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
长年来的语文教学,似乎让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到,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生活境界的不断改变和对不定型思想空间里的不断吮取需求,仔细想一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还真的没那么简单,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唤醒语文课的灵魂。
一、语文教学首先要脱离困惑走出三个误区
第一、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在强调整合、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背景下,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解构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物理学上的术语,要研究建筑物与环境、建筑物与政治历史的关系等等,我们怀疑自己还是不是语文老师。那么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不管选文的内容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区别就在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咂咀嚼,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不能代替的。
第二、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如何培养?尤其是现在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正在使用的新教材已不再开设语法专题,学生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复句类型,所以有英语老师冲着我们喊:英语语法无法贯彻下去,是你们语文老师的失职。我认为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等方式积累语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语感是指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无限,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
第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不能忽视教师的“桥梁”作用。新教材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自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老师莫属。
二、教师不要抢了学生的“饭碗”
教学中,教师要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并搭建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才易接受。课下教师和学生可以是朋友,但课上,老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学生就是主角,切不可老师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唱独角戏,真正的抢了学生的“饭碗”。
三、一定要切中语文教学的“命门”
要上好一节“五实”的课,就必须抓住一条铁的定律: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这条定律不是我们的无端臆造,更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那些战斗在我们教育一线上的众多的教育成功人士的共同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我们任何一个走在教育一线上的老师们,务必把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育命门,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活动和效果更加熠熠生辉。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教——扶——放)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