教学目标指向“读懂”。但这种找答案的教学存在一个“应试”现象,学生往往不去揣摩语言,而是去猜测老师要的答案,來归纳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习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是不是应全盘否定?深入研究,从学理上来说,“问题”的设计存在两种形态:

一是陈述性问题。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相当于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什么。

二是程序性问题。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如何来读懂这个人物的性格?要如何来验证人物的性格?

以上两种形态的问题设计,我们已习惯了第一种,而这就是“应试”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但细细想来,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了吗?学生从语言中读到了什么?特别是类似《草船借箭》这样的课文,编者是依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节选改编而来的。改编课文的语言非常口语化,和原著相比出入还是比较大的。有些语言不是很精准。例如,课文第1自然段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学生容易误解为只有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商议”。其实,当时在东吴周瑜大营之中商议军事之时,除了主将周瑜外,还有很多文臣武将分列两旁。《三国演义》中说“次日,聚众将于帐下”,其中当然包括鲁肃在内。点出鲁肃十分必要,否则,下一个自然段出现鲁肃就显得非常突兀。如果能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进行批判性阅读,并对课文作修改,那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更有帮助,人物的性格同样能跃然纸上。

问题的设计不能止于找找答案、画画句子、读读段落这些“应试性”的问题,这样,课会上得没有深度,也偏离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这一核心目标。我们的问题设计,要指向言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我们的研究,称它为“用语言来做事”。

“问题”设计要指向用语言来做事

朴实的教学,其实很简单。美术课,学生用彩笔或画笔来做事;音乐课,学生用音符、乐器来做事;科学课,学生用仪器来做事。那么,语文课呢?显然是用语言来做事,做语文的事。

其实,我们的教学中不乏这种好的现象:教学《将相和》,给“负荆请罪”的插图写话;教学《窃读记》,给文章“我”这一人物写说明书;教学《给予树》,改变角色,从母亲的角度去阅读。这些例子,都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经典的,也是最朴实的。学生在活动,在用语言来做事情。

然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课过于浮躁,课堂上“静”少“动”多。不懂真正的学习是“静”在外面、“动”在里面这一心理表征。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教学《中彩那天》一课的第2自然段,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值得我们揣摩和品味。贾老师先出示“拮据”“梦寐以求”和“一辆玩具汽车”,请学生按序用这些词语说说这两段话的意思。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我家很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接着,贾老师把汽车模型放到“拮据”与“梦寐以求”两个词的中间:“谁能再说说这两段的意思?”生:“虽然我们家生活很拮据,但拥有一辆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贾老师再交换“拮据”和“梦寐以求”的位置:“现在谁会说?”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但是我们家十分拮据……”此时,贾老师又在“拮据”后加了一个“?”,示意学生继续说。生:“父亲梦寐以求得到一辆奔驰汽车,但是我们家十分拮据,这怎么可能呢?”贾老师对有关理解内容的额外问题一个不提,然而,从学生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一是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二是内化了“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熟练地运用,而且概括了两段话的主要内容;三是对母亲说的“活得诚实,有信用”也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教例赋予了语言学习活力,又有应用的难度,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这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阅读教学完全可以改变思路,从重理解内容,转换成利用文本,以熟读为基础,用多种形式理解、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或是背诵复述,或是概括、扩充内容,或是改编表达形式。多种练习,把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融为一体。

教学生用语言做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策划学生学习语言的活动。活动的策划总体追求“四个有”:有训练,有表达,有情趣,有创造。最基本的原则是:读进去,写(画)出来。当然,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特点。第一学段,主要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识字、说话;第二学段,主要是依据文本设计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转换、积累;第三学段,从文中改变语境,学习创造性阅读,同时学表达。

“表达型”,读进去后要表达

出来

有人会马上问,“表达型”与读写结合,是不是换换概念而已呢?我们说,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教学范式,当然属于“表达型”的一种范式,而“表达型”教学,是读写结合的升华版。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读写结合注重技能,过于追求功利或实效。而“表达型”注重儿童的言语思维或言语表达的整体感,是一个慢培养的过程,还有意回避当前读写结合的诸如仿写、续写等碎片式的训练。

读进去,可以說出来或写出来,也可以画出来。回到《草船借箭》的教学,“表达型”教学,我们的设计进行以下调整:

第一,整体感知、概括内容的板块,可由原来的只言片语性的概括,改为用图表示,依图说内容。

第二,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对话描写。针对第一部分,可以设计剧本情境,让学生批注出人物的表情,再现人物的心理。然后依据剧本进行角色朗读或表演读,同时体会人物的性格。

第三,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应具备哪些因素?利用逆向思维来解读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言语与行为,从而反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比找“从哪里看出神机妙算”这样的问题有效得多。

第四,将课文与原著进行对比找出其可改进之处,培养学生从文字的角度进行批判性阅读。如,“得请你帮帮我的忙”前面增加了“这件事”,指代更加明确。“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一句,删除了“的忙”,语言更加简洁。又如,文中“他派人去旱寨”后增加了一个“又”字,变成“他派人去旱寨又调来六千名弓弩手”,这样对曹操多疑性格的表达会更加准确。

可见,“表达型”教学是从表达入手,不止于读写结合,而是站在学生角度,去关注语言本身。“表达型”教学最为关键的是关注学生这一人的存在,且一切情感,一切人文都体现在关注言语的活动里。

读进去,写(说、画、批)出来,本质上是用语言来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其审美、文化,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暗含其中。“表达型”教学,它是具有生长力的教学。

(作者单位:福建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拮据鲁肃周瑜
乱世豪杰
鲁肃的深谋远虑
领导文萃(2021年4期)2021-03-18 09:39:24
一气周瑜(一)
一气周瑜(二)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十几岁(2017年11期)2017-11-08 01:11:26
鲁肃机智调解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26
“拮据”的“皇帝”婚礼
“拮据”释义
“拮据”释义
囧版三国之偷袭周瑜特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