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1986年7月,裴显生教授在全国第五次文章学术研讨会上说:研究文章学的忽视阅读学,就是缺了一条腿的文章学,是在叶圣陶的研究上又退了一步。这里提到的“叶圣陶研究”就是叶老关于阅读学和写作学的研究结论,叶老主张读写并进,“读”与“写”是文章学的两翼,研究就要比翼双飞。裴教授有此一说,主要针对当时世人只重视“写”,不重视“读”的现象。当时,知道人间还有“阅读学”的是稀罕的。
有“阅读学”就有“阅读学原理”。原理,就是最为基础的科学。阅读学原理就是居于阅读学体系核心地位的、最为重要的理论,它具有持久性、稳定性、隐蔽性、科学性,支撑着整座威严耸立的阅读学大厦。如今,原理本身的缺乏,或者说探寻原理意识和勇气的缺乏,确实是一线教学研究的硬伤。回想之前和几位高校教授谈及小学一线研究工作时,教授们就直接指出:知识结构不完整,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只能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很辛苦的,也容易变得短视,成为经验主义的奴隶。
因此,《阅读学原理》是必读的一本书,而且要细读。这里讲到的“细读”就出自原理中涉及的方法,“必读”也在原理提及的阅读分类中有所阐释。可见,凡是阅读,不管外部形式如何变化,其作为内核的原理都是恒定的,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
丛书的编者为我们梳理了阅读学原理“三体”版块:客体,主体,本体。作为客体,包括阅读的对象、环境、时间、工具,书中对每一项逐一细分,逐一讲解。主体即读者,这部分的研究给我带来的震撼强烈。我从未想过影响阅读的有这么多方面,如:阅读生理论、心理论、智力论、素养论。这些分门别类的“论”让作为主体的“我”第一次在阅读中有“当家做主”的感觉,好像自己的一切都和阅读发生联系,都能左右阅读的质量。同时也发现作为一个合格读者的不易。
相对而言,本体论部分就显得生硬与专业,包括的阅读本质论、价值论、目标论、分类论、选择论、过程论、原则论、病理论、源流论、训练论、美学论等,都是平时在阅读实践中较少涉及的,阅读后收获颇丰。
三个版块一口气读下来让我惊诧,并由衷赞叹:阅读学,真不简单!任何一门学问,只要是自成体系,必然不简单。以閱读学为例,至少包含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诸多学问。很明显地感觉到,唯物辩证法是阅读学的哲学基础与一般规律;语言学是阅读学的理论支柱;文章学是阅读学的母系统;心理学是阅读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源泉;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是阅读学的指导依据;美学是阅读学的基调,与其本身和谐统一。阅读学,原来如此。
不禁想到近几年,我在原有的“游戏作文”基础上延伸探索的“写作教学进行时”,就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进入理论建构阶段,走一条艰辛的理论指导实践之路。我先后发表了“进行时”的教学主张、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特质、教学设计、课程体系等相关文章。有一些同行问我:这是何苦呢?只要把课上好,让大家喜欢听,你就成功了。我不这么看,之前的“游戏作文”实践就是吃了缺乏理论的亏,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如今再上路,不能走老路,走弯路了。
理论修养,确实是一线教师必须补上的一课!
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是阅读本体研究中的阅读本质探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互动,读写并进。而阅读本质论告诉我们,阅读本身就是吸收与倾吐的合并。吸收,自然好理解,从文本中吸收了文事、文理、文意、文境、文化、文明。
阅读就是一个吸纳与获取信息的过程,而倾吐又如何解释呢?阅读学认为:读者为了能在阅读中吸收与提取,首先就要倾吐,阅读学形象地表述为“汇兑”。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经验汇兑。作家萧乾曾有过类似的比喻,他将阅读评论类文章比作读者、作者、书评家三者之间的经验汇兑,各自倾吐,各有收益。萧乾的“汇兑说”对不同读物有区别对待。如:诉诸理智的文本,其价值比较容易把握,因为一切论事实讲学理的文字,“票面”都比较明白,字里行间的埋伏不多,读者读懂了意思就完成了经验交换,也就是汇兑成功。而诉诸感情的,价值比较飘渺无定,“票面”的数目也较为玄虚,读者就难以把握了,有时候作者的一个字,读者也许能从经验库中汇兑出十年的悲喜来。
读者面对文本,调用经验,组织语言,大量倾吐,远远大于吸收。而倾吐带来的不是损失,仍旧是阅读的收益。获取信息后吸收——发现——识别——认同——组建——扩展——储存——表达,这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进行的一系列内化操作,是读者凭借文字符合这种“支票”从读物中“兑现”价值的基本过程,是吸收和倾吐兼容并包的过程。
想到自己读朱自清的名篇《匆匆》就有这样的感受。吸收得多,随即更多的是倾吐出内心积蓄已久但未能用文字表述的心境。如今,有了朱自清的文字引领,我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泻而出。
开篇第一段就让我读得如痴如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个熟悉淡雅的画面,使得时间这一“空灵的乌有”的精灵一下子撩拨起我的心弦,也让我几乎忘却现实,沉醉不知归路。
但很快,朱自清用一个铿锵有力的“但是”把我拖回到惨烈的现实中:连续的追问,一次次敲打着我的心房;紧接着一个个看似“荒诞”的用词——“逃走”“藏起来”“偷了他们”,让我的心境在无奈中也增添了几许凄凉。何曾想过把自己的过往日子比作一滴针尖上的水,那摇摇欲坠之势让谁不心惊肉跳?唯有朱自清,这个专崇奋斗,切身履行“刹那主义”的坚强行者。
读到此,我似乎感觉那滴水不仅滴在他的心海里,也分明掠过我的心尖,有种欲哭无泪的痛楚,无限感慨在胸中激荡、冲撞,自己居然也和作者一样“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紧接着一段,朱自清呈现了一天中时光匆匆的具象,如:吃饭、洗手、发呆、睡觉等生活的碎片,一切跟随着文字“茫茫然旋转”,一切似乎又归于平淡。
其实,朱自清的散文善于在平淡处着浓墨重彩!在这样如同从水面上滑过的文字背后是朱自清追寻时间无痕踪迹的情绪流动,是他在无限惋惜之余的自我解嘲,更是为下文发出生命呐喊的前奏。这一切共同化作一口气抛出数个疑问。试问,没有对生命的慎重思考,没有对过往的悉心整理,没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规划,又怎么会有这些无言以答的呐喊呢?这是朱自清在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对未来进行严肃的思考。
就这样,在和文字亲密交融后,我和朱自清经历了心灵相通的“汇兑”,一个活着的朱自清分明站在我的眼前了,他注视着我,期待我,叮嘱我,祝福我,将他的心思与我分享……
我们在阅读时,如何能逃离这些原理呢?原理,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它都存在。只不过当你明晰地知道后,阅读时更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如真理般温润的光。如今,手捧着这本书,和真理如此接近,怎能不激动,不感恩,又怎能私藏。所以,在读完此书的当夜,我写下我的心声,但愿更多热爱阅读的人能做一个更为专业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强烈的归属感,有方法可依,有原则可循,有道路可行。
那时,阅读才真正让你感到心安,带着你的心,伴着你诗意地栖居。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专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