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龙
摘要:《两地曲》是我国2013年发行的歌曲,是作曲家朱良镇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由王森和朱良镇合作填词,表达了爱人之间深深的相思之情,其中天南地北的别离,睹物思情的伤感,甚至其中句式长短的相结合,都将这份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直接将阵阵的思念之情表达的非常的清晰,使听者直接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悲伤之情,对音乐学习者来说是最好的分析教材,所以文章从《两地曲》的歌词和音乐进行分析。
关键词:《两地曲》;音乐作品;歌词分析;音乐分析
《两地曲》是我国创作和传播都非常成功的一首歌曲,由朱良镇和王森共同创作,所以无论是在歌词上还是在音乐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魅力,甚至在歌唱的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恋人之间的共鸣,阵阵思念的情绪萦绕在听着之间,甚至很多音樂学习者对其进行分析的同时,也会收获非常全新的体验和收获,对音乐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其中尤以歌词与音乐最主要,因此文章从这两方面对《两地曲》进行分析。
一、《两地曲》中的歌词分析
一般的歌曲主要是分成主歌与副歌两个部分,而本首歌曲的创作采用的是叙述、抒情一体的创作手,歌词在整首歌曲中体现的都是都是起承转合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的使用为整篇歌曲情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甚至这首歌曲中的歌词非常的有意义,不仅表达非常的优美,而且在作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歌词的安排方面非常的具有层次感,更好的将分隔在两地的朋友、恋人以及亲人之间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1】。首先,是歌词的结构方面,在整首主歌部分,单数句的演唱方式非常的少见,但是却用“啊”将上下的结构进行了平衡,在结构方面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然后是长短不一的句式排列,将整个歌曲的表现的更加的圆润和生动,副歌部分的“啊姑娘,我的姑娘”的重复演唱,和“当你看见那飘来的流云,那是我挚热的爱在向你飞翔”的演唱,都很好的与主歌部分进行呼应,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然后,从歌词的内容来讲,可以分成两段,刚开始的北与南、白桦与绿棕的对比,预示着两人身居两地的无奈,然后只能通过共同的事物“星空”、“落霞”预示着强烈的思念之情,而其中的“知音”则是对爱情的诠释,第二段中的“山”与“海”的对应,展示出两人爱侣的身份,然后以“金雀银鸥”的飞翔寓意着思念之情的强烈感,歌词以寥寥几个字就展现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之后的“大海”、“流云”的提出,对应的“寂寞的心”还有“炙热的爱”,都彰显着作者对爱人强烈的思念之情,甚至都希望能够飛到爱人的身边陪伴着她,在歌词中用一些美丽的风景表示作者的思念想念之情,无不透漏着一种美感,让听者在享受中感受两人的感情,而且在歌词中有“疆”字的存在,可以理解成我国守卫边疆的战士,因为守卫边疆的战士就不能时刻的呆在爱人的身边,所以将这种情感融入到分析中,只会让整首歌曲的情感体现的更加的强烈【2】。
二、《两地曲》中的音乐分析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此歌曲在创作的过程中,朱良镇只创作了整首歌曲的旋律,但是全程没有任何的钢琴伴奏,因此在分析的时候可以从曲调的结构进行分析,整首歌曲的创作过程中都是以某一核心展开进行分析,所以在节奏型方面动力性非常的强,其核心的动力在整首旋律中的第五小节,这块的动机直接贯穿的是整首歌曲,通过核心动机的表现,再结合整首歌曲的歌词,听者和欣赏者直接就会在脑海中生成想象的画面。另外,在整首音乐演奏上,其歌曲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更多是在旋律上,随着倾诉性歌词的表示将整首歌曲演绎的更加自然和动听,曲调中包含的民族特色非常的多,展示了我国歌曲的气韵,在歌词的8-10小节和13-16小节的歌词演绎中,因为歌词增加,所以整个音乐的速度从最初的52提升到了65,在整体的音乐结构上疏密形成强烈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气势和情感变化,到后来的密度逐渐的增加,情绪更加的递进加强了整体音乐的叙述性,这种词曲完美的结合更加的无可挑剔,到副歌的部分,情感的迸发直接到达高潮,音乐中包含的色彩产生了质的跨越,旋律的变化也整体起起落落、张弛有度,让音乐更加的具有弹性,使歌曲的内涵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将自己的感情能够真正的得到释放,并且在最后尾声部分的过渡句整个瞬间产生离调,使整个歌曲更加的有新意,包括原句的对应,高音的收尾,其歌曲的前奏、间奏等各方面都非常的干练和考究,进而使得整首歌曲在整体上给人以歌剧的感觉【3】。
总而言之,《两地曲》的出现,将我国歌曲带入一种新的领域,通过巧妙的构思,无论是在歌词还是音乐方面都彰显了整首歌曲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旋律和歌词的紧密结合,将思念之情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可以说《两地曲》是非常优秀的一部音乐作品,通过歌词与音乐的详细分析,提升音乐学者对《两地曲》的认知。
参考文献:
[1]王帅统. 《两地曲》的相思情感体现及其演唱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邢晔. 《两地曲》的分析与演唱诠释[D].南京艺术学院,2015.
[3]夏伟涛. 浅析朱良镇作品《两地曲》演唱中声音的稳定性与流动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