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冉
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王浩屯镇大彭庄村,有一个以书香传家的教育世家。从抗日战争初期至今,已经连续四代人投身教育事业。
59岁的王巨伯是这个家族里第三代教师。当年受其父亲影响,1976年高中毕业后便做了一名民办教师,在教育大发展时期一干就是37年。其父亲王金谷已经79岁高龄,是新中国第一代教师,在解放初期的艰苦环境下坚持干了四十载。
在王金谷家的正墙上挂着的一上一下两块牌匾的金字“优秀教育世家”格外醒目。王金谷说,因为过去教学比较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995年退休后,菏泽地区于当年教师节授予他们家“优秀教育世家”称号。而下面的一块较小的牌匾由于没有注明年份,王金谷表示,自己也记不大清了,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菏泽地区教育局奖励的。
王巨伯的爷爷王凤彩出生于清末年间,刚走上三尺讲台便赶上抗日战争时期。“有时候学生正在上课,一听说日本人来了,学生就得马上转移,整天东躲西藏的,很难安静地学习。”王金谷回忆当时父亲教书的情形时说。即便如此,王凤彩依旧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并让其儿子王金谷也加入了教师队伍。
尽管几代人的教师一职都没能给这个家族改变生活条件,但当王巨伯的大女儿王慧娟当时可以考上重点高中的情况下,还是说服其上了师范,于1999年师专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并执教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王巨伯一家四代都教语文。王巨伯说:“以前爷爷教语文为主;后来父亲也教語文,由于当时教师短缺,他有时也是全科教师。也许是受其影响,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语文教师。至于女儿,则是学校的安排。”王巨伯说,一家四代都教语文课,交流起来非常方便。王慧娟的对象黄盛伟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两个人工资都不高,生活过的并不富裕。王巨伯对这个大女婿很是满意,认为他们在一起做同一个事业,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就是最好的。
“爷爷退休没几年,我就开始教书。爷爷一直十分关心教育事业。我跟对象每个星期都回娘家,爷爷每次都要念叨着,作业批改了没,做了家访吗,孩子学习整体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好好备课。后来父亲也会问这些问题。”王慧娟说,父辈的期望让她时时不敢懈怠。
当看着别人外出工作,回到村里陆续盖起新房,王慧娟也曾有过跳出教师队伍的念头。但看到孩子们的从懵懂转为知性的眼神,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教师是一个良心活。既然选择这个职业,我就要坚持到底。我会像爷爷和父亲那样,好好教书育人,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也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王慧娟说。
[责任编辑 牛宾国]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