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张树森
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确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品德养成的课堂教学方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教师为创新而教,学生为创新而学,必将促进学生在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素质获得整体发展,正所谓不“唯”而有“为”。
一、不唯教案,活用教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也说过:“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学习《湖心亭看雪》时,窗外突然飘起了雪花,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赏雪、沐雪,画雪、品雪,突如其来的“探访”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学资源,变成了一段美丽的相遇。在讲《大自然的语言时》,校园里的一棵金黄的银杏树又成了师生们的“写生素材”,看着飘转的叶子,触摸着透凉的秋风,遥想千年银杏的传说,感受着自然带给我们的“多维度”体验!
同样,在学习《旅鼠之谜》时,用大量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用讲故事的方法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尤其是看到“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环节,展示的荣成人与鸟类共舞的图片更是激发了同学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理解了本文带给我们的只有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的新的探究科学和思想,达到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
二、不唯师权,善为导航
一篇文章我们要带领学生学习的是一个表现方法和一个精神实质。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很关键。例如学生扮旅鼠自我介绍时,出现读的不流畅,甚至念错字。老师抓住旅鼠“胆怯”的特点作文章,评价学生因紧张把旅鼠的“胆怯”表现出来了。课堂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在找学生读文字的时候,大家都可以试,读好读不好都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这个机会是平等的。这样的解围法,可让学生在全班面前不至于“受打击”,也让全班体会到“胆怯”是什么样的神态,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一种词语教学的仿真效果,避免了用一张面孔罩在课堂上,以灵活的手段让学生的表现变得信手拈来,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在表达训练中,当让学生畅谈看大天鹅的感受时不知如何表达。可以这样评价他:实际上他是告诉同学们,他的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妙不可言呐。解除了学生的尴尬,避免了课堂的冷场,那样既鼓起了学生的敢于表达的勇气,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
三、不唯学知,但为致用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们精心地唤醒每一个生命体的灵魂,通过引导、追问、潜入、推敲达到催化的效果,进而使我们课堂主体——学生在美文中徜徉,跃然纸上,让躺着的课本成立体,构建出一个新常态的语文教学大厦。
跃然者,活跃呈现也。互动的过程就是活跃呈现的过程,生活是开放的不是温室,更不是牢笼。只有推倒教室的“墙”,看到窗外的世界,美好的心灵才会跃然而起。
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引导学生依据文本,拓展自己的生命体验,并展开专题“对话”,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课堂“对话”高潮迭起。在讲授《旅鼠之谜》时,文中对旅鼠的三大谜团进行了猜测,都被生物学家否定了,于是老师向学生们抛出了话题: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旅鼠“集体大自杀”呢?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下交流,看你有什么样的猜想?这样在下课余韵未息时,再布置好下一堂课“对话”的问题,使悬念不断,以鼓励学生去广泛搜集材料,作好“对话”准备。学习《中国石拱桥》,组织学生走进村庄,走进田野,去拍家乡形式各异的“桥”,去搜集“桥”的记录。这样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激发,课堂内涵得到延伸。
学科的德育功效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把心沉下来,不断挖掘与打磨,才能从水底捧出耀眼的珍珠,在育人的殿堂让学生得到人间最美的精华。也許有一天,我们的课堂变了,变做一湾湖水,我们带领学生,不,应该是我们师生同乘一叶小舟,徜徉于开满莲花的湖面,我们也如花一般的美丽,在湖面自由行走穿梭,那该是怎样的风景?!
不知是我们美丽了花,还是花美丽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