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婧 崔波
摘 要:校园冷暴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屡见不鲜,其隐蔽性使之不易被察觉,但它给学生造成的伤害绝不逊色于躯体暴力,是人们必须面对的教育问题之一。界定校园冷暴力,从人才选拔机制、教师、学生、学校和家庭五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并且提出相应可行的对策,力求减少和杜绝校园冷暴力的发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归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131-03
Abstract: Emotional abus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 is very common. It has become one of educational problems that we have to face since it is not easy to sense but easier to do harm to students than body abuse. To define emotional abuse in the school has been attributably analyzed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talents selection mechanism, teacher, student, school and family.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diminish and stop emotional abuse in the school and produce a healthy learning and liv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Keywords: emotional abuse in the school; attribu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现如今国内外对校园内暴力行为的研究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但是对较隐蔽的校园冷暴力现象缺乏应有的关注。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倡教育人性化、教育规范化和师德标准化,校园内教师对学生身体的有形的暴力行为已变得越来越少,然而,另一种无形的校园冷暴力现象呈增长蔓延之势,虽然它看起来比体罚要文明许多,但它带给学生的心理上的伤害远超于体罚带来的伤害,如果不干预任其行为的反复积累,对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的安全都是极大的威胁。因此,本文将分析校园冷暴力产生的原因,从源头上遏制校园冷暴力。
一、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所谓“暴力”,是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冷暴力”属于“暴力”的一种形式,相对于“拳脚相加”的“热暴力”而言,“冷暴力”主要是利用语言、眼神、态度,通过歧视、嘲讽、羞辱、轻视、孤立、排斥、漠视、威胁等方式,最终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创伤,并且经由同类行为的反复积累,极有可能转化为受害人外显的生理创伤和行为异常。[1]校园冷暴力的特征是行为表现的隐蔽性,行为后果的延迟性和行为影响的弥散性,它可以划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指的是以非躯体的行为或讽刺犀利的语言给人以“心罚”,如讽刺、挖苦、排挤、孤立、歧视、轻视等,“不作为”指的是以漠不关心、敷衍、放任、无视的形式使对方失去爱与归属感。
校园冷暴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平时培育学生的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非暴力手段的惩罚,也可以称作心罚,尤其是对问题学生,它最大的特点是对人不对事,是对学生一种有意识的忽视,这种惩罚会对学生造成长期的人格影响,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畏缩性人格,即学生对待问题时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敢与他人交流,最后心理抑郁;另一种是爆发型人格,即学生在受到冷暴力之后,性格变得很狂躁,萌生了报复他人报复社会的想法和倾向,成为危险人物。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讽刺、排挤、疏远、冷漠对待,使受到暴力对待的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继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冷暴力”有的是个人针对个人的,也有团体针对个人的,还有的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冲突,施暴的对象不仅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还包括“上帝的宠儿”,他们家庭条件优越或学业成绩优异,也包括“上帝的弃儿”,他们家庭贫困或身体有缺陷。
二、校园冷暴力的归因
(一)人才选拔机制的影响
我国多年来提倡素質教育,要求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大批合格人才。然而,目前的社会形势找不到更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从古代的科举制一直沿袭到现在的高考制,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依然是当今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导致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教师对学生实行统一的评价方式,即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切学生,然而,教师在这种环境下并不能感受到教书育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渐渐地降低了对教学的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在遇到问题学生的时候就变得容易使用冷暴力。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不堪重负,学生平时连休闲娱乐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去适应集体生活,包容他人的一些习惯。
(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现在教师心理健康危机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师这份职业,待遇低,之前中小学教师劳动报酬只能保证温饱,直到2006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的待遇才有所转变;时间长,教师除了平时在学校上班外,晚上回去还要加班,甚至周末都泡在备课改作业中,有些刚进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老师基本上没有休息日;任务重,每天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有教研组、教务处、教导处布置的任务,带领学生编排娱乐节目,为运动会苦练项目等等;检查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来自校内外的检查,内容不一,评价标准各异;评价单一,学校单一的以学生学业成绩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变得力不从心;教师只是一份职业,本质上还是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种种压力下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再加上心理调适能力的不足和排解疏导渠道的匮乏,就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
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有些教师的教育惯性和认知惯性会将学生进行分类,那些成绩差又爱捣乱的学生自然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整天带着偏见的眼光审视他们,偏见一旦形成,即使面对负面的偏见,通常也没有任何修改或放弃偏见。现在教师惩戒学生在社会舆论中已经成为不能容忍的事情,很多教师为了保全自己,选择不管不顾不理睬学生,任其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完全忘记了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过分强调和维护自己权威的教师,一旦学生犯了错误,冷暴力便派上了用场。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在气质、性格、追求、习性、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多数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这些差异,使之成为人际冲突的导火索;有的学生外表看起来与成人无异,但是内心敏感脆弱,过于理想化,情绪不稳定,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应该怎样对自己,一旦这种对等关系失衡了,矛盾也就出现了;还有些学生嫉妒心在作祟,当发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了,在心理上接受不了,继而转化成对别人的非武力的攻击行为。
从众心理也是校园冷暴力现象扩散不容忽视的因素。从众是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主体放弃个体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从众的前提是个人自感的或实际存在的群体压力。当教师对某一位学生实行冷暴力的时候,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权威和压力的感染下也转而排挤、孤立、轻视这位学生。有些学生在班级“恶霸”或小团体的自感的或实际压力下,对与自己没有矛盾冲突的其他学生实行冷暴力,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以防自己成为被施暴者。
(四)学校管理因素的影响
就现在校园安全管理的重心来看,主要还是放在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上面,殊不知校园冷暴力才是这些暴力事件产生的根源。学校在事后也没有反思,只在事件浮于表面的的现象上做文章。在这种环境下,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根本意识不到校园冷暴力的存在,意识到的也只会认为冷暴力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摩擦,更别说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心理上不可抹去的的伤害和成为校园安全的威胁。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也是产生校园冷暴力的重要因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就不容易发生校园冷暴力;反之,以管住学生为目的,追求分数至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会导致校园冷暴力的频发。
(五)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不容忽视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家长们每天早出晚归,没有多余精力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采用专制型、溺爱型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成为导致中学生校园冷暴力问题的一个“远因”;[2]如果在一个夫妻关系并不和谐的家庭,孩子经常目睹父母的唇枪舌剑和拳打脚踢的场面,更甚者还会将怨气撒到孩子身上,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不爱沟通,容易成为校园冷暴力的受害者。
三、遏制校园冷暴力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落实教育法律法規的重要内容
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在法律中提出了素质教育,对在义务教育阶段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规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的考察,应当综合考察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不得以考试成绩代替全面考察;义务教育督导不得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评比,不得以升学率作为督导标准;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形成德育教育体系;应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3]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措施促使该法律条文的逐步落实,从源头上遏制校园冷暴力的的发生。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转变学生观。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性,充分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大力倡导赏识教育,帮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问题学生,不要把他们遗忘在角落;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平等的关系,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只有从内心里尊重、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才不会有抵触心理,对教师提出的批评建议才会虚心接受并修正。
第二,不要过早的进行功利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过早教会孩子一味关注生存目标和竞争能力,变相地逼迫孩子带着功利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这对于教育来说是最致命的!”面对现实无可厚非,但是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保留孩子那一份纯真。
第三,干一行,爱一行。部分教师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是一个暂时维持生活的平台,很容易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这样何谈教育?教师应恪守职业道德,在努力提升知识层次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育人能力也要跟上,只要还在岗位上一天,教书育人的职责就不能懈怠。
(三)学生要完善个人修养
第一,换位思考,宽以待人。在校园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行为和做事方式,对不同的人、学生应该认识和容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往往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感同身受,宽以待人。
第二,创造自我保护方式,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学生平时应该多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还要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形成自己的交往技巧和交往规范,对于不好的交往方式要及时矫正或停止,为自己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这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同时,对于教师和学生善意的批评和建议,应该选择心平气和的接受,事后合理改进;对于各种压力、负面情绪和挫折这些体验要有正确的认知,这样才能发挥心理调适的巨大作用。
第三,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除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外,还应该利用寒暑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为自己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奠定基础。
(四)学校管理者应该完善管理机制
第一,学校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及心理疏导机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办公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当教师和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有一个咨询和疏导的地方,尽量做到预先防护;学校还应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严令禁止班主任或主课教师霸占该课程,还可以使心理健康课程形式多样化,比如邀请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和答疑,进行主题式教学,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流。
第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学校应由单一的以学生学业成绩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的评价标准向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标准转变,适度地减轻加诸在教师身上的升学压力,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关心“问题学生”。
第三,完善校园监管机制。教师和学生是校园监管的主体,可建立以班主任、任课教师、班长和心理委员构成的危机干预体系,及时察觉并向学校上报可疑情况。
(五)家长应该多给予孩子陪伴
一方面,家长通过与孩子长久的相处,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并联合教师通力合作,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另一方面,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以正确处理问题和矛盾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还有除冷暴力以外其他合适的方式来化解问题和矛盾,既不成为冷暴力的受害者也不成为冷暴力的制造者。
参考文献
[1]熊熊,戴江雪.校园冷暴力遏制途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87-89.
[2]张福祥,刘彤彤.中学校园冷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12):111-1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5年修正)[Z].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