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

2017-05-27 16:08董亚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父爱创设课文

董亚梅

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源于生活,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本位,用生活来教育,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重要尝试。本文就是借鉴“生活教育”理论,从情境创设、方法点拨、自主探究、拓展练习等方面谈一谈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用生活来指导语文教學是从事语文教学应该始终坚持的方向。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具备一双慧眼,积极发掘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把课堂当做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起点。

一、情境创设,让语文贴近生活

教师应善于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体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在教学中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社会内容,发挥个人语言魅力,创设贴近生活语文学习情境。

例如讲授《背影》这篇课文,要求学生用一些词语描述父爱,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父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深沉的爱、是无私的爱……。同时巧借朱自清终身难忘的事:父亲为其送行爬月台,买橘子,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最为感动的一次父爱,并与同学分享自己对父爱的感悟。将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入课堂,学生也会因身边的实例而感动或倍受鼓舞。此外,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讲解《敬畏自然》一文时,利用视频或图片展示浩瀚的宇宙、生活中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结合地球上出现的生态问题和人类因为破坏自然而受到的惩罚现象,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让学生感悟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如何敬畏自然?

二、方法点拨,让学生建构知识

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需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系统讲授,理性立足于学生思维认知呈现水平,顺应学生的思维及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构建应有的知识体系。

例如解析小说《故乡》,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二十年后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应注重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并通过人物肖像的描写,让学生感受旧中国广大人民所经受的种种重压,感受他们身心所忍受的痛苦和摧残。要求学生在掌握小说人物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小说中人物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的描写方式。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描写写作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自主探究,让教学服务生活

教学源自生活,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走进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羚羊木雕》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处理生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件,如何恰当处理。通过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拓展练习,让语文融入社会

教学不应把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文本,他应是有待教师和学生协同构建和共同开发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地,更多地参与语文实践教学中去。如进行新闻的写作教学时,鼓励学生写身边的新闻(如校园新闻等)。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组织有价值的活动,在实践中欣赏美、感悟美。如在讲解《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在恰当时间带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文章中描写的优美景象,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感受。这些“走出去”的实际活动,将会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平台。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与交流,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技能,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只有在生活中得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只有通过生活的教育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父爱创设课文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父爱如山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