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作风一般是指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因此,作风的主体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及其在中国政治、社会中的地位所決定的。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作风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即在精神层面的“思想作风”,在公共层面的“工作作风”以及在私人层面的“生活作风”。加强党的优良作风教育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但不应仅仅停留于口头上,仅仅停留在任务上,而是要从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由来、内涵与历史出发,结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的发展,做到契合现实的需要。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使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落到实处。
一、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兴衰成败
作风优良是我们党成功的历史经验,作风的高要求也是我们党能够屹立不倒的精神底气。如果没有良好的作风,没有发自党的内部,发自每个共产党员内心深处,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并且能够被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作风,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无法想象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我们以现代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为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经验,直面党的作风问题,不断开拓进取,常抓不懈。
新的历史条件赋予我们党作风建设更加重大的任务,更加严格的要求,作风建设的传统经验既不能丢,我们党又要结合时代现实,直面问题,总结经验。在政治的大历史中,各种政党沉沉浮浮,不可尽数。时代在变,政党也需要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坚强的组织,需要高素质的队伍,党员干部的作风不是党的组织与党的队伍的“装饰”,而是党的组织与党的队伍的“精气神”,党的作风是党组织凝聚力和队伍素质的一个突出体现。党员干部有没有干劲,有没有精气神,在作风上就能看得很清楚,一个地方工作的好坏,从党员干部的作风上也就能窥其一二。而且,作风往往是人民群众了解党、理解党最突出的窗口,党的作风不好,就算取得了很多的发展成就,也会拉低自身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没有任何政党的失败是没有原因的,也没有任何政党的成功是一劳永逸的。政党是一种政治组织,它代表社会的利益,执掌或者试图执掌国家政权。虽然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这种关系决定着政党是执政还是在野,但是,党与社会、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更为根本,因为任何政党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代表性,失去了与社会、与民众之间的联系,任何政党都不会成功,甚至不成其为政党。优良的作风不是党为了自己给自己树立的,也不是党树立给自己看的,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作风建设的根基也在人民群众,优良的作风是为了更好地拉近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使党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契合。作风建设做得好不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根本的评价标准,人民群众是党的作风建设最好的,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评价者和受益者。
二、作风建设内涵:特定主体的一种稳定态度或行为风格
作风,从概念上说,既可以用于日常人们的生活中,作为对一个人的品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某种概括和评价,也可以用于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严格要求与重要评价。我们所谈的作风建设是指后者,即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意义上的作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运行、发展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的思想、生活、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
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风,但中国共产党的作风以及党员干部的作风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的作风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需要遵纪守法,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伦理规范,我们评价一个人,既可以说这个人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也可以更进一步,说这个人是一个作风很好的人,这就是说这个人不仅能够符合强制性的、外在的规范,也能够做到自我要求,有良好的修养。中国共产党的作风以及党员干部的作风与一般意义上的作风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是遵纪守法之外、之上的更进一步和更高的要求,作风好也都意味着能够化外在的强制要求为自我的严格要求,化外在的规范为内在的自省。当然,我们更需要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作风以及党员干部的作风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的深刻要求。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强调作风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的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于现代政党,因此,其一方面具有现代政党的一般特征,如有党的纲领、组织系统、党员和领导人、党的纪律以及为夺取或执掌国家政权而开展的各种政治活动等。当然,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因此,政党在具有其公共性一面的同时,也具有阶级性。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产党、工人党或是其他的名称,但其性质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它是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此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它是团结统一的党,还是有坚定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先进的本质、远大的理想、革命斗争的需要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着比一般意义上的政党更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也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一般现代政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还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作风教育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按照党和国家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立身行事的前提基础上,拥有更强的对政治权力、制度和法纪的自觉意识。政治权力、制度、法纪层面的规范化、程序化很重要。但作为重要政治参与者和领导者的党员干部来说,其自身的作风也很重要,是保证政治权力、制度、法纪能够更合理有效运行的又一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好的作风,政治生活中制度、法纪就难免成为稻草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也就难免不出现滥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是党员干部的思想、生活、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一时一刻的,不是此一时彼一时的,而是时刻都存在的,时刻都在要求,时刻都要体现出来的。因此作风也就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建立在科学的认识、深刻的领悟的基础之上,是自觉、自省和自愿的。作风的稳定性需要党员干部时刻自我要求、自我锻炼和自我成长,也需要党组织不断的教育和要求。
作风是党员干部的思想、生活、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行为风格,既然是一种行为风格,那就不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不仅仅是认识到、意识到、真懂、真信的问题,更是以此为基础,由内而发,由思想到实践,由精神到操作的自然演进。作风是需要体现的,没有仅仅停留在脑子里面的作风,这种体现又是润物细无声的,也就是说,在党员干部思想、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中慢慢体现,慢慢流露,慢慢发生作用。
三、作风建设定位:从权力、制度与作风三者关系中去理解和改进作风
就政治生活而言,作风的背后是制度,制度的背后是权力,因此,改进作风与构建制度体系、理顺权力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作风居于外,制度居于中,权力构于内,如果不通过制度建设,不理顺权力关系,很难真正改进作风。因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核心组织,没有政党,现代政治生活难以运转。一种政治生活得以可能,需要各种维度的支撑,如权力层面的授予与权衡、制度层面的设计与运行以及作风层面的良性与优化等。因此,权力、制度与作风是政治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说作风建设对于我们党而言非常重要,是在“权力、制度与作风”这个大的逻辑中去理解和定位的,权力、制度和作风三个层面的建设是相互联系的,作风建设离开权力与制度层面的建设,是很难单独发挥作用的。客观来看,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强调作风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权力与制度层面建设的缺失,很好地保障了我们党的革命努力和革命实践。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成效体现作风的政治绩效,也受惠于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绩效的有效发挥。当然,作风建设对制度体系建设和权力关系的发展也有相应的推动作用,好的作风就是能够做到权力自觉和制度自觉。
四、作风建设特征:作风是一个由内而外不断延伸的复杂体系
对党员干部而言,作风具有不同的层次,生活作风是其作风最基本的部分,工作作风则是其作风的主体,社会的风气则是其作风的背景和氛围,而思想作风是最根本的,思想观念是最内在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和先进性的科学思想作指导,没有树立正确、先进和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很难真正改进作风的。当然,在此基础上,党员干部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规范自己的生活与兴趣爱好;又要在工作中体现良好的工作作风;更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形成好的作风,既要注重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同时,领导干部自身也要加强自律,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改掉作风之弊,形成良好的政治作风和社会风气。不良作风的盛行,有其社会环境。作风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党员干部的问题,更需要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氛围,作风之弊难绝。社会氛围的形成需要时间,并非一日之功,舆论导向和监督、消费观念变革、攀比心理矫正等,都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必备的条件。
社风、民风的好坏与党风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党风影响甚至决定社风、民风。革命战争年代的党,正是依靠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感召力,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染和影响了中国民众,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进而不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走向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的党群关系一如既往,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和感召力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我们党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博大、历史悠久和发展迅速的国家执政,对党员干部而言,任务艰巨,这也更加要求党员干部应该时刻具有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理想信念。从社会心理学来看,长期以来,在我国人民中早已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定势,即视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机构,视党员为先锋,干部为模范,人民群众时刻密切关注着党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实际行动以及党员的言論,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思想状态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效仿。因此,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么,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高,人民群众对党就爱戴和拥护,就能与党同心同德。反之,如果党风不正,就会玷污党的形象,损害党的威信,进而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破坏党群关系,甚至激发社会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任何政党都是在社会中的,任何党员干部也都是社会人。因此,一个社会的社风、民风对党和党员干部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改进党的作风,不能仅仅从党自身着手,应该将改进党的作风与改进社风、民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弘扬良好的风气。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方 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