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柳柳 黄江锋 李峰安
摘 要:当前高校的学风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等都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困难。因此,高校需从制度建设、外部环境构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制度;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149-02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urrent style of study, such a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the study attitude is not correct,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not clear and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is insufficient.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build long-term mechanism by carry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through systems construc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ing students ' principal rol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regime;student
学风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大学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学风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新形势下,时代不仅赋予了大学生学风建设新的内涵,也对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从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事关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搞好高校学风建设,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无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还是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学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在当今社会,“拜金”、“拜权”、“个人主义”等思想日益盛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助长了急功近利的风气和投机的心理,社会不正之风对高校产生了一定程度负面的影响。由此造成大学生中间浮躁之风日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导致部分学生不能静下来踏实求学,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学风。
(二)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大学生活也感到非常的迷茫。大学的学习模式和管理模式跟中小学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中小学时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学校老师的安排,造成了他们缺乏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的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不能及时转换角色,摆脱依赖心理,造成自己非常被动的状态。对专业的不感兴趣也是造成学风问题的一大影响因素。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盲目地听从家人朋友的意见,在不了解专业及自己兴趣的情况下填报志愿。等到入学才发现自己对课程毫无兴趣,造成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确定也是造成学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人生目标,不知道为何而学,从而造成动力不足。平时不认真学习,只在考前临时抱一下佛脚,不求高分只求过的心态也是相当普遍。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很容易在学习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产生放弃的心理,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困难。
(三)高校教师存在的问题
在不做科研就没有出路的制度环境下,高校教师中存在着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书育人的观念淡薄,对于教学任务敷衍了事,对于上课不能很好的准备,造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与学生鲜少交流,上完课就走人的情况非常普遍。不了解学生对于该门课的看法,也不知道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对该门课失去了兴趣。
二、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举措
(一)加强制度建设来保障学风建设
制定严格的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此外,还要对制度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一方面对学生的早晚自习以及课堂的出勤率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对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也要进行督导。一旦发现违纪违规的行为,要进行严肃的处理,不能姑息迁就。只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真正把制度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遵循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科學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不以一张考卷定终身,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例如分阶段考核,加入平时课堂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从而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平时对学习也不松懈。完善奖惩制度,通过开展十佳大学生、学习标兵等评比,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认识。同时也要引入淘汰机制,对于部分表现糟糕,严重影响学风建设的学生进行处理。
(二)通过思想教育引领学风建设
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他们认清国家前途命运,明白自己身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可以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多途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年大学生把自己的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辅导员以及专任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对不良思想和观念进行疏导,做到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1]。
(三)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在新生入学伊始,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方向、专业特色、就业形势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从而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专业思想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在学生对专业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还要让他们认识到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发展前景,从而热爱所学专业。很多学生在不了解自己专业前景的情况下,往往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从而丧失对专业学习的信心,自暴自弃。因此学校要主动采取措施,比如组织企业参观、优秀校友交流会、专家报告会等,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
(四)构建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要积极寻找学生工作载体,通过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浓厚高校的学术氛围,改善高校的学习风气。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谈心交流,系列活动等引导同学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自己的使命,度过一个无悔的青春。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宣传优良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使之成为大学生中间的主旋律。
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经常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积极鼓励同学们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事实证明,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操的熏陶作用,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五)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起主导作用。”传统的学风建设往往注重以外部的力量来强制、规范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外在的手段只能治标,要治本还得回到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生上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的,充足的学习动力,那么优良的学风就不难形成了。
动机是直接推动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需要[2]。行为始于目标,一个明确而可行的目标具备强大的激励作用,会使人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使人不容易向现实和困难妥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确定适合个人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生们在大学生活中的迷茫、盲目、浮躁之风。有利于大学生们端正自己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一个目标作为指引,大学生们就可以像一条远航的船,朝着目的地进发,而不会再满地打转,不知走向何方。因此在入学之初,学校就应该向学生讲解详细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让学生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确立自己的人生规划,进而让学生确定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相较于传统的说教模式,生涯规划教育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强劲的学习动力,而这样的学习状态更为持久,有利于形成良好持久的学风。注重朋辈引导,加强榜样育人作用,通过优秀学子报告团,分享他们在学习、科研、竞赛、创新创业中的经验,挖掘先进典型,感人事迹,从而激发情感和心灵的共鸣,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积极作用[3]。
(六)加强师风师德建设
学校应当把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作为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改变教师评价体系,改变以往评价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加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可以建立教学、科研等不同的职称评定系列。教师们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要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实实在在地为祖国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師德师风,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协作,形成合力。优良的学风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丹,刘华钢,吴闯.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9):297-299.
[2]郝艳萍.论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两者的互动性[J].东华大学学报,2010,10(3):219-222.
[3]黄军伟.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形成长效工作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