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

2017-05-30 07:52中日医院高干医疗科主任医师郑知刚图片提供
中老年保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房颤心衰发病率

文/中日医院高干医疗科主任医师 郑知刚 图片提供/壹 图

当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正是天寒地冻的隆冬时节,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左右是常态;寒潮袭来时骤然下降10℃甚至更多乃是常事。此种与体温相差近40℃的低温及大幅度的气温波动,对于健康特别是对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诸如高血压、中风、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等会有何影响?心脑血管病患者该如何平安过冬?恳望广大患者及其家属重视。

寒冷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

内科医生大多有如下体会:入冬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较夏天时升高,常需要增加用药或恢复用药。少数患者冬天升压明显,甚或较难控制;到了夏天,又常需减药,有的患者甚至可暂时停药。此现象在医学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如Modesti等学者在4年间观察了6404例高血压患者,结果发现其血压的平均值在冬季时为141/95毫米汞柱,在夏季则为136/80毫米汞柱。也就是说,这些患者在冬、夏两季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相差了5毫米汞柱和15毫米汞柱。另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血压患病率在冬季为33.4%,在夏季则为23.6%,也就是说,近10%的高血压患者在夏天时血压可正常。类似的研究结果还有不少。

低温环境升高血压的原因主要是在寒冷的刺激下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释放出更多的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加压素等活性物质,使小动脉收缩、血管阻力加大、血容量偏多,最终导致血压升高。与此同时,寒冷也直接作用于血管本身,使其分泌的舒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等减少,而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及其受体等增多,也促进血压升高。

寒冷时血压升高对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研究表明,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在冬季的死亡率较夏季高41%;而且温度越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深入的分析显示,低温时的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是导致不良后果的主要原因。

寒冷增加卒中、心梗的发病风险

卒中(也称为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是最多见的脑血管病。研究表明,卒中的发病率在冬季最高,入春后逐渐减少,夏季最低,入秋后再开始增高。我国北方的卒中发病率尤其是最北端省份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省份。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20世纪70年代北京地区的研究表明,11月至次年4月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最多的时候;在气温最低的1月份,尤其是有寒潮袭来时,可出现发病的高峰日。在南方的上海、广州,同样也是冬季心肌梗死病人多,夏天心肌梗死病人少。另有研究显示,在寒冷地区,气温降低1℃,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升高2.2%、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升高1.0%。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气温每降低10℃,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升高13%。

冬季心肌梗死、卒中增加的原因是:①寒冷引起的血压升高,因为收缩压升高10毫米汞柱,卒中的风险可增加53%、心肌梗死风险可增加31%。②为维持正常的体温,冬季机体的产热反应增强。升压和加强产热均可增加心脏的工作负担,从而增加心肌的氧耗;同时也增加机体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③寒冷时的血压升高及冠状动脉收缩,可损伤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肌供血。④低温还可刺激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增加。⑤冬季的干燥易导致水分不足,血液黏滞度加大及凝固性增加,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⑥入冬后运动少,节假日多,高脂、高蛋白饮食及烟酒摄入增加,可使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等。

寒冬季节易发心衰

心功能衰竭的发病率、住院率及死亡率也是在冬天时达到全年的高峰。因此在冬季,有心功能受损病史如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肌病、心瓣膜病等,而未发生过心衰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十分小心,避免发生心力衰竭;已经患有慢性心功能衰竭者,须竭力避免心衰的急性加重。研究显示,寒冷季节易发生心衰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冬季血压升高及代谢活动增强等,增加了心脏的工作负担。②在低温下神经内分泌系统进一步激活,加重对心脏和血管的不利影响。③冬季易发生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④寒冷季节出汗少,易导致水钠潴留等。⑤冬季多见的呼吸道感染,是心衰发作或加重的最为常见的诱因。这是因为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的炎症、发热等对心血管的直接不良作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引起心脏负担加重;感染后肺泡及细支气管通透性增大及渗出物增多等。因此“小感冒”引起严重心衰是屡见不鲜的事。

心血管病患者在寒冬季节宜留意以下事项

注意防寒保暖,以尽量减少低温对健康的影响。譬如说,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室外气温及自我感受的冷暖状况,及时调整室内温度,及时更换穿戴、更换被褥、变动外出活动时间,如将早晨外出活动改为午后活动,气温很低或骤降时不外出活动而改为室内活动等。

继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即使在节假日也不放松好的生活习惯。如食物多样,低盐、低脂、低糖,多蔬菜水果、多奶类大豆类的饮食,不缺水;不酗酒、不进餐过饱、不吸烟;适当活动,不久坐,不过劳、不熬夜;心情平和;不超重等。

心脑血管病患者进入冬季,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适当增加到医院复诊的频率,如由每月1次改为每月2次;气短、胸痛、心悸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就诊。其目的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保持治疗达标。②适当增加自我检测的次数,如增加自测血压、血糖、体重、水肿状况的次数,增加去医院检测血脂、心功能、肾功能等有关指标的次数等。③少去人多的场所,不接触有呼吸道感染者。有霾时少外出。房间要通风换气,减少室内污染。如无禁忌证,尤其是高龄体弱者,可考虑注射预防流感、肺炎等的防疫针,以增加对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

冬日里易发房颤

房颤是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心血管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心率快而不齐,使患者常感到心悸、心慌、活动能力下降;房颤还可诱发心衰;尤为重要的是,房颤可引起心房内形成血栓并可导致脑血管或其他部位血管的栓塞,而造成严重后果。房颤的发作与低温环境也有明确的相关性。如澳大利亚、芬兰、波兰等国的研究资料表明,房颤的发病率在冬季最高,而在夏季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发病次数减少。有研究显示,冬天房颤患者的住院率升高,房颤患者冬季死亡率也较高。研究表明,由严寒及气温波动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进一步激活、血压升高和心肌缺血风险的增大、心衰发病率的增加等,是冬季房颤加重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房颤心衰发病率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预防房颤九妙招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