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断分析

2017-05-27 12:09王永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1期
关键词: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王永泉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80例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非手术保守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满意度95.0%, 显著高于对照组80.0%、65.0%(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 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采用非手术保守疗法能取得预期效果, 而手术方法治疗时应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 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胃肠手术;肠外瘘;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23

肠外瘘(intestival fistula)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它是指肠腔与体外存在异常通道, 肠内容物经此通道流出体外, 属于腹部外科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由于腹部创伤、手术或感染等因素引起。有研究显示, 手术引起的术后肠外瘘占全部肠瘘的75%~80%[1]。近年来, 随着肠外营养在临床的成功应用以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的日益成熟, 使得临床上肠外瘘死亡率得到降低。部分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但是临床死亡率相对较高。因此, 临床上研究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旨在探讨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胃肠外科外瘘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0.7~71.5岁, 平均年龄(38.2±11.5)岁。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20.5~70.4岁, 平均年龄(37.4±11.4)岁。其中3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为胃肠吻合口瘘, 29例肠梗阻术后为小肠瘘, 19例结肠肿瘤术后为大肠瘘。患者入院后均表现为持续疼痛、腹胀、且患者有高热、营养障碍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诊断方法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方法诊断,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腹腔引流量及引流量的性质改变情况并结合B超以及引流管等进行诊断。同时, 诊断时根据患者肠外瘘部位、大小等进行综合評估。对于难以确诊的患者联合其他方法进行辅助诊断[3]。

1. 2.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情况、临床表现等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 其中12例离剖腹制造瘘管行肠修补术;1例肠造口术, 21例行肠切除吻合术;5例关闭十二指肠残端, 1例肠短路吻合术。对于伴有严重的腹腔污染或瘘口不能治愈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4]。观察组采用非手术保守方法治疗, 方法:①一般治疗。入选患者均进行禁食、营养支持进行治疗, 禁食并进行胃肠持续减压3周;同时, 给予患者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方法:入院后帮助患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 行右侧颈静脉穿刺, 植入导管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和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恢复肠内营养[5]。②保证引流管通畅, 控制感染。对于肠外瘘引起的腹腔炎性渗液或脓肿形成时, 根据渗液量及脓肿大小放置三腔管引流并进行持续腹腔灌流。同时, 对引流液、血液等进行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给予抗生素治疗[6]。③生长抑制素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等采用14肽生长抑素或8肽生长抑素混合0.9%NaCl注射液进行治疗, 连续治疗14 d[7]。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

1. 4 疗效评定标准[8] 显效:临床、体征消失, 患者能自理生活;好转:症状、体征得到明显改善, 但是无法自理生活需要家属协助;无效:治疗方案无效或需要调整方案。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肠外瘘常规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 该治疗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疗效欠佳, 治疗预后较差, 容易增加患者痛苦。近年来, 非手术疗法在肠外瘘患者中得到应用, 该方法使患者术后2周内进行引流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能加强患者肠道内营养, 提高机体免疫, 并完成对患者腹腔的冲洗, 从而降低炎症扩散发生率, 能将肠内的坏死组织与内容物全部排出, 能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本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后期, 要善于运用缓冲低压冲洗的方法, 促进肠内容物流出, 从而促进组织得到良好的恢复。同时, 患者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做好患者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患者内心的负性情绪, 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中,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

综上所述, 胃肠手术后肠外瘘患者采用非手术保守疗法能取得预期效果, 而手术方法治疗时应把握手术指证和时机,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黎云飞, 杨进华, 张飞, 等.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6例临床治疗分析.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1):10.

[2] 梁寒晖.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诊治探讨.河北医学, 2013, 10(19):1566-1567.

[3] 伍晓汀, 周勇.腹腔引流管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25(1):35.

[4] 梁毕科, 宋宝骥, 黄俊杰, 等.胆囊肠道瘘的诊治.辽宁医学杂志, 2011, 20(1):32-34.

[5] 周卫忠, 刘圣, 杨正强, 等.氰基丙烯酸酯胶栓塞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重度肝动脉门静脉瘘12例疗效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22):641-645.

[6] 张春礼, 解寒冰, 余江涛, 等.肠外瘘并发韦尼克脑病的诊治分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5):421.

[7] 谢鼎良, 黎飞猛, 姚传龙, 等.医用臭氧治疗Ⅱ类伤口90例临床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4):553-554.

[8] 黄振, 何晓峰, 李彦豪, 等.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腹部手术后肠外瘘临床疗效研究.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10): 1569-1571.

[收稿日期:2016-10-31]

猜你喜欢
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探究内镜检查对缺血性结肠病的诊断价值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