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继华
新课改给语文课堂带来活力,教师教学设计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呈现繁荣景象,但透过表象看本质,语文课堂形式主义现象有所抬头,教师热衷于搞“花架子”,教学表演化倾向严重,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造成了戕害。呼唤语文教学本位回归,强化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文本,落实多元语用意识
教材是语文学习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经典名著内容,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人文教育性,教师要深入教材文本之中,深度挖掘文本教育教学潜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成长营养。特别是文本中的语用内容,应该是学生最重要学习需求,对洗练学生思维,提升语用品质和审美情趣,都会产生正面效应。
《雨巷》是戴望舒的小诗,教师先给学生展开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仿读,体会诗歌描绘意境。教师对小诗内涵展开个性解读:江南最美的季节是春夏之际,细雨如丝,寂寞小巷,丁香芬芳的撑伞小姑娘,给诗人带来无尽遐想,请闭上眼想,这是怎样一个情境。学生开始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丁香一样的姑娘,虽然没有看到她的容颜,可这丁香已经成为她的特殊标识了。这姑娘的美,不是透过视觉来看到,而是通过嗅觉来闻到了,这是多么有创意的设计,给人带来的是无限的遐思。也有学生认为:作者小诗的题目是“雨巷”,其实写的是丁香一样的姑娘,用这么大篇幅描写姑娘,其实是借助这些特有情境和人物,来衬托自身内心情绪。江南鲜花众多,作者刻意选择了丁香,自然也有特殊的用意。因为丁香象征着高洁、纯净和美丽,而且丁香开花时节不长,很容易凋谢,这里用丁香也有表达伤感之意。师生展开意境探究,体现丰富语用意识,为语文课堂本位回归创造条件。
二、强化朗读,创设适宜学习情境
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包含听说读写思等多方面内容,朗读应该是学生最基本语用学习手段。高中学生有一定朗读基础,但其朗读训练普遍欠缺,直接影响其他语用能力的成长。教师要从朗读作为教学突破口,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课堂演绎、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展开具体引导,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朗读意识,促使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形成鲜活语用体验。这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特殊帮助。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经典作品,非常适合开展朗读训练。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之后,展开讨论,对配乐朗读范读技巧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学生说:配乐朗读是专家示范,朗读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语气语调,以及抑扬顿挫都发挥到极致,搭配背景音乐也与文本情感相一致,可谓是和谐自然。教师让学生准备朗读,并在班级内展开朗读竞赛。用抽签形式决定学生参赛出场名单,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打出分数。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在课堂朗读竞赛开始后,不管是参赛选手还是其他学生,都精神高度集中,课堂表现大多比较出色。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示范朗读,是让学生对朗读技巧有直观认识,让学生现场参与朗读竞赛,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频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升语文基本素质。
三、拓展积累,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语文素质成长的关键因素。语言积累厚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语文的效度。教材中的语言大多具有典范性,发动学生大量记忆典型词句,理解修辞、句式、表達方式、语言风格、表现技巧等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语文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不仅要关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
《林黛玉进贾府》是节选《红楼梦》中的内容,其经典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先让学生搜集相关文体资料,让学生做好学习预备工作。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曾用名《石头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文学价值之高,其文学地位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世界好多国家。为研究其多元价值,各地成立了“红学会”,专门针对这部书展开深度挖掘。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纠葛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清朝四大家族的兴衰历史,为我们揭示了丰富社会发展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用设计,符合语文教学本质诉求,与学生语文素质塑造也有直接联系。教师要立足文本教学实际,真正落实多元语用教学意识,注重强化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核心能力培养,拓展学生语用积累域度,这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成长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