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基于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解、夯实党执政的思想根基的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考虑,给予意识形态工作以更高层次定位:“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清楚地昭示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地位的凸显。近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巩固”的目标任务,必须清楚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所面对的全新挑战,科学谋划应对挑战的方式方法。
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全新挑战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资本逻辑在全球的盛行必然带来世界历史化,表现为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的结束,“民族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普遍交往和相互依存关系生成。当前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环境与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情势密切关联。21世纪以来,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西方敌对势力时而“棒杀”时而“捧杀”中国,开展“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的企图从未改变。就国内层面而言,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迁决定于经济变迁,并受到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增速放缓表象掩盖下是日益紧迫的发展动力和结构调整诉求,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治领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打造更为廉洁高效的政治生态与发展更为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的诉求并存。与经济、政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联,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需要夯实学理支撑、革除形式主义弊病、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1.意识形态“极端重要”的全新定位,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夯实学理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论断,刷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定位的理解。然而,支撑意识形态工作的学理基础尚不牢固。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仍存在简单化、庸俗化的问题。对于意识形态的多重内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多重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形态等重要问题的理解仍存在不少思想误区。在观念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实践否定论”“意识形态说教论”“变质论”“排挤传统文化论”等似是而非的论调误导民众、混淆视听。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里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
“失踪”、论坛上“失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所需要的坚实学理基础尚待夯实。这与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停留于或哲学或政治社会学的单一维度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的阐发停留于对苏联教科书理解范式的路径依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停留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简单复读,缺乏对意识形态的理论、历史、现实逻辑的深刻分析、缺乏拨开思想迷雾去蔽澄明的学术功底与理论勇气直接相关。
2.宣教对象多层多样的趋势,亟待主流意识形态宣教革除形式主义积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市场化趋势的深入推动个体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趋势进一步推动个体从“社会人”向“虚拟网络人”的转变。宣教对象文化素养、职业选择、生活方式、接受心理的多样化,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宣教提出了细分受众、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近年来主流意识形态宣教力度有所增强,但宣教内容细分程度不足、“一刀切”的形式主义痼疾尚未革除。總体而言,主流意识形态宣教针对城市的多、面向农村的少;针对机关部门的多、面向街道社区的少;针对方针政策的多、面向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少;针对线下受众的多,针对线上受众的少。浙江金华市委宣传部调研组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2.8%的调查对象反映当前基层理论宣教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太空洞,缺乏针对性、说服力”。客观因素方面,受制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理研究滞后的客观状况,主流意识形态宣教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自洽性和理论彻底性把握不足,宣教活动尚未完全获得宣教对象的心理认同。就主观因素而言,根源在于宣教主体的理论素养不足。在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的受众全面客观地讲解当代中国,做好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的工作,做到“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道路特色,对于宣教主体而言仍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的重大课题。
3.意识形态领域繁重的现实任务,要求确立和贯彻“大宣传”理念。基于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多样性的现实状况,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破除传统思维定式束缚,树立“大宣传”理念。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但是,在现行晋升和绩效考核机制下,少数领导干部对于意识形态工作仍存在消极情绪和懈怠心理。浙江金华市委宣传部调研组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35.75%的党员干部“偶尔会主动关注”,7.25%的党员干部“被动接受”,3.50%的党员干部根本“不关心”。在现实意识形态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疲于应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重形式轻内容,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有的重视前期鼓动宣传、轻视过程运作与最终实效,虎头蛇尾甚至是有始无终。党委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确立,要求领导干部戒除懈怠心理、主动担当。同时,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与各部门间工作的协同程度密切相关。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倚赖宣传部门单方面力量、其他部门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宣传”理念的落实缺失体制机制保障。
4.舆论宣传格局中新媒体形态的崛起,倒逼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创新。近年来舆论宣传格局已无形中发生信息化革命,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呈现下滑趋势,手机短信、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数字广播、触摸媒体等新媒体形态凭借其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的优势愈来愈占据舆论宣传领域的强势地位。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各路思潮趁机凭借在新媒体宣传手段上的优势地位渗入我国舆论界,构成对主流意识形态实质地位的冲击。新自由主义、新左派、后现代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论、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论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轮番粉墨登场,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主动权、话语权,争夺青年、争夺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质地位频受冲击。舆论宣传格局中新媒体形态崛起、各种思潮泥沙俱下的现实状况,倒逼意识形态工作实现手段创新。
5.意识形态工作重心在基层,要建立一支稳定的扎根基层的意识形态生产、教育、宣传队伍。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质是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
阐释”“信仰—价值”“行动—策略”三个层面的认同,工作重心在基层;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距离经济基础最远,其工作的顺利实施尤其需要系统稳定的政策扶持。一支好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必须同时是好的理论队伍、教育队伍、宣传队伍。意识形态基层工作创新的核心在于形成对于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当前,对于长期坚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默默耕耘的科研队伍、教育队伍、宣传队伍的政治关心、精神支持、经济激励不足,人才队伍的生态系统不甚理想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化原则的泛滥引发整个理论研究领域功利之风日甚、“西化”色彩浓重,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出现向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资源更为丰富的学科流失的现象,且这种流失仍在继续。就政策顶层设计而言,在学科建设、人才工程、课题设计、奖项设置等各方面,虽然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权重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依然徘徊在较低水平,与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的定位不相適应。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所要采取的应对之策
内外环境、对象、理念、手段、重心的变化使得意识形态工作中“有的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意识形态工作“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重点是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1.革新观念,弥合主流意识形态形式地位与实质地位的落差。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号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抛弃既往单纯在认识论视域看待意识形态的误区,戒除将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意识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平台上,确立实践功能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功能、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总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确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理念,确立思想先行、思想引领行动的意识,革除意识形态领域出了问题再重视的工作弊病;确立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质是在思想上组织群众的观念,新常态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有增无减,必须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才能为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全面向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思想根基;确立“大宣传”理念,革除意识形态工作是宣传部门的事的传统观念,推动形成意识形态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2.尊重知识,夯实意识形态生产中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意识形态生产是一个智力产出过程,不仅要以长期坐“冷板凳”涵养出的学识为功底,还需要对变动不居的社会实践达到敏感把握。必须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确立知识分子作为意识形态生产者的主体地位。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葛兰西曾在《狱中札记》中深刻指出,要是没有知识分子,没有一个专门从概念上和哲学上研究思想的集团,从而没有形成一个从理论—实践的关系中具体地区分出来的理论方面,人民群众不可能成为有组织的群体。 意识形态生产是生产—调整—再生产的反复过程。知识分子的培养也绝非一朝一夕、一年半载的事情,而是长期积淀和代代相承的结果。依靠行政命令、红头文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传统模式延续至今,但成效式微。要发挥知识分子作为意识形态生产者的重要地位,就要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意识形态生产创造良好软环境;要优化理论研究条件,在岗位聘任、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革除急功近利、以数字论英雄等现代性弊病,推动科研工作者夯实学术功底、涵养学术水平、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肥沃土壤;要制定长期稳定的政策措施,改善知识分子收入水平,保障知识分子生活得有尊严,激发知识分子发挥意识形态生产职能。
3.深耕细作,倡导理论战线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原典做细致文本研究。“5·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学风问题,强调下苦功夫、研究和考据经典文本的重要性。他认为,相对而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得不足。“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 他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上潜心静气、深耕细作的重要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倡导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本尤其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文本做原原本本的解读,从哲学、政治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多重维度阐释意识形态的多重内涵、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多重逻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增强理论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和引导力。将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解读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结合起来,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创新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理论战线、宣传战线、教育战线意识形态工作合力;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对各类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斗争结合起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4.激励为主,确立意识形态宣教考核激励机制。宣传和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途径。宣传方面,应建立意识形态舆情调研—任务分解—绩效考核—惩罚奖励的动态运行机制,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以物质奖励与荣誉奖励并行的方式,增强宣传工作者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将意识形态宣教对象的主体确立为基层,建立针对基层群众开展有针对性宣传活动的扶持奖励机制。将深入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宣讲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推动宣传工作重心下移。教育方面,强调以坚实的学术根基为教育实效性托底,在学科建设、人才工程、课题设计、奖项设置等各方面,进一步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所占权重偏轻的弊病。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设置上,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作为学科评估的硬指标;在各类人才工程上,应具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超前意识,扶持一批政治素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俱佳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队伍;在各级别课题的设计上,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项目单列,予以专项经费配套支持;在优秀成果奖项的设置上,要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研究成果的权重;在学术职务晋升、学术荣誉授予等方面,要根据该学科领域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成果的评价指标。
5.调整重心,理论、教育、管理战线工作者共促网上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国网民有近7亿人,很多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在网上,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平台也在网上。要发挥理论战线工作者的优势,在官方网络媒体宣传平台中引入理论专家审核环节,理论专家跟踪网络媒体,担当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守护者。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针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潮,理论战线工作者要敢于亮剑,勇于批判,在批判实践中增强批判能力。要激发教育理论工作者树立大局为重、实践为本、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挂职、学习、考察等方式,打通与实际工作部门的沟通渠道,探索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对现实问题敏感、说理能力突出的网上意识形态战斗队伍。要发挥管理战线工作者的专长,推动意识形态掌控能力的现代化。在国内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重点治理与长期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就近期来看,需要重点治理各类低俗、恶搞的“标题
党”“图片党”,净化网上信息传播生态环境。就长期而言,需要形成网上信息专家调研—分析问题—形成对策—进入决策—进入立法—综合治理的良性运行机制。
6.抓住契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社会公平。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问题根源于经济领域的矛盾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社会阶层之间、阶层内部之间利益分化的速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显性问题。2003-2012年的十年间,我国基尼系数始终在0.47-0.49的高位徘徊,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且至今仍在警戒线之上。要抓住高压反腐、从严治党、正风肃纪的契机,着力提升社会公正度;改变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占比偏低的不合理分配格局,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并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资源配置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升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根本改善……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