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漫画类材料作文题与思路点拨

2017-05-27 09:45王淦生
课外语文·中 2017年4期
关键词:陈寅恪寓言燕子

王淦生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世纪20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创办时,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寅恪最终与声望卓著的王静安、梁任公、赵元任被同聘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陈寅恪应聘回国后,因为所讲授的内容大多为前人所未言,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是座无虚席,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学校老师,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等知名教授都风雨无阻前来听课,刚三十出头的陈寅恪因此而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思路点拨】

一位没有文凭、没有著作甚至连名字也“不见经传”的刚届而立之年的年轻人最终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这则材料中可供挖掘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陈寅恪的治学生涯、从梁启超的识人荐人、从曹云祥校长的大胆用人这几个角度来分析这则材料。

首先,从对陈寅恪大师的治学经历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人应当致力于提升、丰富自己的内涵,而不是一味追求文凭、名声这些“身外之物”。陈寅恪之所以得到梁启超的赏识和举荐,之所以能在清华园干得风生水起成为“教授中的教授”,正是源于他的内在价值,源于他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做人信条。这样的事例,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多少有些浮躁、喧嚣的社会里更显出一种典范性和导向性意义。在一个任人唯“名”、唯“文凭”的时代,我们多么需要像陈寅恪这样的人来改变社会风气,引领时代潮流!如果每个人对内涵的打造都能胜过对“身外之物”的追求,那么求真务实必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风气。

其次,从梁启超的识人、荐人之举我们可以看出,具有独到的识人眼光和敢于举荐真才实学者的胆略特别重要。有了千里马,犹须有伯乐去发现,伯乐的意义并不亚于千里马。可以说,没有梁启超的力荐,陈寅恪未必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今天这样一个“只认证,不认人”的时代,多一些像梁启超这样的“伯乐”,一定程度上会更新我们的人才观和用人机制。要知道,今天用人制度中的条条框框,多少都是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

从曹云祥校长最终任用陈寅恪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清华大学人才使用上的“弹性”和灵活,看出曹校长的察纳雅言虚心“纳谏”的风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被一些僵化的条条框框所拘泥,敢于不拘一格用人才……可以说,这些都是当年北大、清华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值得今天的每一所高校乃至每一个用人单位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写作时,考生只需抓住一点,无须面面俱到,“切口小,挖掘深”才能写好文章。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谁都承认,读书是一项高雅有益的活动,它使人精神富足,催人向上;谁都知道,读书又是一项渐趋式微的活动,手不释卷已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为了让读书重新成为一种时尚,前些时候英国影星艾玛·沃特森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地铁的任一角落,并在书里夹上一张留言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不久前黄晓明等一批中国演艺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上广等城市发起了中国版的“地铁丢书”活动,以期唤醒人们的读书意识。对这一活动,有人点赞,有人响应,有人追随;也有人吐槽,有人质疑,有人大泼冷水……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思路点拨】

“地铁丢书”是近日媒体上被人“频频刷屏”的热门话题,更是一道促人反思、让人无限感慨的“思考题”——原本人人向往、个个崇仰的读书活动,今天竟然已到了需要人们变着法儿去推进、去维持的地步,不免令人唏嘘。“地铁丢书”的出现,反映了读书活动的式微,也反映出有良知的人们对读书这一提高人类素质、提升人们文化品位的活动重新成为一种时尚的期望。“地铁丢书”作为一则作文材料,考生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功利化读书使阅读之路越走越窄。读书的功利化,使得我们的读书两极分化:要么一本正经为各种实用书籍耗尽精力(例如廣大考生和无数考证者),要么自由放任在各种网上段子、软文的海洋里浮沉(众多低头一族即为此类)。高品位的名著、经典却鲜有问津者。“地铁丢书”正是绽放在如此背景下的一朵“奇葩”。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应当看到造成当今社会读书活动式微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网络等媒体的冲击,更多的是人们读书观念的转变。因此,分析造成今天读书风气走弱的原因,寻找振兴读书风尚之道当是这篇文章的一大主题。写作时,需要联系现实,探究原因;亦须打开思路,提出建设性的方法。

(二)应当为每一件公益活动喝彩点赞。“地铁丢书”活动,有人点赞,有人响应,有人追随;也有人吐槽,有人质疑,甚至大泼冷水……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值得注意的是先生说这句话的背景。今天的一些“键盘侠”们往往对任何一项活动“不惮以恶意揣测”,即如这“地铁丢书”活动,虽说我们无法看透每一个发起者内心的真正动因,至少在客观上它会起到一种为推进阅读活动助力的作用。我们还是应当以更多的善意去看待这项活动,即便个别发起人有借此活动“吸睛”的欲望,甚至有作秀的意思,但“读书”这一活动本身的夺目的光辉足以掩盖那小小的自私的诉求!

(三)事情的意义不以成功与否来考量。“地铁丢书”活动最终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获得多大的效益,恐怕谁也无法断定,甚至它有可能就像一阵轻风掠过水面,风过之后一切依然故我。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定这一活动毫无意义,至少它体现出那些有识之士对推进全民阅读的关注和付出,会让已经与书籍渐行渐远的人们意识到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让整日沉湎于网络浅阅读的人们意识到经典的深厚……而这岂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事亦不能以成败论意义,如果我们做每一件事都思量着最终能否成功,并依此考量事情的意义,决定自己的投入,那人类至今可能还是生活在丛林之中的猿猴!

(四)从实际出发是做好每件事的前提。“地铁丢书”活动的发起者尽管都有着良好的初衷,但这样一项在异域搞得风生水起的活动,在移植到了我们的国土上之后却显得多少有些冷清。这背后有着很多的原因:历史的、现实的、客观的、主观的……比如我们的读书功利色彩浓厚,我们的交通环境远非英国可比,我们的地铁乘客压力山大、行色匆匆……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地铁丢书”活动的开花结果。所以,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在充分了解现实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而不是华而不实,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热闹。推进全民阅读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但如何去推进还需要从长计议,需要各个阶层的人士细加思量!

三、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一只雏燕,在灌木丛中安了一个窝,它觉得十分舒适温暖,就对灌木说:我爱你,我们永不分离。

过了两年,雏燕长大了,它觉得灌木丛已经太矮,便将巢迁到了一棵白杨树上。新家更令它满意,它对白杨树说:我爱你,让我们永不分离。

又过了两年,燕子变得成熟矫健,它渴望到大海上去搏击风浪,把巢安在了高高的海边悬崖,那个巢的舒适温暖是前两个无法比拟的,可是燕子不想对悬崖说任何话了。

读了这则寓言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和套作。

【思路点拨】

写作本文,必须先对这则寓言故事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有不少同学读这则寓言首先就想到了恋爱观,批评燕子的见异思迁。这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理解上有些褊狭了。其实,阅读这则寓言,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燕子的几句“表白”,而应当从燕子的成长、燕子所处的环境的变化、燕子的表白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燕子的成长,它的追求发生着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燕子的眼界也发生着变化;随着眼界的变化,燕子的心理也发生着变化。所以,这则寓言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一旦登上了新的高度定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观念。二、人生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切的“舒适温暖”可能都只是一种瞬间感受。三、人的眼界越高、欲望越大,他的幸福指数就可能越低。四、人总是在否定自我中不断前行……当然,寓言的多义性决定了肯定还有多种解读,但我们在写作时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应当以你认为深刻而且独到的理解作为你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写出一篇与这则寓言相吻合而又观点新颖、深刻的文章。

定好题旨后,拟题是很重要的一步。形象、新颖、深刻、富有内涵、能体现文章中心是命题的关键。像“灌木丛不是燕子的家”“表白与沉默”“眼界”等都是不错的题目。

立意上的相对宽泛决定了本文发挥的空间较大。学业、事业、恋爱等方面的题材皆可进入本文的写作范围;记叙文、散文、小说、议论文甚至书信等文体皆可运用。这对处于与寓言中的“燕子”相似的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写这样的文章是应当能够有感而发的。

注意:文章切忌庸俗肤浅,如果把文章写成一个年轻人喜新厌旧的“择偶记”,一定难成佳作;也不适宜把你所想到的寓意全部展示出来,以致论述时蜻蜓点水,难以深入。

四、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作文。

【思路点拨】

拿到这则材料的第一步,是结合画面和标题读懂这则漫画。漫画上,夫妇二人“夫唱妇随”,共同演绎着用苹果将儿子砸成“牛顿第二”的“新编历史剧”。标题“不信不能把儿子砸成牛顿第二”应该是夫妇二人的内心独白,实际上也是这则漫画的主题。而画中那位手捧书本头上被砸出了一个大包正龇牙咧嘴痛苦不堪的儿子,则是当今中国无数在这种野蛮、粗暴、僵化、一味“照别人家孩子的藥方抓药”的教育方式下艰难生存的孩子的缩影。

解读完这则漫画便是分析、确定作文的立意了。这则漫画的批判性主题决定了这篇作文主题的批判性。根据漫画内容再联系现实,我们不难想到以下几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一是对成功的教育经验徒见其表,不见其里,所以所谓的学习借鉴也就成了形式上的照抄照搬。传说牛顿因一只坠落的苹果砸到脑袋而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某些家长便以为是苹果砸出了牛顿,“砸苹果”一时间便成了缔造大师的妙方。现实中,看到张家孩子学奥数成功了,我们孩子也去学数学;李家孩子学艺术成功了,我们孩子也去学表演……不去探究偶然事件中蕴含的必然性因素,只会一味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二是将教育看成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事,完全忽视甚至无视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就像漫画中那对夫妇,以为只要坚持不懈地“砸”下去,牛顿定然诞生,而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体、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忽视或无视他们的感受,将教育演化成“霸王硬上弓”,结果常常是“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三是不从实际出发,不顾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不懂得因材施教。如此,教育便成了一种毫无个性的一窝蜂的“定式”,成了对成功教育的简单机械的效仿,成了你行我必然也行的万金油……殊不知,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程,是为每个受教育者私人定制的大餐!

选择以上任何一种教育方式作有理有据的分析和鞭挞,都可以写出有内容、有思想的好文章。相信对当今教育现状有深刻体验的同学一定会写出生动、鲜活、深刻的妙文!

猜你喜欢
陈寅恪寓言燕子
燕子
寓言
燕子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燕子一家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