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7-05-27 10:39马建徐昭焕向妙莲宋水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24期
关键词:昆虫学教学改革

马建++徐昭焕++向妙莲++宋水林

摘 要 针对园艺类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提出园艺植物保护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的改革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园艺植物保护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28-02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Reform of Horticultural Plant Protec-tion//MA Jian, XU Zhaohuan, XIANG Miaolian, SONG Shuil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rdening specialty and the course horticultural plant protection, a guiding ideology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s made and a reform measur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horticultural plant protection is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horticultural plant protection; entomology; plant patho-logy; teaching reform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是将传统的《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两本教材进行内容整合,概括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为园艺植物保护基础的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下篇为园艺作物重要病虫害及防治的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园艺植物重要病害、虫害的症状及危害状,病原物、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本门课程具有知识涵盖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1],对学生掌握植物保护学基本知识及园艺作物重要病虫害防治对策,提高解决园艺生产中植保问题的能力具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经济发展需求,突出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园艺专业植保课程的特殊性,就园艺植物保护学的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优秀的教材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基础,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3]。目前有关园艺植物保护学的综合性教材较少,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选用侯建文、朱叶芹主编的《园艺植物保护学》2009年版本。该教材内容精炼,注重生产实际,较好地反映了园艺植物保护学的内容体系;但教材中有关真菌主要类群的分类体系已落后于菌物分类研究的发展。

黄云、徐志宏主编的《园艺植物保护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已于2015年正式出版,该教材吸收了植保科技领域的新成果,增加了教学新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园艺植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但从事该类课程教学的植保专业教师大多缺少园艺作物知识背景,对课程讲授会有一定影响。因此,相关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科交流学习,努力提高园艺学科专业素质,同时与兄弟院校的同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教材编写,加快教学内容更新与教材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内容庞杂的学科,该课程内容量大、知识面广、实践性强、但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授课学时不断压缩,课堂中难免出现新的问题,例如:教师若讲解细致、注重逻辑,避免课程内容脱节或随意增减教学内容,则难以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教学体系;相反,若单纯注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流于形式,仅注重重点、难点,忽视细节,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氛围,深入浅出,联系生产实践进行互动教学,则可能使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另外,园艺植物保护学下篇各論部分内容涉及的病虫害种类较多,若上篇总论部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则不利于学生各论部分的学习,易于混淆,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针对园艺类专业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学生深入交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注重引入网络教学平台,设立课程内容、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习题库、交流学习、植物病害图片等栏目,指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密切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工作后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园艺生产中遇到的植保问题奠定基础。

2 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规范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4]。应依据学生对课程认知水平与理解程度,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或编制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大纲,健全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在限定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江西农业大学园艺植物保护学是为园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上下两学期讲授,学生普遍不具备植保专业知识。本课程名词术语多、知识点庞杂、内容略显枯燥、学习难度较大,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规范教学内容,融入科研成果,联系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注重地方经济产业,如选用的2009年版本教材中未涉及柑橘病虫害,但柑橘是江西省重要果树产业之一,学生较为熟悉,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柑橘病虫害知识,联系生产实践,引导学生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遇到的植保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园艺植物保护学课程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图片资料多,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将抽象的讲解转变为具体的视觉刺激,不能呈现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整个课堂枯燥无味,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學生易于理解、消化与吸收。因此,教学过程中将传统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板书演绎呈现教学框架与知识脉络,多媒体教学配合图文并茂、视频影像与趣味讲解,合理设计课堂,发挥二者互补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注重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尽量将所学知识点与实践中的病虫害联系起来,通过对知识点深入浅出、层层剖析的讲解,图文并茂,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或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也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提问,适时插话或让学生自由提问、回答,也可以学生熟悉的典型园艺作物为基础,就某一问题展开提问,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最后做归纳分析。

此外,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园艺植物病虫害设置一些专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学术专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完成专题并登台讲授,让台下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学生讲课的优缺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后续课堂的互动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开展专题讲座,激励学生创新精神 专题讲座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依据课程特点,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专题讲座知识涵盖面广、容量大、系统性强,具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与补充。在园艺植物保护学各论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园艺病虫害热门研究领域开展1~2个专题讲座,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参与科学研究、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搞好实验课教学 实验教学环节是园艺植物保护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园艺生产中病虫害预防及防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实验环节中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注重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增加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实验操作技能。此外,要注重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验素材的征集,重视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实验教学效果[5]。

注重现场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园艺植物保护学分上下两学期进行讲授,相应教学实习依据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安排在每年的5月份和9月份。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果树、蔬菜及花卉等教学基地实习,现场注重作物病虫害的症状识别、鉴定及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以组为单位,安排学生采集相关病害及害虫标本,指导学生对标本进行整理、制作及保存,并于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病害标本的病原鉴定与害虫分类,使学生直观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锻炼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面向园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集植物保护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普遍不具备植保专业知识,给教学带来挑战。教师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特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尽最大努力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周密设计教案,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实物等,联系生产实践,融入科研成果,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肤浅为深奥,用热情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梅.《园艺植物保护》教学改革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98-100.

[2]程立宝,薛林宝,韦军,等.新形势下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初探[J].科教导刊,2013(33):120-121.

[3]王丽艳.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65-67.

[4]黄云,文成敬,龚国淑.《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初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44-47.

[5]张海燕,等.《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7):162-163.

猜你喜欢
昆虫学教学改革
上下求索的中国法医昆虫学
森林昆虫学经典学术著作再版
法布尔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昆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