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课程建设中的现状及实施策略

2017-05-27 11:58刘大远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实施策略

摘 要:新课改中,“课程”在变,“教师”在变,“学生”也在变。这种变化无疑是考虑到新时代的世界教育局势,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学习需求的转变。无论哪一次课程改革,体现最明显的总是那些变化。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变化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就是课程之“本”。“人文关怀”作为课程改革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就是这样的课程之“本”。本文聚焦课程建设人文关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求进行人文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 课程之“本”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6-02

1 课程中人文关怀现状

1.1 情感教育的缺失

人文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人文教育切合学生的情感需求,满足实际需要才能达成最优效果,空喊口号是无用之举。当前的课程教育中,重知识教育而缺乏情感教育成为普遍的共识。在考试压力之下,人文教育处于不断被挤压、压缩的尴尬之中,即使是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也常常面临被学科侵占的局面。学校不是认识不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而是社会把考试当作评价学校好坏,成绩是学生升学的主要凭借,所以中考、高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导向,学校不得不把精力完全投入到知识教学中,忽略了符合青少年生命需要的人文教育。语文课程提倡“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人文教育的体现,但是真正做到落实的寥若星辰。教育重心过分偏向知识教学,忽略情感教育的后果,就是学生陷入生活的麻木之中。钱理群先生曾经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就是这样的受教育者具备高超的智商,突出的情商,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社会眼里的成功者,优秀者。但是,这样的人却是“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自己,行为只为自己谋取利益服务。

1.2 教学与实际相悖

教育目标的落实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中。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内容偏向于成人化知识,倾向于存在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与生活实际存在不小的断层,而不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活也当成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生活智慧教育。课程建设中看不到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世界,看不到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成长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使教育成为与学生个体成长互不相干的事物,成为单纯的认知。教育本来就来自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这片活水中寻找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的,最终的目标还是学生终身的幸福。如果教育脱离生活,学生没有生活的活水的滋养,就会失去生活的活力,缺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寻求生活生命幸福的有效策略。

1.3 個体认知的薄弱

现代教育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实。课程教育过分偏重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将陈述性的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重心,漠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存在着“为知”的倾向。人文教育的缺失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学校与教师对人文教育的敷衍是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不负责任。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中,眼中只有教案和课本,唯独没有学生,没有具体的个人。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脱离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看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法落实。这样的教育中,学生只是老师教学的追随者,学校管理的被安排者,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并慢慢失去自己的主体意识,从个体转变为共体之一,成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的一个,必然造成尊严感的缺失与担当意识的缺陷,人性逐渐走向冷漠。只有将学生看成有思想、有生命、独立存在的个体,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体察他们细小的但是对成长至关重要的心理变化。真正去发现人、培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看见自己的存在,理解和尊重生命。课程改革无论如何进行,都要保证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能忽略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造成千人一面的单调,人云亦云的悲哀。

2 人文关怀的实施策略

2.1 人文学科人文化

人文学科的一大重要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提供实践路径。在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人文学科的人文性。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人文性挖掘。语文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为文”的范本,而且体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中,师生的距离被拉近了,教师可以更方便地体察到学生真实的心理,而不是隐藏的真实心理。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就是对故事主人翁或者作者的体验,就是对超脱自己的校园生活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反思自己的生活与思想,获得对真实世界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把握生活的真义。还可以通过写作来加强人文引导。可以在写作中渗透“为人”素养,设立写作专题或者主题,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真善美”的弘扬。如《热爱生命》《一位可敬的人》《难忘的事》等作文题,就是在训练学生“为文”的同时进行“为人”的养成。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对生命的关注,对成长成果的珍视,是对学生品德塑造的保证。重视人文学科的人文性,对于体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关怀十分必要。

2.2 丰富的教学方式

人文关怀的落实不是靠空喊口号也不是靠简单说教。丰富教学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是一个可行的途径。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进行总结,归纳,讨论,强调主动参与与口语交际,组织协调,策划实施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学到合作、尊重、担当等品质,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与实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如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可以偶尔进行改编,改编成话剧的形式进行重组。这样学生不仅能将自己代入到教学中,产生真正的去恶扬善的价值取向,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教学内容的精神价值,既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又能将人文精神的内核真正培育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之一[J].教育参考,1994(6).

[3] 王天熙.人文关怀背景下的语文课程生命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4(3).

作者简介:刘大远,男,江苏淮安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实施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