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聪聪
【摘要】 目的 探讨阿糖腺苷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 8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患儿给予静脉滴注阿糖腺苷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治疗, 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分别为(1.8±0.8)、(2.6±0.8)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0.8)、(4.1±0.7)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与对照组的20.0%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糖腺苷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安全有效, 临床效果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 阿糖腺苷;核黄素磷酸钠;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1.058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夏秋季节多发,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月~8岁,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流行性、传染性强, 部分可转化为手足口病[1-5]。该病典型特征为咽部充血, 咽腭弓、软腭及悬雍垂黏膜出现数个疱疹, 同时可出现高热、咽痛、流涎、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6-10], 严重者可导致病毒性脑炎、心肌损害等重要脏器损害。目前对于疱疹性咽峡炎, 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 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本文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采用阿糖腺苷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治疗, 取得了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在郑州市儿童医院门诊治疗的8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 均符合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2]。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3.4±1.8)岁, 其中发热34例, 流涎30例, 呕吐21例, 高热惊厥5例, 咽部疱疹35例, 口腔溃疡12例。对照组男1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3.1±2.1)岁, 其中发热36例, 流涎32例, 嘔吐15例, 高热惊厥4例, 咽部疱疹37例, 口腔溃疡11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单磷酸阿糖腺苷5~
10 mg/(kg·d)、核黄素磷酸钠5~10 mg/d治疗, 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d)治疗, 两组患儿均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补液、口腔护理、止惊等对症支持治疗, 总疗程为3~5 d。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用药2 d内体温降至正常, 流涎减少, 口腔疱疹及溃疡消失;有效:患儿用药4 d内体温降至正常, 临床症状缓解, 口腔疱疹及溃疡明显减少;无效:患儿用药5 d后仍有发热, 临床症状无缓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治疗组患儿显效25例, 有效10例, 无效5例, 治疗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患儿显效17例, 有效10例, 无效13例, 治疗总有效率 67.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分别为(1.8±0.8)、(2.6±0.8)d;对照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分别为(3.0±0.8)、(4.1±0.7)d;
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患儿出现腹泻2例, 支气管炎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患儿出现腹泻3例, 皮疹2例, 支气管炎2例, 中耳炎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 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感染该病毒后, 病毒可随着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扩散, 导致患儿出现发热、头痛、腹痛、心肌损害、病毒性脑炎等全身症状。部分病毒侵入咽部易感细胞并迅速增殖, 导致咽峡部多发疱疹, 部分疱疹破溃后可形成溃疡。因此,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既要给予抗病毒药物, 又要给予药物加快口腔黏膜的修复, 促进口腔溃疡愈合[11-13]。
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 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参与机体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能量代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缺乏核黄素时, 可能会影响体内的生物氧化反应, 引起代谢障碍, 损伤皮肤黏膜, 引起口腔、咽部及外生殖器的炎症。在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中, 核黄素磷酸钠可以促进皮肤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减轻应激性损伤对黏膜的作用, 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 促进溃疡愈合, 加快疱疹消失[14]。
多种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埃克病毒均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15],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 临床上广泛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抑制病毒肌苷酸脱氢酶, 抑制合成鸟苷酸, 阻断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和传播, 从而发挥其抗病毒作用。但因病毒变异性较强, 利巴韦林临床应用时间较长, 易产生对利巴韦林耐药, 且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较大, 使用时可能出现致畸、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16]。单磷酸阿糖腺苷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 一方面该药可进入核糖核酸(RNA)分子, 抑制病毒tRNA和mRNA的甲基化, 另一方面单磷酸阿糖腺苷进入人体后发生磷酸化, 生成有抗病毒活性的阿糖腺苷三磷酸、阿糖腺苷二磷酸, 在病毒DNA结合位点处与三磷酸脱氧腺苷(dATP)竞争, 终止病毒DNA合成, 双重机制抗病毒治疗, 因此阿糖腺苷的抗病毒作用较强。张栋香[17]研究发现,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给予阿糖腺苷治疗5~7 d后, 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高于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的患儿。阿糖腺苷起效迅速, 静脉滴注30 min后, 可在人体达到最高血药浓度, 且该药在体内无蓄积现象, 其代谢产物阿糖次黄嘌呤可随尿液排出, 副作用相对较少。
阿糖腺苷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一方面可抗病毒治疗, 另一方面可促进溃疡愈合, 加速黏膜修复。本文研究发现, 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热退时间、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 提示两者联合应用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可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有效率、安全可靠, 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 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48-249.
[2] 曲华, 陈琪玮, 罗佳, 等. 喜炎平注射液雾化吸入及静脉滴注联合给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 7(1):44-46.
[3] 李佳萌, 李琳, 吕莉琨, 等. 2014年天津市肠道病毒所致疱疹性咽峡炎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6, 20(1):26-29.
[4] 杨永莲.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佐治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4):111-112.
[5] 郑中梅. 更昔洛韦静滴联合喜炎平在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中应用及效果. 当代医学, 2015(4):147-148.
[6]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808.
[7] 赵文政.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分析. 吉林医学, 2015(6):1095-1096.
[8] 廖勇. 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8):94-95.
[9] 董莉. 馥感啉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6例临床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2):36-37.
[10] 孙景異, 肖征, 崔海洋. 两起CoxA4引起的幼儿园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4):631-632.
[11] 舒航. 利巴韦林联合多种维生素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18):50-51.
[12] 陈练, 华晓星, 麦华卓. 利巴韋林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观察. 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5):120-121.
[13] 刘玉清, 丁樱.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3 例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1):80.
[14] 李仕勇. 利巴韦林联合多种维生素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22):88, 109.
[15] 杨锡强, 易著文. 儿科学. 第6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社, 2006: 305.
[16] 杨晓丽, 蔡霞. 炎琥宁治疗疱疹性咽峡炎78 例临床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3):380-381.
[17] 张栋香.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34 例疗效观察. 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7):63.
[收稿日期: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