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2017-05-30 10:48刘仁玲夏东民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唯物史观

刘仁玲 夏东民

摘 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以唯物史观视阈来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的关键是问题导向,理论创新的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5-0001-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真理、追求真理、把握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实践。[1]P31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以唯物史观视阈来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的关键是问题导向,理论创新的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一、理论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真理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和根本动力。

首先,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推动者。人民群众对真理的诉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的强烈愿望,驱动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深入探索,根据中国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城市反动派力量强大等具体国情,探索出一条开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充分依靠农民这一革命同盟军力量,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其次,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实践者。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基础,人民群众的在社会实践中的聪明与智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我国农村经验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正是人民群众聪明与智慧的具体体现。邓小平汲取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借鉴了小岗村农民联产承包的经验,提出了当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促进了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大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P3821992年7月,邓小平在“对中共十四大报告送审稿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3]P1350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与聪明才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这是我党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再次,人民群众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武装思想。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但理论创新不是目的,理论创新的目的是用创新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P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为人民群众所实践,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实现崇高理想的行动指南。

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主体,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实践,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

二、理论创新的关键: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具体国情不断探索和理论创新的过程,问题导向则是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关键点,这是因为强烈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的理论自觉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路径与突破口。

(一)革命时期:着重解决土地问题

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较大,但由于深受封建地主及反动势力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因而富有革命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而要实现中国农民翻身得解放,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必须打破地主的土地封建占有制度,使耕者有其田。因此,以土地问题为导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重要历史任务和工作指向。

1928年12月的《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变革土地所有制的第一次尝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1929年4月的《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1930 年6月,通过了《富农问题》的决议,规定在分配土地时, 应在抽多补少之外再加上“抽肥补瘦”的原则。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1931年,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问题的解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与广大农民的关系,使得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大民众广泛拥护与支持。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成为土地革命时期的主旋律,土地革命作为我党反封建的重要斗争方式和实践运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二)建设时期:着重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要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这一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著名论著,这一论著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党和非党关系以及中国和外国关系等,提出要从具体国情社情民情出发,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强调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强调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虽不尽完善但又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改革开放时期:着重解决效率与公平、可持续发展问题

“问题意识”对于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优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公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内容,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并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我们的党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重申“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5]P21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行了进一步地解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6]P28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党对效率与公平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提出了“要更加注重公平”的新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7]P28我党提出“要更加注重公平”的目的,就是要在发展进程中效率已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让改革的红利和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此外,为了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生态问题,促使我国步入科学发展之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的科学发展道路。“绿色发展”理念就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我们的国家注重永续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它的提出为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科学发展道路。

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宝贵理论品质。我们党的领导人在他们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并进行了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通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从此当家作了主人。建国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发展与巩固。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过去,而且将来都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

(二)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在纠正“左”的错误的同时,又坚决维护了毛泽东同志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取得的积极成果。邓小平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163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如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理论、“一国两制”论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人类进入20世纪末,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转折,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键在于党,关键在于党的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内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解决了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为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形态。

(四)科学发展观

21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汲取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理念与实践,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包含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思考、理论创新、理论发展。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系统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将指引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从胜利走向胜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是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六是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七是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八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十四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时代发展永无止境,社会实践永无止境。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社会实践呼唤着、检验着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着正确的实践,不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不断地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又不断地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 夏东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规律与历程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31.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3]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 35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8.

[7]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8.

[8] 邓小平文选.第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IU Ren-lin, XIA Dong-min

(School of Marxism,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Chines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Chinese Communists mainly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Hu Jintao and Xi Jinping, le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s theory continuously in the great social practice. While adhering to the Marx theory, Chinese Communists developed Marxism, and formed two theoretical systems of Sinicism of Marx theory: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rxism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l logical lin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sourc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Marx's sinicization is the people; the key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sinicization of Marx theory.

Key words: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etical innov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責任编辑 晓 潭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唯物史观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