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素芬
写在前面:
丁慈矿老师是我见过的特别会聊天的老师,而且是真“聊”,真实、真诚。整节课,作家、老师、学生三者的关系特别融洽,一切转换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当学生在丁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汪曾祺笔下的大千世界,才发现,汪爷爷的文字是多么有趣。其实,名家的作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让人敬而远之。这节课轻松好玩,玩中读文,真正寓学于乐。身在课中,我们都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童年最美!
初识汪曾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随便聊聊。谁知道鲁迅?几乎都知道。知道巴金的举手?知道汪曾祺的举手?
师:讲到汪曾祺啊,很多小朋友不知道,不怪小朋友,是因为我们小学语文教材没有编选汪曾祺的文章。汪曾祺是谁呢?是这套“名家读本”里最年轻的作家。如果他健在的话,今年97岁了。很遗憾的是,他20年前离开了我们。他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和我们杭州有关系,他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这就是汪曾祺先生(出示图片),他是一个美食家。你们喜欢吃吗?喜欢吃就应该喜欢汪曾祺。喜欢吃的人被称为“吃货”,吃货和美食家之间有区别,知道区别在哪吗?
生:吃货只会吃,美食家会做也会吃。
生:还会品味。
师:吃货只会吃,而美食家既会吃,又会做,还能写下来。很多港台作家到大陆来见汪曾祺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吃他做的菜。他还会画画,多才多艺。他更是个玩家,喜欢玩,尤其喜欢跟小孩玩。他家里人都称他为“老头儿”,老头儿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呢?玩虫子。他写了很多关于虫子的文章。所以,我的课题就叫“有虫有花有童年”。
【评析:课始,丁老师从“聊”开启师生对话。聊聊汪曾祺,建立初印象。与冰心、萧红等作家相比,汪曾祺的文字对小学生来说有一种陌生感。陌生,不能怪孩子,而是因为汪曾祺的作品在小学教材中缺位了。在互动交流中,生成几条关键信息:沈从文的弟子,名家读本里最年轻的作家,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茶,美食家与吃货的区别,玩虫子……即时消除陌生,拉近了距离,仿佛作家就在孩子们中间。】
板块一:好玩的虫世界
师:喜欢虫的同学,你们养过虫吗?
生:养过。毛毛虫,还有蚕宝宝。
师:那你们捉过虫吗?
生:我捉过蝴蝶。
生:我捉过苍蝇。
师:你的爱好挺独特。
生:我捉过蚂蚱。
师:哦,那你吃过虫吗?
生:我吃过蝴蝶的幼虫。
师:看来你们和汪曾祺有
缘,他捉过虫、养过虫,也吃过虫。他吃虫是因为那是困苦的抗战时代,你吃虫是为了找点乐子。我们来看一看他笔下的虫,(出示)见过吧?
生:蚂蚱。
师:这是蝈蝈。你们连蝈蝈都不认识,还说自己养过虫。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最喜欢养的一种虫,叫声特别好听。(读片段一)
蝈蝈我们那里叫做“叫蛐子”。因为它长得粗壮结实,样子也不大好看,还特别在前面加一个“侉”字,叫做“侉叫蛐子”。这东西就是会“呱呱”地叫。有时嫌它叫得太吵人了,在它的笼子上拍一下,它就大叫一声:“呱!”——停止了。它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椒更爱叫,我就挑顶辣的辣椒喂它。这东西是咬人的。有时捏住笼子,它会从竹篦的洞里咬你的指头肚子一口。
师:谁让你喂它辣椒呢!(笑声)你看最后一句——“叫蛐子是可以吃的……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这句子写得多好,特有味!你读一读。句中的乐趣你能感受到吗?味极似虾。
(生读)
师:再来看一种虫,这个见过吗?(出示)
生:独角蝎。
师:这里叫独角牛。(读片段二)
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牛,摔在灯下。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轻轻一捏,就捏住了。
独角牛是硬甲壳虫,在甲虫里可能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甲壳铁黑色,很硬,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
独角牛的力气很大。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牛卖,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就拉着走。
师:你看他观察得多细致啊!它有多大?什么颜色?养昆虫的同学你也可以写一写。
师:再来看看,这是什么?(出示)
生:知了。
师:但是你看,汪爷爷写的跟我们不一样。(读片段三)
蝉大别有三类。一种是“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这是蝉里的楚霸王,生命力很强。我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一种是“嘟溜——嘟溜——嘟溜”。一种叫“叽溜”,最小,暗赭色,也是因其叫声而得名。
师:有意思吧?我们都听过蝉叫,但是蝉的叫声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叫声对应不同的蝉。再看看他怎么捉蝉的。(读片段四)
蝉喜欢栖息在柳树上。古人常画“高柳鸣蝉”,是有道理的。
北京的孩子捉蝉用粘竿——竹竿头上涂了粘胶。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 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师:你看,这动词用得多好啊!大家在读汪爷爷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动词的运用,多圈一圈,多画一画,在旁边写个“妙”,多作批注,你的文章水平就能得到提高。蟬的声音里竟然有这么大学问,接下来咱们做个小游戏:请看我手势指挥,第一组同学学“海溜”的叫声,第二组学“嘟溜”的叫声,最后一组学“叽溜”的叫声。 注意,海溜的声音要叫得大。
(生合作学蝉声)
师:好,别叫了,夏天提前来了!这真是一首夏天的交响曲啊。今年夏天,你在柳树下仔细听,蝉的叫声是不一样的。再来看看他怎么写捉虫的,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文章叫《花园》,我编这本书的时候选了一段,改名为《捉虫小记》,这是其中的一句:(出示)
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师:我们来配合着读一下。
师:听,瞿瞿瞿瞿,哪里?
生:这儿,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师:多好啊,这样的文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看著提心吊胆的。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赶紧用手去抓。
生:小孩子一样的语言,就像小孩子一样使劲去抓蟋蟀。
师:他的句子都很短,节奏明快。这就是口语化的语言。汪曾祺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常用口语化的语言,白是白到了极致,文是文到了典雅。刚才有句叫“味极似虾”,就四个字,但是很有余味。最好的语言像流水一样,是很自然的,不是矫揉造作的。写作其实也很简单,生活是怎样的,就把它写下来,这样就好,别想太多。
【评析:有人爱玩虫子,有人会怕虫子,甚至嫌弃虫子。小时候,大多数孩子爱玩虫子。 童年里的虫世界,有许多大人不知道的事情。那些蝈蝈、独角牛、蝉、蟋蟀怎么有趣呢?丁老师和学生在汪曾祺的文字里玩起了虫子。吃辣椒的侉叫蛐子更爱叫,独角牛摔晕了,蝉(海溜、嘟溜、叽溜)的叫声不一样,捉蟋蟀的一组短句,妙趣十足。在作者鲜活而有童趣的文字里,师生读动作、学虫叫,其乐无穷。在这里,作家是孩子,老师也是孩子。童年,是一个好玩的虫世界。】
板块二:一起看繁花
师:他写过很多花。你们爱花吗?来看看汪爷爷写了什么花。(读)我家的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它开起花来,真是( )得不得了。来,填个字。
(生交流)
师:(继续读)真是“繁”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口,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 一句比喻句,谁来说?
生:简直像一团乱糟糟的毛球。
师:你这么一比喻,把紫薇花的美感都弄没了。
生:简直像一团粉色的皱纸团。
师:比他那个要好。比喻是见文采的,比喻是见水平的。有时候一个神奇的比喻,也能使文章的一些段落化腐朽为神奇。来看看汪爷爷是怎么比喻的。(出示: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
师:这样一比,让人感觉紫薇花像孩子的声音一样,虽然嘈杂,但仍不失可爱。等会儿去校园里找找紫薇花,看一看是不是像汪爷爷家的那一株开得如此之“繁”。
师:现在的很多孩子被手机控制了,很多大人也被手机控制了。希望今天的孩子多到校园里看看花、看看树。除了屏幕、书本之外,更要看看这个美丽的自然。所以,我和我的学生种了很多东西,这是我们种的。(出示图,生猜。)
师:这是花生。花生很漂亮……所以我建议学校里多种
花生。
师:这是什么?(生:番茄。)要热爱生活,这才是根本的。
【评析:与“虫世界”相比,这个环节重点赏读了一种花——紫薇,一花一世界。“简直像一群——”一句留白很妙,紫薇花开,“繁”得不得了。怎么写出“繁”呢?学生用“毛球”“皱纸团”来比喻,从句子表达来看,没有语病。但是,正如丁老师所言:比喻句是见文采、见水平的。此处,教师的评价简洁且导向清楚:比喻,不能把事物的美感比没了。汪曾祺又是怎么写的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作家笔下比喻的精妙。】
板块三:书中的普通人
师:来看看他笔下的人,他笔下的人都是可爱的。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出示)很胖,是吧?
生:这人肯定是个吃货。
师:这不一定,有人喝凉水都胖。这人是大胖子,他是学校的“斋夫”,现在称为“门卫”。汪爷爷是这么写的:(出示)
詹大胖子是个大胖子。很胖,而且很白。是个大白胖子。
(生齐读)
师:(继续读)尤其是夏天,他穿了白夏布的背心,露出胸脯和肚子,浑身的肉一走一哆嗦,就显得更白,更胖。
生:(继续读)他偶尔喝一点酒,生一点气,脸色就变成粉红的,成了一个粉红脸的大白胖子。
师:你看这样的人,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周围。(出示)
五小的校长张蕴之、学校的教员——先生,叫他詹大。五小的学生叫他的时候必用全称:詹大胖子。其实叫他詹胖子也就可以了,但是学生都愿意叫他詹大胖子,并不省略。
师:一声“詹大胖子”多么亲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门卫,一个普通人。我们课本当中高大上的人太多了,我不反对课本中的“高大上”,但是“高大上”之外还要有一些芸芸众生的普通人。他的生活很有意思,他的工作就是摇上课铃,他上钟的声音是“喀拉喀拉”,摇铃的声音是“叮当叮当”。后来变打钟了,打钟的声音是“当当当当”。还有剪冬青树,剪冬青树是“叭嗒叭嗒”地剪……你看,这些象声词用得多好,大家要把文章写生动也要多记一点这样的词。还有一个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呀?(出示图片)
师:这个小孩叫李小龙,不是那个武打明星。其实这个小孩就是他自己。
(师读。略。详见《小学生汪曾祺读本》第六编《昙花与鹤》:“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
师:这是他童年一段很美好的记忆片段。
……
【评析:虫是可爱的,花是可爱的,就连笔下的人物都是可爱的!可见,汪曾祺的文字里,处处是童心,真的适合孩子来读。课中,丁老师对詹大胖子这个人物呈现是分层的。层层出示文字,师生合作读,詹大胖子的形象越发亲近,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小学课本中,写普通人的文章太少。而孩子每天接触到的,恰恰都是普通人。书中的人物篇,对孩子的课内阅读缺失是一个补充。】
成长的秘笈
师:最后,我要给大家奉献作家汪曾祺的成长秘笈。
师:(读)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百看不厌……
师:这条秘笈发现了吗,谁来总结一下?
(生交流)
师:我把它总结成这样——东看看,西看看。我今天在学校外边走过,发现树下有一些野草长得蛮好看;我还发现了好多野菜马兰头,你们如果认识,可把那马兰头掐回家,做一盘“马兰头拌香干”。
师:(读)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作家,童年生活是起决定作用的。首先要对生活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心,什么都想看看。要到处看,到处听,到处闻嗅,一颗心“永远为一种新鲜颜色,新鲜声音,新鲜气味而跳”,要用感官去“吃”各种印象。要会看,看得仔细,看得清楚,抓得住生活中“最美的风度”;看了,还得温习,记着,回想起来还异常明朗,要用时即可方便地移到纸上。
师:第二点就是:要用感官去“吃”各种印象。
师:(读)我在电车上听见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念一首大概是孩子们自己编的儿歌:山上有个洞,洞里有个碗,碗里有块肉,你吃了,我尝了,我的故事讲完了!他翻来覆去地念,分明从这种语言的游戏里得到很大的快乐。我反复听着,也能感受出他的快乐。我觉得这首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儿歌音节很美。我也捉摸出中国语言除了押韵之外还可以押调。“尝”“完”并不押韵,但是同是阳平,放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很好玩的音
乐感。
师:第三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要“玩味语言”。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中国的语言,有些词你一听就知道,“浩瀚”是什么感觉?
生:大。
师:“涓涓”什么感觉?
生:慢。
师:慢、小、细。“熊熊”是什么感觉?老外肯定感觉不出来:“熊熊”,一只熊又一只熊——熊出没啊!中国人一看“熊熊”两个字,就知道是“着火”了。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这么美,真的,中国的语言最美!要玩味语言,第一个技巧就是对对子。(引导学生对对子。略。)
师:除了我们说到的玩味语言。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学会感动:(出示)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想起桑树和牛,就很感动。”
“柳树远看如烟,有风则起伏如浪。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烟柳‘柳浪,感受到中国语言之美,可以这样说:这排柳树教会我怎样使用语言。”
“我曾经在一片开着金黄的菊形繁花的茼蒿上面看到成千上万的粉蝶,上下翻飞,真是叫人眼花繚乱。看到这种超常景象,叫人想狂叫。”
师:告诉你们,成为一名作家的秘诀是要学会感动,为一些美好的事物而感动,为一些美好的词语和句子而感动。有一个作家叫苏北,20多年前,他花了很多力气抄了许多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抄了整整四大本笔记,那些文字究竟给了他什么?他说:汪先生的文字使我内心柔软,开始懂得欣赏美的东西,对一切生命充满了怜爱之心。
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喜欢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希望他的文字能给你带来快乐、幸福的感觉。
【评析:作家成长的秘笈对孩子的意义在哪里?显然,我们并不是要培养孩子都成为作家。但是,中国语言最美。要想学好母语,写好文章,就需要东看看,西看看,玩味语言,学会感动。丁老师对“看”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要“到处看”“用感官‘吃印象”“抓得住最美的风度”“异常明朗”。还要学会感动。因为感动,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爱。】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