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理论视域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理论分析

2017-05-27 19:49潘海生赵琳琳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潘海生?赵琳琳

摘 要 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工资挤压效应以及企业个体能力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偏好型技术进步强化了企业追逐技能的意愿,工资挤压效应增加了企业提供培训的动机,而企业个体能力则决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模式。伴随着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的发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导性价值取向将逐步由成本偏好向技术进步偏好转变。为确保企业技术进步偏好机制取向的实现,企业将通过全方位、有效的参与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引导技术进步带来的技能工人标准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有效对接,这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结构;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1-0039-06

伴隨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有效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更对企业组织形式,特别是人力资源培训与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产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水平的影响,极大刺激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技术进步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企业技能内生性需求对企业技能培训动机产生的影响,将会对企业培训行为带来重大影响,这对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进一步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结构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技术进步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变量。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格局,进而对技能人才供给产生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哲学的进步,关于技术与技能之间是互为互补的关系而非简单的替代关系,技能需求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步增强的观点得到了实践的广泛验证。技术进步逐步表现出明显的技能偏好性特点。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确立,强化了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意愿。而技能变动带来的工资挤压效应将会降低企业对培训成本的忧虑,从而使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成为可能。这种可能在由企业个体属性所决定的企业培训成本承受能力的影响下决定了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具体模式,见图1。

(一)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追逐技能的意愿

长期以来,理论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与技能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技术进步最终将会导致技能需求的退化。但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包含着前沿技术的设备资本品投资的大规模增长,技术进步对技能的替代性作用大幅下降,并出现明显分化。一方面,技术进步造成了企业对低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1]。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将会选择引进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新设备,而淘汰旧的设备和技术。这样企业就必须要求劳动者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来保证新设备的正常运行。高技能人才往往接受过较高级别教育,学习能力较强,能较快掌握新技术,从而较好地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形式的变化。而低技能劳动者往往接受过的教育层次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新技能的速度相对较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形式的适应性较差。因此,教育发展、知识经验积累以及天赋等个体差异引致的人力资本异质化特征,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更加凸显[2]。同时,高技能对技术进步也显示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高生产率驱使经济体显示出对高技能人才的偏爱,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高生产率使技能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3],并导致技术进步沿着以高技能基础的路径发展[4],呈现出明显的技能偏好性特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增加了企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无论是中性、非中性还是资本体现式的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技能偏好性特征[5]。伴随着创新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制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升经济进步的质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技术进步速度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则为我国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好发展趋势的强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偏向于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不会出现因为技术进步对技能型劳动的替代而降低对技能型劳动力需求的现象。此时,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的高技能工人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追逐技能将逐渐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技能内生性决定的工资挤压效应提升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动机水平

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确立,意味着技能将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技能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外生常量,而成为一个内生性变量。技能内生性属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内生性技能的变动不仅意味着工人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企业将有可能通过工资挤压效应获得超过提供技能培训成本的超额收益。

工资挤压效应是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工人边际生产效率和工资增长刚性导致的工资挤压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人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劳动生产力水平,随着劳动力技能提升而带来的边际生产率的提升会带来工人工资水平的相应提升。因此,企业只对专用性技能具有投资的动机,一般技能只由员工自己买单。即使在信用市场,员工没有能力投资一般技能培训,不得不由企业提供一般培训的情况下,企业也会通过支付培训期员工低于边际生产效率的工资方式,用剩余部分弥补企业支付的培训成本。但由于现实中存在的雇主市场垄断力量,劳动力流动成本,劳动力市场关于劳动力数量和能力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雇主与劳动力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技能所处的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6]。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工人的边际生产效率随着技能的提升而增长,而工人工资受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像在完全竞争市场一样,与边际生产效率保持同步增长,从而导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快于工资的增长效率而产生工资挤压效应[7]。

由于边际生产效率与技能提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技能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工资挤压效应的提升。也就是说,工资挤压效应是技能这一变量的一个函数。随着内生性技能的提升,工资挤压效应也在不断增强,从而使企业获得的利益不断增多。当技能提升到一定水平时,工资挤压效应会使企业通过技能提升获得的额外收益超过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可能发生的成本。受此影响,企业将有动机提供除了一般技能培训之外的专用技能培训。

而技能偏好性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确立,意味着技能提升将与技术进步保持同方向变化。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与技能水平关系密切意味着,伴随着技能偏好性技术进步的发展,当技能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将会使工资挤压效应超过培训成本成为可能,催化了企业追逐技能人才方式的转型。

(三)个体禀赋决定的培训成本承受能力决定了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具体模式

技能偏好性技术进步与工资挤压效应,为企业直接提供培训提供了可能。但企业追逐技能人才的具体方式还与资本实力、规模等企业的个体性因素密切相关[8]。这是因为,企业在资本实力、规模等方面的个体禀赋决定了企业承受培训设备、培训师资、培训费用以及培训期间工人生产效率的降低等培训成本的能力水平。

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决定了其行为受成本和收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资本充足、规模足够大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培训成本承受能力和显著的技能培训规模效益,这些优势的存在使企业更倾向于将技能培训纳入企业内部,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提供技能培训。而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即使有不断增加的工资挤压效应,受资本充足程度和企业规模的影响,企业承担培训成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提供技能培训。面对这种情况,在追逐提供技能培训以获取技能型人才的诉求驱动下,在交易成本节约和外部资源因素的影响下,企业有动机通过契约、联盟等方式,采取业务外包、股份制合作、一体化运作、集团化等模式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有机地整合职业院校等外部的专业技能培训资源,弥补自身承担技能培训成本能力有限的不足,提升企业获得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的能力[9]。

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际上是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工资挤压效应以及企业个体能力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逻辑关系上讲,企业在技术进步影响下对技能的追逐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根本原因,而技能变动带来的工资挤压效应使提供技能培训取代市场自由选择成为企业获取技能的行为选择,企业个体禀赋导致的培训成本承受能力的差异与交易成本、外部资源等因素共同作用,使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呈现出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在内的不同模式。这些模式分布于劳动力市场自由获取和企业内部培训两个端点之间,形成一系列程度不同、形式多样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

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变迁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内涵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程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则是根据企业需求,企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倾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获得满足相互作用的结果[10]。根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偏好的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技术进步偏好价值取向和成本偏好价值取向两种类型。两种价值取向反映出企业主体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对技术进步和培训成本的不同价值倾向性。技术进步偏好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获取能够适应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型人才;成本偏好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节约企业自身的用工成本或节约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成本。

之所以企业会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与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挤压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前所述,工资挤压效应的形成是边际生产效率提升和工资挤压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机制。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技术进步、技能水平有着密切联系,而工资挤压作用却与雇主谈判能力和制度因素相关。迥异的形成机制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企业既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促进边际生产效率提升、扩大工资挤压效应,也可以选择通过制度或者机制的设计限制工资增长实现相同的目标,或者同时采用两种兼顾的价值取向。前者表现出对技术和技能的明显偏好,而后者则表现出明显的成本偏好。

(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影响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变迁分析

一般来说,工资挤压作用更多决定于制度因素和劳动力市场决定的雇主在工资谈判中的强势地位等外部因素,而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则与企业自身的技术技能依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对技术技能的依赖程度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决定因素。

在培训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技能依赖性强的企业可以通过技能提升带来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扩大工资挤压效应。当技术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时,工资挤压效应将超过培训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将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并显示出明显的技能偏好倾向。对于技术技能依赖性较低的企业来说,企业对技术技能的需求较低并且提升缓慢,通过边际生产效率提升获得工资挤压效应的空间有限,此时通过雇主在劳动谈判中的强势地位、工资刚性等制度因素限制甚至压低工人工资水平,获得工资挤压效应成为企业唯一选择,其参与职业教育则显示出明显的成本偏好性。

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制度和工资是具有刚性的,短时间内是难以随意调整的。这既是工资挤压作用产生的制度原因,同时也决定了工资挤压作用变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相对固定、难以变动的。而技术技能进步却较少受到这种制度刚性的约束。这就意味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本偏好价值取向的挤压效应增长空间是有限的。与成本偏好的价值取向相比,技能偏好的价值取向为工资挤压效应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間,这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偏好由成本偏好向技能偏好变迁提供了可能。

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的确立,技能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快速的技术进步引起技能的变动,将导致企业追逐技能人才和提供技能培训欲望水平的增加。虽然企业由于个体差异导致培训成本承受能力不同,但获取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已经取代追求获取廉价劳动力而逐渐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更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步由培训成本偏好向技术进步偏好转变。从本质上说,这种转变不是一种价值取向完全替代另一种价值取向,而只是价值取向重心的转移。这就是说,在企业逐步确立起技术进步偏好性价值取向后,并不意味着企业对培训成本价值偏好的丧失。只是说,技术进步偏好价值取向发挥着更为决定性的作用。

(三)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判断

当前,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步入了一个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相比,我国工业化进程是在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不断突破等国际形势下,不断“追随、模仿”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进入到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转型周期;从国内看,“追随、模仿”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改变我国长期处于世界分工末端的现实,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使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为重心,注重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11]。因此,伴随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技术进步偏好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将逐渐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流追求,这将加大技术进步通过技能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进行,从而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三、技术进步偏好价值取向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分析

伴随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诉求的重点将逐步从对交易成本节约、外部资源需求的外部利益层面的诉求,转向为追逐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的诉求。为了保证企业获取技能能够满足企业技术進步的需求,企业有足够的动机通过全方位、有效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积极将技术进步带来的技能工人标准引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以确保企业技术进步偏好性价值诉求的有效达成,见图2。这在国内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充分证实。

(一)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战略制定,促使职业教育面对产业需求

政策法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行政组织体系则是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积极介入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能够满足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加入职业教育决策机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和认定机构、课程开发机构等职业教育管理组织,参与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宏观战略制定,创建影响职业教育政策和发展方向关键点的组织体系成为宏观层面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政府的有效介入下,行业组织的发展得到了充分重视。近年来,教育部牵头成立了59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相关的政策制度,以规范和保证行业组织的正常发展。作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行业组织和协会成为了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将职业教育纳入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需求和技术标准引入职业教育,有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等方面,以及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督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举办或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引导职业院校响应企业技能需求

在技术进步偏好性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企业愿意以提供技能培训的方式来获取技能型人才,而由于企业个体性差异导致的企业承受培训成本能力的不同,导致企业具体提供技能培训的形式多样化。由实际情况来看,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主体,直接举办职业教育成为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需要,充分发挥处于生产技术变革和设备更新的前沿优势,通过资金投入、设备捐赠、实训基地共建、员工培训、合作科研等方式,采取冠名班、定单班、校中厂、厂中校、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等不同模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引导职业院校面向产业需求办学,促进产业链、教学链的有机整合。

其中,有的企业采取捐赠设备或资金的方式,以外包的形式将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冠名班、订单班的形式委托于职业院校,借助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按照专门的培养方案,实施定制式培养,培养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发挥企业技术优势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有的企业则通过租用厂房、土地等形式,采取校中厂 、厂中校的模式,通过在职业院校或企业开设生产性工厂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生产性实践活动与职业院校教学活动有机整合,使企业技术进步对技能人才培养实现零距离对接。还有的企业,采取股权方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成立产教一体化实体性办学机构,全方位增强企业在职业院校办学中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依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服务的职能优势,完成企业的技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发展诉求。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即一些企业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充分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组建职教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有机衔接[12]。

(三)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企业用人标准与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对接

为了使企业获得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将企业用人标准及其变化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地体现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企业通过职业院校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监督机构等管理机构和通道直接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努力将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参与机制。

这种参与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企业获得技术进步所需的技能支撑。二是根据岗位技能变化,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以岗位标准对接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三是通过提供实习岗位、共建实训基地、参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等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四是通过为专业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实践机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制教师,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职教师资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技能人才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Acemoglu, D.,.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7-72.

[2]Winchester, N. and Greenaway, D. Rising Wage Inequality and Capital Skill Complementarity[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7,29(1):41-54.

[3]Aghion, P., Howitt, P.,. Wage Inequality and the New Economy[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2,18,306,323.

[4]Kiley, M. T. The Supply of Skilled Labor and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 Economic Journal,1999,109:708,724.

[5]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真的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5):68-81.

[6]Acemoglu, D., Pischke, J.S., Why Do Firms Train? Theory and Evidenc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113(1): 79-119.

[7]Katz, E., & Ziderman, A. Investment in General Train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Labour Mobility[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0, 100:1147,1158.

[8]劉春生,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激励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16-17.

[9]龙德毅,王世斌,潘海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年度报告(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0]马君,周志刚.对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理性审视[J].教育与职业,2009(21):8-10.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Z].2012-11-08.

[1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校企合作深入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1-05(5).

Analysis on Enterprise Participat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View of Skills-Biased Technology Progress Theory

Pan Haisheng, Zhao Linlin

Abstract 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alyz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skills-biased technology progress, wage compressed effect and enterprises individual capacity.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skills-biased technology progress strengthens enterprises desire to chase skills, wage compressed effect increases the motivation of enterprise providing training and enterprises individual ability determines the specific mode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kills-biased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domin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gradually transfer form the cost preference to the technology progress preference. Therefore, enterprises will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channel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influenc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nergy between the enterprise worker skills demand standard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ndards. Thi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designing the policy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skills-biased technology progress; enterprise participat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motivation structure; value orientation

Author Pan Hais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octor advisor in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4); Zhao Linlin, graduate student in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