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子溶
摘 要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使得新媒体蓬勃发展,而且改变了受传者所处的媒介环境和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近几年这样一种新闻现象频频上演: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许多关注度极高的热点事件到最后被证实与媒体最初的报道相差甚远,甚至黑白颠倒,最后演变成人们意料之外的情况,即所谓的“反转新闻”。文章着重分析了“反转新闻”这一新闻现象其中关键一环的——媒体,探讨了媒体在报道中的责任缺失并给出合理化建议。反转新闻始于媒体的失实报道,结束于媒体重新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反转新闻背后的媒介责任值得关注。
关键词 新媒体;反转新闻;媒介责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8-0005-03
2015年,人民日报评出了“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如大学生救落水儿童身亡、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云南女导游骂游客、黑龙江庆安袭警事件等。2016年反转新闻热度依旧不减,“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天价鱼”事件、农妇“约炮”事件、男子借20万照顾植物人女友实为家暴所致等事件引爆网络,引爆全社会和新闻业界的思考、大讨论。
每一件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和偶然因素,而在反转新闻中究竟是哪些必然因素导致了它的频繁发生,甚至都可以进行年度评比。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排除其偶然因素,对必然因素进行管控减少该类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媒体,这个在新闻报道中举足轻重的发声者,它到底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推动了反转新闻的发生,这都是文章意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中国媒体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还等待解决,大众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媒体来说十分重要。媒体不论因为何原因都不能丢失在大众心中的地位。毫无疑问,反转新闻的不断发生似乎动摇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此,非常有必要对反转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对媒体该承担的责任进行深入探讨。
1 新媒体背景下的反转新闻
新媒体是随着数字技术和卫星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新兴媒介形态。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利用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慢慢人们发现由于个体理解的差异和时间因素,口头传播容易引起信息失真。于是便有了文字,人们用记录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随着手段技术的不断成熟印刷术和造纸术等应运而生。在每一样传播手段被发明之前,都存在着一种旧的媒体。所以说,新媒体之新只是相对于它出现之前的媒介手段而言,体现在技术、带来的改变等方面的一个概念。新媒体是依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技术,经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背景下发生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针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媒體后期的报道内容与前期的报道内容差异较大,前期报道内容因信息缺乏等原因导致新闻事实呈现模糊,随着采访与调查的不断深入,后期报道更加完整,新闻事实被更加全面、真实、准确的呈现,导致了一件新闻事件一波多折的上演。民众对于事件的态度也随新闻“剧情”的反转而转向。在前期报道过程中由于新闻事实没有完全被披露,大量的事实细节不清楚,受众又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其立场往往偏激的站在某一边。但随着新闻事实的不断公布,受众的态度又随着事实的真相而发生改变。通常反转新闻中,事件自身没有引发人们太多的关注,戏剧性的反转以及民众态度的巨大转变则让人目瞪口呆。
2 戈尔曼戏剧理论视角下“成都女司机事件”中的媒体表现
2.1 事件回顾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是2015年具有代表性的一则反转新闻。5月3日,成都市三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男子暴打女司机打人事件。当事人卢女士在驾车前往三圣乡途中,因行驶变道原因在三娇子立交桥被张某驾车逼停,随后遭到殴打致伤。事件经媒体传播后,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之后施暴男司机公开道歉,行车记录仪视频被曝光。原本同情女司机谴责男子施暴行为的网友全部改口,进行对女司机的口水攻击。而媒体的报道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声讨女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撤销了关于“路怒族”的报道。
2.2 戏剧理论下反转新闻中媒体的导演功能
在这一反转新闻中,媒体一方面担任了导演的角色,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向民众呈现了这出事件,同时这些报道在新闻反转的过程中加强了的戏剧冲突;另一方面,媒体贯穿始终,不自觉地成为了这场反转新闻中的一个角色,推动了整个事件的进程。
2.2.1 媒体帮助女司机实现了理想化表演
女司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言行完全掩饰了自己的不当行为,只一味地哭诉自己遭遇暴打的悲惨遭遇,而媒体也未能严谨查实,成功地帮助女司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化表演。女司机这种通过隐藏自己与社会规范不符的行为达到自己在大众心中期望形象的做法就是理想化表演。事件初期各媒体的新闻报道成功塑造了大众心中理想的弱者形象,掩饰了女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事实,博取了大众的同情。
2.2.2 媒体奠定了男子欺负女司机的表演剧本
人们普遍对于女人的社会期望是弱势群体,所以在男子动手打女人类的报道中,不论是否事出有因人们都会把责任全部归到男子身上。在这起新闻中媒体的最初报道明显偏向了女司机,字里行间透着对女司机的同情,对女司机的伤势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的报道完全符合了人们心中的“剧本”设定,民众下意识地跟着媒体设定的剧本走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2.2.3 媒体对于打人男子的“污名”评价
带有“污名”评价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一般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人们会戴着“有色眼镜”评价他们。社会约定俗成或是媒介建构,都是“污名产生的原因。比如“城管”“医生”等表述就是媒介建构的产物,是媒介选择式呈现的结果,是长期以来媒介报道累积效果的体现。媒体大量关于男子“路怒族”的报道和评论,引发了人们对该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对于该男子的谩骂。
3 新闻反转过程中媒介责任的缺失
3.1 追求速度,报道片面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传统媒体的地位稍有动摇,各家媒体使出浑身解数想要保住更多的受众和发行量、收视率。时效性这一新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抢发新闻成为新老媒体之争的重点。媒体独家新闻难做,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也大部分的转移到了网络,盯着网络看网友爆料来发现新闻是记者现在的常有做法。当某一事件被其他媒体或者网民进行曝光时,媒体不是及时进行采访、证实,而是为了不缺席,也要先进行转载、刊登,显示存在感,报道新闻成了一种“签到”行为。
3.2 刻板印象引发道德批判
刻板印象即人們受自身认知基模的影响多少会对一些事物形成自己的固有看法。根据这种固有看法,会导致人们在接触到事件后做出不一定正确的判断。在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受众还是媒体基于固有成见的结论先行。因为碰瓷事件在媒体的报道中已是屡见不鲜,媒体尽心竭力妖魔化中国老人让其“不是善茬”的这一认知深入人心,因此在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中,仅凭几张图,民众都下意识地认为是老人讹诈女大学生。
3.3 标签化报道导致以偏概全
如何在这个被信息充斥着的社会中找到一条捷径,能够更轻松容易地吸引到大众的注意力,是所有传媒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似乎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找到了一条捷径——标签化报道。对某一事件中的一些关键词用夸大或者突出强调的写法进行报道,或者直接用这些词做标题使用,利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又或者把整个事件中令人感兴趣或者可以满足受众猎奇、娱乐等心理的内容进行细致描写,忽略事实的另外一部分,造成以偏概全的结果。
3.4 道德优越感下评判先于事实
媒体的大幅报道和不明事实之前的评论左右了受众对事件的看法。近几年发生的反转新闻大部分都是社会新闻,涉及到了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的道德评价。当遇到这类型的事件,人们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体现自己的高素质、好修养先对所谓的过错方进行一顿谴责。当最后事实澄清真相大白之际,人们又发现自己表错了态,为了掩饰这种尴尬又开始发声,讨伐最初的受害者,又是为了显示自己高于他人的同情心、正义心、爱心等。
4 媒体对反转新闻的正确引导与管理途径
4.1 回归新闻专业主义,肩负媒介责任
记者在报道时不能表露过多的个人看法,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受众根据事实进行自我判断而不是构建新闻。在报道时减少选择性关注、避免标签化写作。不要在对一些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选择性的报道部分内容,或者放大、强调某些字眼。最后,一定是要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后再追求发稿速度,毕竟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和新媒体有一定差距,那么就更应该取长补短利用自身优势在新闻深度上下功夫。
4.2 坚持新闻自律,创新报道方式
新闻自律在新闻活动中,是新闻传播者的一种自我行为控制。媒体人在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该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做好人民的社会公器,重塑媒体公信力。
另外,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出现的体制不融、操作过程中等等问题也是新旧媒体长期面临的问题。如何既创新又发展这不仅需要媒体努力,政府部门也应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该问题涉及面过于复杂,文章在此暂不探讨。
4.3 及时引导舆论,权威部门第一时间发声
在多起反转新闻中,媒体的态度和言论深深影响着民众的态度,导致了大众舆论的走向,尽管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其力量也微乎其微。因此媒体一定要及时引导大众,正确看待新闻事件,不要过激地指责或者偏向某一方,让真正的受害者蒙冤,不做道德的绑架者。另外,在一些新闻事件引起强烈关注后,权威部门应该尽快介入调查,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4.4 各方重建信息信任,重塑媒体正面形象
反转新闻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有其背后的社会原因,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没有食品安全问题,没发生那么多的碰瓷事件,那么上文提及的 “僵尸肉”事件也好,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事件也罢,是不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关注,更不会上演一出出热闹的反转新闻,所以反转新闻的解决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28(4):64-70.
[2]张玉洪.别让真相成为奢侈品——反思新闻报道的“罗生门”现象[J].传媒观察,2013(5):8-10.
[3]郑阳.“新闻反转剧”的热演与冷观[J].记者摇篮,2014(4):52-53.
[4]石焱,刘冲.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14(12):54-55.
[5]戈夫曼.污名:关于宠坏了的人的管理笔记[M].新泽西,恩格尔伍德·克利夫斯,普林第斯-霍尔,1963:2-3.
[6]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2.
[8]弗兰西斯·巴尔杰拉尔·埃梅里.新媒体[M].张学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
[9]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0]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1]傅鹏.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介责任探析[D].广州:暨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