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探讨

2017-05-30 18:51:27李柄达
大东方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李柄达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理论结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不可能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自然无法形成系统化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为一个永恒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而言,相当重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发展,艰苦奋斗。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且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国际上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政治和经济大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特征予以把握和正确解读,才能够确保我党和人民能够更好的根据该理论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含义。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我国当前国情,文化,历史以及发展状况相结合,来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需要从一下两方面来予以实现: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也让实践来检验理论。二是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在经验中加上对于理论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石。作为马克思主义而言,其需要和一定的社会及历史条件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是采用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了解世界,了解人类及其思维。这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所以以其为基础而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具有科学性的。中国革命的起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其给中国知识分子所带来的影响是具有颠覆性的,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标志了中国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接受并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并采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改变世界,改变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所谓的阶级分析理论主要是依照人们的生产关系来将人们分为不同的阶层,同时该理论还首次提出无产阶级这个概念,并阐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我国首批马克思主义者信奉的就是这一理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该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当时实际来进行科学化的阶级分析,随后又在不断地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于中国革命各方面的科学化认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其所处的时代和认知出发,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该怎样取得胜利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想法。即无产阶级革命一定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率先产生,同时联合世界多个国家同时进行才有可能获得胜利。但从历史实际上来看,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最终获得成功的反而使列宁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列宁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垄断资本主义和相关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从整体上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主要条件,同时创立了一国胜利论,该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化延伸。

二、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1)邓小平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群提出的。该路线的提出将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予以概括。由此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雏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球政治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发生巨大变化,整个東欧局势非常严峻,在这种世界动荡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精准的对世界格局和我国国内政治形势进行分析,提出三个有利于理论。在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将邓小平理论纳入到党章中,由此也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次伟大实践和升华。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个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在国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这种社会形势下面临严峻考验。在国际上,经济和政治全球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的国力比拼也越来越激烈,霸权主义逐渐浮出水面。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以江泽明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对新历史条件下我党建设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该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下的又一次中国化。

(3)科学发展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经济在全球也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人民的生活也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全民小康这个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当前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全民小康。在此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可以说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时任国家主席的胡景涛同志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各方面发展进行总结,并针对该如何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探讨,随后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将将该理论在十八大上进行了细致阐述,纳入党章,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的一部分。

(4)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执政党,所以从严治党是其发展的重要准则,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都一直以从严治党作为主要行事准则,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正因为如此,所以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当前而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多重考验和诸多危机。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从严治党,才能够化危机为机遇,在问题中寻求新的发展。

(5)四个全面。所谓的四个全面,指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将新一届党和中央领导政府治理国家的主要框架。就我国而言,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工作目的更为明确,主攻方向更加清晰,逻辑也更为严密。由此也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主席为领导提出的治国方针和战略的主要内容。该理念的提出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体现。

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1)改革开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民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主要目的就是没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全民小康的发展道路,真正的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要想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完成,就应该不断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将社会主义赋予更多的活力,才能够真正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将中国建设成为强大,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新的实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不断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和研究,才能够真正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在这一伟大的实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为了进一步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就需要拥有马克思所推崇的首创精神,并在该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积累相关经验教训,也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理论创新方面提供更加生动也更为丰富的实践材料。

(2)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境界。改革开放这一发展战略是由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创造性提出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重大革命,之所以要改革,就是要追赶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邓小平同志的话明确了改革开放的主要目的和性质。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动因时该提出我国一直以来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以后,依然不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还是以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的方向,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也认识到经济落后和国家的贫穷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人民的幸福稳定。所以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要立即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改革,只有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确保和生产力相适应,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够使我国国力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由此可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而改革开发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需求。对马克思主义教条理论的突破,才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格局,其一直以来都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发展,同时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世纪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前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作为这两者结合的主要体现这就是改革开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从未遇见过的。当这些问题出现,就需要根据我国当前国情来进行创造性的回答。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思想基础,从而构建坚实的社会主义事业基础。另外,改革开放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所以在采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时,需要根据实时的情况来灵活使用,要抛弃固守成规的传统思想,采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认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我国改革开放获得发展和成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能够正确的推动改革开放,才能够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改革开放处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难题。第一,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该阶段是从中国共产党新时期进行拨乱反正和全方位改革开始。在困境中崛起,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体系,并不断对其丰富。其中,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點的路线,来明确我国当前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和社会主要矛盾。

第二,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开始就展开了对其的探索和讨论,同时根据我国实践来不断对其进行深化。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标志,当前我国的共产党人需要对新世纪下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党内形势,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下,有创造性的回答我们该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更好的确定我党的历史发展方向,并能够将我党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广泛群众根本利益和最前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的体现出来,最终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提升其执政能力的跨时代课题。

第三,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真正发展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主要内容是三步走,两个大局,以区域发展战略来逐步构建全民小康社会的框架。作为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战略思想。同时也明确了我国当前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未来依然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这种发展阶段。而当前的发展问题主要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观,要将我国社会主义公平性真正的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当然,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催生理论。就我国三十多年的的改革发展史来看,探索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当前国情下的实践和运用,并总结其内在规律,对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科学发展观进行切实贯彻,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

[2]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1~18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0.

[5]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4:14:2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3:53: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