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学军 甘海明 张晖 李海 李凌燕 蔡坤 凌康杰
摘 要: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在国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和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工程类核心课程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而我国广泛采用的“试卷考核”方式影响到了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最终,也会误导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等教育;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007-03
Abstract: Innovation is a commanding height for a county'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nat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widely adopted evaluation method, test paper examination method, has severely impacted the students's ability of operation and practice, causing students to value theory more than practice. Consequently, students fail to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thought and foster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engineering core curriculums are of significant practice.
Key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ation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对高等教育中的工程类学生而言,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方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投入较多,但是通过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讨论和投入相对较少。考核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为提高工程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应有作用。
一、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的概念首次由美国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降低成本,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超额利润的过程。而对教育而言,“创新”是指对现行教育中一切不适合于学生创造力提高的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以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提高的环境和条件,或者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制度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结果的过程[1]。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由此看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更是成为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任重而道远。
课程考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内容和方式對学生起引导学习方向和鞭策学生的作用,故要利用好这个无形的风向标,让学生往提高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通过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及积极探索者,实现对知识由“学会”转变成“会学”、进而“会用”。
二、当前高校工程类课程考核现状与弊端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思路。为了更好地培养适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课程的考核工作亦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理念进行新方式的探索[3]。
考试是测试教学和学习效果、反馈教学质量和督促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考核方式,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电子工程类专业考核方式以“试卷考核”为主要考核方式,试卷题型多为填空、简答、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等答案唯一及记忆性的题,虽然题型较多,但是其主要围绕理论知识和记忆性答题的考查方式并未改变。以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考核为例,以往大部分课程是采用平时成绩(约占30%)和期末考试(约占70%)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出席、作业、一张卷的成绩评定方式存在较多弊端。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会不加以理解地去死记硬背题目及参考答案,即使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选择真确答案,最终取得较高分数,但却没有上升到理解的层面。相反地,发散性思维的题目,例如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给材料辨析题等需要花费心思去出的题型很少,即使出了这些类型的试题,试题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
高校的一个学期为4个月左右。学生的考试时间比较集中,大部分集中在期末。为了在短促的时间内取得好成绩,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就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复习上,同时由于时间不足,学生未深入了解所学知识是如何应用到题目中的,更谈不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高校的考核结果一般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考试成绩所占权重通常远高于平时成绩,而且在许多高校中,考试成绩具有“一票否决权”,即只要考试成绩达不到合格线,平时成绩无论多高其考核结果均被判为不合格。考试成绩往往处于“一考定局”的地位,这也促使学生过多注重卷面分数。
(二)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的弊端
首先,无根之树无以参天。考试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是必要的。理论知识是所有创新的源泉,是所有科学进步的奠基石。只有巩固了理论知识的根才能长出创新的参天大树。然而,创新能力提高和科技进步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果实,当前的理论考试内容所占比例使得我们的教育目的本末倒置。这样即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其次,理论考试集中在期末(一般为最后一个月),会导致学生在学期的前三个月松怠,不会主动学习,故不能高效利用时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紧迫,教师在评卷后没有将考试结果反映的问题告知学生,严重削弱了理论考试的反馈作用。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会要求任课老师“圈重点”,这无形助长了“死记硬背”的风气。更有甚者,在考试过程舞弊,挑战考试的公平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学生诚信品德建立。
三、增加工程类专业对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比重
(一)让理论考试内容回归实际
工程类专业是一大类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学不能停留在课本,局限于课堂,要基于理论,应用理论,实现创新,因此要提供给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机会,实践出真知。科技型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最能体现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企业反馈收集所遇到的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以考核方式提供给学生,使得考试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其中一个结合点。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促进。同时,企业还可以为新的考核方式实行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如上所提及的,理论考试题型应以发散性思维的题目为主,例如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给材料辨析题等。题目在于精,不在于多,追求题目质量而不是数量,追求题目的答案多维化而不是形式多样化。
(二)考试形式多样化,多维度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专业的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不同的创新能力考核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当前的考核分数组成结构单一,对创新能力的考核不明显,使得考试的目的导向不能准确指向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确立多种考核形式,如报告、论文、课题答辩、项目训练、现场操作、小组制作、学生与企业项目合作等实现考试形式多样化,多维度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团队与个性相互促进,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可以按照课程特点,提供给学生更多可选择的考核方式。以物联网课程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以制作实物替代理论考试;相反地,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选择理论考试替代实物制作。
(三)考核时间安排长期化
填鸭式的将理论知识逐课灌输给学生,最后以期末考试结束课程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得了西瓜丢了玉米”,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的理论知识。因此,可以尝试有选择性地筛选将重要的理论知识压缩到期中讲解完毕,接着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在考试的紧迫感下,学生会在前半个学期高效自觉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及时批阅试卷,总结教学情况,最终反馈给学生,从而调整后半学期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也为学生安排后半学期的学习计划提供依据。并有针对性地在期末进行考核创新能力的测试,在创新的考核方式引导下,形成“理论考试+创新/实践能力”的联合考核机制,引导并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建立创新能力考核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改革
教育改革是长期的攻坚战,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其成效往往不能立竿见影,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其更需要建立长期的教育考核机制,才能使教育改革成果,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加大对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需要在一定的机制框架下进行,在产学研形式下,该机制应为高校领导主导、企业参与、教师执行和学生反馈的模式下,四方共同商讨,共同制定。
考核方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最直接确定学生考核方式的执行者和领导者。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大,教学负担重,增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也必将增加教师的压力,故此,需要学校体恤教师的辛苦,并鼓励教师增加参与积极性,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增加信息量,开阔思路,突破旧的思维模式,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因材施教,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不断发挥学生潜能[4]。考核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认知上的改革,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严谨治学,让考核压力转换成学习动力
铁人王进喜曾说过:“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在大部分中国的高校里,如果学生沒有通过的课程考核,只需要补考通过即可获得学分,补考费用不高甚至免费,甚至有的高校补考仅是形式,其主要是为了提高毕业率,减少滞留在校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学生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对课程里的知识求知欲得不到刺激,因此,需要严谨治学,整顿考风,让考核压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西方高校秉着对学生“宽进严出”的录取和培养方针,学生的考核制度创新,课程环境宽松但其考核态度严谨。以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大学为例,其考核方式开放且多样化,主要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成绩考核。教学大纲明确出勤不是考核的内容,但出勤和学习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5]。由于治学严谨,学生要通过课程考核就必须认真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理解课程讲解的内容,因为其教师的考核内容很少直接从教科书里摘抄,因此不存在“考试划重点”一说,学生更不能通过“死记硬背”通过课程考核,学生处于活跃开放的思维下学习和复习,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思维环境;同时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考核,则必须重修此门课程或者选修跟此课程在同一选修范围的课程。那么就需要重新注册,交学费。考虑到重修一门课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学生会在这一压力下自觉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课程考核,最后一个学期下来,很少有学生旷课或者敷衍上课的情况。相比之下,中国的高校教师为了节约时间,集中精力在科研上,对于考核内容的创新性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学习到的知识,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要实现普通育人与个性育人相结合,既鼓励专业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普及[6]。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更需求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作为科技人才的摇篮,高校有责任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针贯彻到教育各环节中,以春风化雨之态,润物细无声之势,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往创新能力方向发展,塑造一批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高素质科技型人才。课程考核作为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与其培养模式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王文静,谢秋葵.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持续动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N].教高[2005]1号,2005-1-1.
[3]张凤俊.高校考试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4.
[4]张弘强,王春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8.
[5]韩俊芳.中澳高等教育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15.
[6]罗凤姿,孙丽,罗斌.高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理论与应用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