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德学 孙超
〔提 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二次执政以来,对俄采取积极主动的经济和外交攻势,希望推动日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最终缔结日俄和平条约以解决两国领土争端。在乌克兰危机及西方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也希望同日本发展新型关系,以改善国内经济形势,巩固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经过多番接触,日俄就缔结和平条约问题取得政治共识,双方大力推进经济合作,并以“2+2”会晤等形式积极探讨安全合作。不过,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仍受到领土争端、美国干预、东北亚地缘格局、公共外交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
〔关 键 词〕日俄关系、日俄领土争端、日本对俄外交
〔中图分类号〕D83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7)5期0075-13
冷战结束以来,日俄两国都在尝试建立双边关系的新框架。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转向东方力度加大,在东北亚地区寻找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安倍政府为了制衡中国,积极谋求与俄罗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作为太平洋地区两个大国,日俄关系的变化将超越双边关系层面,对东北亚安全结构、地区热点问题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一、日俄接近的新发展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延续了前任首相积极接近俄罗斯的政策,又表现出鲜明的新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安倍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频繁举行首脑会晤,谋求达成政治共识。至2017年4月底,双方共举行18次首脑会谈(包括第一届安倍内阁在内)。普京表示:与日本进行高频度对话将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此举可推动双边关系发展。随着日俄首脑的频繁会晤,两国关系逐渐升温,呈现一系列新特点。
(一)关于缔结和平条约取得共识
自2012年以来,安倍政府为改善日俄紧张关系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极力促成日俄两国多次官方会谈,而且不再纠缠于“领土问题”。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遭受西方的经济制裁,日本政府将此视为“可乘之机”,更加积极地与俄罗斯接触。为了与俄罗斯实现利益接近,安倍政权甚至放弃日本政府之前一直坚持的“政经不可分”原则,考虑在不确认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主权归属的情况下,先行与俄方缔结和平条约。安倍政府期望两国关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聚拢民意、增强互信,最终通过领导人之间的信任和政治决断来解决领土问题。这一构想有其历史基础,桥本龙太郎和森喜朗内阁也曾进行过尝试,但却错失了两次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的机会。因此安倍首相冀求与普京建立良好私人关系,在领土问题上取得突破。
对俄罗斯而言,领土问题不存在妥协余地,绝不愿承认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是日本领土。2016年10月,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重申南千岛群岛系俄固有领土,日俄签署和平条约必须承认这一事实前提。但与此同时,俄罗斯并没有将领土问题与两国发展关系捆绑。为了充实普京2016年底的访日成果,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与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先期会晤后表示,俄日两国在和约问题上最主要的共识是两国领导人明确表达的政治意愿,即找到保证两国利益并能被两国社会接受的解决方案。俄方认为,如果真要落实1956年《日苏联合宣言》,日俄两国需要协商非常多的细节问题,然而该宣言所定实施先后顺序还是不变,和约的签署和生效必须是第一步,先于所有其他步骤。这暗示着两国可能先缔结和平条约再处理领土争端。2016年12月,普京时隔11年再次访日时强调缔约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长期互动的前提。从双方互动的情况来看,两国就缔结和平条约已达成共识。
(二)经济合作取得突破
由于经济结构单一、深度依赖油气出口,加上西方制裁,同时又遇到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景气,俄罗斯陷入1999年以来的最长衰退期,经济持续下滑,国力衰退明显。而乌克兰危机阻碍了俄罗斯与欧亚国家建立经济联系或吸引外商投资。普京在2016年度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国内发展是俄罗斯当前的重要任务。有日本智库判断,俄罗斯经济会在2016年达到最低点,自2017年起经济景气将缓慢恢复。安倍政权从一开始就预判发展经济是俄罗斯恢复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日本主动加强与俄罗斯经济合作的力度。2013年4月,安倍首次访俄,这是日本首相时隔10年之访,包括30余位CEO在内的120多位日本实业界高管随行,被称为日俄关系史上的最强阵容,共与俄方签署15份经贸协议(所有协议共18份)。2016年5月和9月,安倍两度访俄,主动向俄方提出8大领域(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开发领域、涵盖港口和机场建设以及耕地开发等内容的远东地区产业振兴领域、缓解交通拥堵以及加固排水管道等城市基建领域、建设最先进医院等)项目合作方案以及与其相关的经济合作配套方案,规模超过1万亿日元,旨在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和提升俄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普京高度评价和赞赏。
当前中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而俄罗斯遭受西方日益严厉的经济制裁影响其与日本经济交往的能力。一些日本在俄罗斯的企业难以感受到俄经济复苏,这令日本感到担忧。为了加强日本对俄罗斯的经济影响力,安倍政府新设“俄罗斯经济领域合作担当相”,由经济产业相世耕弘成(Seko Hiroshige)兼任,并在2016年11月与俄方就8大合作领域的约30个具体项目达成共识。2016年底,两国又敲定在2017年设立1000亿日元的共同基金,推动日本企业进入俄罗斯远东地区。普京访日之际,双方又就60多个项目交换了协议文件,包括民间项目在内,日方提供的经济合作项目规模达到3000亿日元。可以看出,安倍政权通过“实利外交”步步为营,主动接近俄罗斯,顺应了俄方经济内需和开发远东战略的需求,为签订和平条约创造了良好条件。对安倍政权而言,经济合作取得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与俄罗斯经济合作不仅促成日俄利益接近,两国共同的经济活动也是构建解决领土争端新模式的基础。
(三)安全对话机制重启
安倍政权一直谋求对俄外交获得突破,化解来自“强大”中国的战略压力。2013年,安倍訪俄,日俄安全互动机制得到提升。两国共同设立外交与国防部长级磋商的“2+2”会晤机制,并于2013年在东京举行日俄首届“2+2”会谈。俄罗斯成为日本自1960年与美国、2007年与澳大利亚之后第三个设立该磋商机制的国家,日本则成为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之后第五个与俄罗斯设立该机制的国家。日本希望借此表明日俄特殊关系,达到日俄战略接近的目的。不过,日俄距离实质性的双边军事合作还存在诸多难题和挑战。
乌克兰危机引起日本的担忧,正如日本官房内阁长官菅义伟所言:“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破坏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日本无法认可用武力改变现状。”乌克兰危机导致日俄“2+2”会晤机制中断3年多。直到普京2016年底访日,两国首脑决定重启该机制后,才有了2017年3月的东京“2+2”会谈。可结果是,日本抗议俄方在争议岛屿部署导弹,俄罗斯则指出日本部署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超出应对朝鲜威胁的需要;日本还想制约中国的海洋活动,但俄罗斯明确表示必须避免陷入与中国的敌对关系。不过,双方在朝核问题和今后将继续举行“2+2”会谈达成一致。2016年日俄首脑会晤并没有把安全作为首要议题,但不难看出,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一些战略需求被日本敏锐察觉,日俄在具体合作领域上的共识将促成双方达成更多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接近。
二、日俄接近的三重驱动
日俄接近既有双方内在的发展需求,也与外在的地缘政治压力有关。可以说,双方接近是在利益共识的基础上,根据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的结果。
(一)日本战略需求促成与俄接近
关于日本的对俄战略目标,其《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有着明确的阐述:“在东亚地区安全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在安全、能源等诸多领域推进对俄合作,从整体上提升日俄关系,对确保我国的安全来说极为重要。基于这一认识,日本将同俄罗斯合作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在解决日俄关系最大悬案的北方领土问题、签署和平条约的一贯方针下,积极主动地同俄方开展谈判。”由于东北亚并不存在制度化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却存在纷繁复杂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纠纷,各国不得不依靠自助或结盟维系安全。东北亚地区的权力结构变化极易形成安全困境,诱发国家间安全危机。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日本与中国存在诸多分歧,且强烈感到其“海上生命线”的战略空间正面临着中国“高压式挺进”。为此,日本对内谋求加强自身能力,对外则以日美同盟为基础,扩大和发展同有关国家的合作关系,整合各种资源,综合施策化解来自中国的战略压力。
为了牵制中国,安倍自第二次就任首相以来,试图与各国建立更牢固的政治关系,深化商贸往来。安倍多次与普京会晤,寻求构筑首脑间的信赖关系,希望对俄外交取得战略突破。日本的判断是,俄罗斯会尝试通过日俄安全合作,在东北亚建构新的战略格局,缓解中国崛起的压力。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访日寻求安全合作,在日本看来乃是俄罗斯安全忧虑的信号。俄罗斯联邦安全委会通过俄新社透露的信息是,帕特鲁舍夫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谷内正太郎在莫斯科和东京两次会晤关注的问题是缓和地区局势,加强日本与俄罗斯的安全合作。因此,安倍访俄主动释放安全合作信号,并顺应俄罗斯的多次要求,设立“2+2”会晤机制,意图多头并举来提高日俄合作的水平,以缓解来自中国的战略压力。日本要最大限度地促使俄罗斯战略中立,以中长期视野来发展对俄战略关系,再来解决北方领土问题便水到渠成。然而,俄罗斯与美欧关系因乌克兰危机急速恶化,相互展开经济制裁。日本出于尊重七国集团(G7)的立场考虑,不得不对俄实施了柔性经济制裁,这导致普京访日计划延期。乌克兰危机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迅速向前推进,东北亚安全均势已经发生决定性的改变。这无疑打乱了安倍政府对俄接近的战略步骤。
(二)内外环境恶化促使俄罗斯接近日本
乌克兰危机加剧了俄罗斯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困境,使得俄罗斯对国家安全的危机感空前上升。面对西方经济制裁及美国和北约安全上的压力,俄罗斯显然需要更多的朋友而非敌人,接近日本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日俄两国的接近可以共同应对东北亚的安全挑战,如朝核问题及海洋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等议题,这也符合俄罗斯对日本的期待。普京在接受日本电视台访谈时提出:“我们寻求与日本关系正常化,没有签署和平条约是过去遗留下来的错误,这一错误应该纠正。”据2016年9月一项俄民意调查表明,认为俄日关系“友好”的俄国人占到78%,比2010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认为俄日友好关系“重要”的,达到97%;八成以上俄国人肯定日本作为和平国家的战后历史;俄民众认为日本是仅次于中国的最值得信赖的国家;俄日应该在三个领域加强合作,分别是科学技术领域(90%)、贸易和投资领域(79%)以及外交与安全领域(74%)。显然,俄罗斯民众虽然在领土问题上持保守态度,但对日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意愿却非常强烈。
另外,俄日两国接近也有助于俄在远东地区实现对外交往的多元化。俄罗斯需要来自日本的投资及技术来振兴本国经济,尤其需要日本给予尖端科技方面的支持。不同于欧美其他国家,地缘上的临近性及安倍政权的积极外交攻势也有助于俄罗斯向日本寻求帮助。俄罗斯特别希望日本能够加大对俄能源领域和远东地区的投资,正如普京在2016年度国情咨文讲话中强调:“对日本希望加强与俄经济往来、实施合作项目表示欢迎,愿意推动俄日关系发展。”在安全合作方面,处于地缘困境的俄罗斯需要在对日关系上取得进展,以实现“向东看”对外战略的同时又能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俄中关系。《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2016年)提出:“俄罗斯联邦将继续秉持与日本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确保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俄外长拉夫罗夫的直接表示俄日“2+2”会谈的深度和集中,完全符合两国利益,也将使俄日关系达到新水平。
(三)东北亚地缘形势变化促使两国相互接近
日俄关系是影响东北亚地缘政治的重要要素,反过来地缘政治的变化也影响到日俄关系的发展。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的强劲崛起,日美同盟压迫中国的地缘政治结构愈发固化。近年来,美国基于“亚太再平衡”的战略考虑,积极扶植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在地区事务和全球事务中发挥的空间增大,也愿意承担更多的战略责任。日本迫切参与到美国在西太平洋构筑的联盟安全网络之中,在牵制中国的同时提升其国家自主权。为了平衡美日同盟戰略结构,中俄发展和巩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结伴而不结盟”。俄罗斯希求减缓地缘实力下降的速度,需要其他国家的帮助且多多益善,而日本恰好能够在经济和安全上给予俄罗斯某种程度的支持。安倍政府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日俄关系的接近存在着可能。为了推动俄罗斯与日本和解,安倍政府积极拓展对俄交往,在经济和外交层面加大力度。俄日接近有利于俄日双方在各自的三边关系(俄日中、美日俄)中确立平衡者的优势地位。
三、日俄接近的制约因素
自2016年底普京访日以来,日俄关系摆脱了乌克兰危机后的停滞不前,开始出现好转。围绕领土问题的谈判,双方不再抓住法理和历史依据不放,而是一面推进在争议岛屿的联合经济活动,一面共同擘画未来、寻求共识。2017年6月,两国官方和民间人士组成考察团到相关岛屿进行实地考察,接着还将举行副外长级协商,讨论如何具体落实联合经济活动。然而,日俄关系虽有好转,但一些固有的矛盾和制约因素仍然影响两国接近的速度和深度。
(一)领土争端难以有实质性突破
2016年底,普京访日,其成果可概括为五个要点:(1)确认双方缔结和平条约解决问题的决心;(2)为在争议岛屿进行共同经济活动,双方同意就有关制度开始谈判;(3)双方认为共同经济活动不会损害双方缔结和平条约的立场;(4)双方同意研究改善原岛民扫墓等自由往来活动;(5)双方同意根据“8大项目经济协作计划”推进具体项目的合作。日本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以为只要热心于俄方希求的经济合作,俄方就会认真对待缔结和平条约,但俄罗斯在领土问题上没有让步的氛围”。“8项计划对俄方来说可谓一大胜果……领土问题只是点到为止,普京总统可能考虑到2018年总统选举,在那之前估计他很难做出违背舆论和军方意志的决策。”2017年8月,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了在色丹岛设立经济特区文件,经济特区适用俄国内法律,这一行动引起日本的不满和担忧。在日本看来,俄罗斯似在借此造成日本政府慌乱以至于在外交谈判中做出让步。俄罗斯的积极行动也确证了领土问题不在俄罗斯期待的经济合作议程之内。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谢尔盖·卢贾宁等专家认为俄方不能在领土问题上向日本让步,直言领土让步会给俄罗斯国家声誉、物质利益带来损失,影响国内政治形势,恶化国际和地区形势,开创改写二战结果的危险先例。俄罗斯的国家传统也不允许俄罗斯当局在领土问题上对日本妥协。当前俄罗斯面临政治经济危机,爱国主义诉求是俄罗斯政府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不太可能在领土问题上向日方让步。
(二)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对日俄关系的制约
首先,中俄稳定的战略关系制约日俄关系的深化与发展。中俄双方在维护东北亚的安全稳定,反对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共同维护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等问题上皆已达成政治共识。中俄反对日本改变东北亚地缘安全结构的立场是一致的。其次,俄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给日本着力提升日俄关系带来困境。美国要求日本承担更多的责任,迫使日本追随欧美对俄实施制裁。但俄罗斯却希望日本发挥独立的作用,批评日本“对俄制裁表明日本不能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本这种困境在乌克兰危机上表现最为明显:一方面谴责俄罗斯,高调表达对乌克兰波罗申科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却比较克制,为俄日关系的改善保留余地。因此在美俄交恶尚未根本改变的背景下,可供日本“发挥”的外交空间相当有限,日俄安全合作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果。最后,牢固的美日联盟是日俄接近的重要制约因素。在美国看来,美日联盟具有全球性意义,远超地区层面的日俄关系。因此,美国希望日本参与到美国对俄在全球范围的外交孤立,而不仅是对俄进行经济上的制裁。美国相信一旦日俄大力开展经济合作,会大大削弱美欧对俄罗斯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美国并不愿意日本与俄罗斯走得太近。譬如,安倍2016年4月访俄前,奥巴马就劝告安倍,美国在叙利亚和乌克兰问题上与俄罗斯处于对立状态,对日俄接近保持高度警惕。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大关注日俄领土争端,且认为安倍与普京不大可能在领土问题上达成令双方满意的协议,普京具有强烈的国家尊严意识,不会提出一个成熟的议案,安倍的构想也无法得到俄罗斯的积极回应。
(三)公共舆论准备不足
安倍政府抓住俄罗斯内外交困重启日俄谈判,基于“新构想”谋求通过安倍和普京“两个人来解决”领土争端。在发展双边关系上,安倍非常主动热切,普京则保持着欢迎的态度。然而,与双方领导人的态度相比,日俄两国民间人士和公共舆论则对发展彼此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温差。
与安倍政府积极的态度相比,日本民众对于日俄关系的发展并不乐观。在2016年底普京访日之后,《朝日新闻》民意调查表明,“积极评价”日俄首脑会谈的比例为45%,“消极评价”的为41%,基本上形成对立之势;关于“日俄首脑会談”,70%的日本人认为“没有进展”,只有27%的日本人认为“有进展”。不过,《每日新闻》民调则显示有六成的日本民众支持日俄首脑会谈,并且对领土问题的解决抱有期待。《产经新闻》和富士电视台的联合民调显示,虽然多数日本民众支持政府在北方四岛开展共同经济活动,但却非常担心该地区恶劣的治安状况。目前,安倍政府仍需大力做好国内民众的说服工作。
与日本相比,俄罗斯舆论并不关注日俄接近可能给俄罗斯带来的实质收益,重点依旧放在领土争端方面。有评论认为,日俄关系在领土争议解决之前不会取得突破,以经济合作换取俄在领土问题上让步的模式不现实,因为日俄经济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并不大。而俄罗斯在色丹岛设立经济特区,此举却被日本媒体解读为普京在为下一次选举造势,吁求日本政府冷静行事。两国国内舆论的冷热温差直接影响“朋友意象”的国内塑造,也为日俄接近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四、结语
日俄关系对东北亚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过重大影响。自冷战结束以来,两国关系突破意识形态障碍,逐渐建立起两国关系新框架。当前两国国内外环境变化为双方接近提供了驱动力。安倍首相再次上任以来,积极对俄采取经济和外交攻势,谋求与俄罗斯达成政治共识,推动日俄关系实质性变化。而普京也希望通过與日本发展新型关系改善自身不利的地缘处境,完善“转向东方”的战略布局。在此情势下,日俄关系将体现越来越多新特征,两国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也将逐渐增加。尽管日俄关系改善受多种因素制约,两国通过安全、经济合作等实现接近,使中国周边又增添了一个不确定因素。面对日俄接近,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和自信,从容处理中俄、中日关系,进一步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中日关系朝着正确方向改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