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 教学的耦合

2017-05-27 19:40石群山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衔接

摘 要 高职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教学耦合,是培养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但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汉语专业就业面宽、培养方案改革不到位,以及专业教师结构单一、团队协作不佳等因素制约了两者衔接。可以通过打造双师团队、跨越课程界线、设置实践任务、依托职业活动等办法加强两者的融合教学。

关键词 汉语专业;专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30-04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出了汉语专业“平台+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即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包含语言课程、文学课程以及写作课程等,“方向”则依据社会所需中文人才而确定职业方向,如行政管理实务(文秘)、宣传策划和文化管理等方向。由此,汉语专业形成了两大类主干课程,即学科本位色彩比较浓厚的专业基础课和侧重能力本位的职业方向课。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当下,应在厘清这两类课程性质、任务和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结合,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耦合的必要性

(一)汉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其特点是就业导向、工学结合,作为文科专业的汉语专业也不例外,学生必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包括语言、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即良好的中文功底。现代社会不仅需要高技术应用人才,也需要文字功底好的管理者、服务者,需要宣传策划人员、文秘人员,能为企业创品牌、树形象的人才,这为专科层次的汉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高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形成合力。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只有储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来才会有自我职业发展能力。这类课程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训练思维,使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方向课则是为实现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具体目标而设,针对社会中文应用行业而设,这类课程与社会对接更紧密,进一步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能力运用的转移与实践。职业方向课的教学既是对专业基础课的具体实践,也是验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两类课程相辅相成的辩证需要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专业基础与职业方向这两类课程是汉语专业的重要课程构成。二者目标一致,都是为培养一线中文人才的综合职业发展能力服务的;内容有交叉,都围绕“文字”“语言”;功能互补,前者侧重于培養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素养,后者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动手能力。可见,二者之间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专业基础课既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启蒙课程,也是未来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一方面,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培养任务;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学习职业方向实践与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方向课是专业基础课内容的深化,是衔接专业基础知识和就业的纽带,起着承前启后、促进知识向能力转换的作用。知识靠学,能力靠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汉语专业培养的是多能一专的中文应用人才。“多能”是指汉语专业学生要有多种普适性的职业能力,这是相对于单一具体的职业能力而言的,汉语专业培养学生不是只拥有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技术操作能力,而是很多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些知识、技能和理解力,如“听、说、读、写”等能力,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多种普适性职业能力的。“一专”则是指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后要选择一个职业方向主修,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某个具体相关职业的技能,如宣传、文秘、广告文案策划等。“多能”与“一专”并不矛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靠“文字”“语言”维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中文人才,应追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就有必要对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

二、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教学衔接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知识传授,局限于传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培养。高职汉语专业具有理论性与普适性强,而“工学结合”难度大的特点。其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空泛,课程定位、结构体系依旧是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固步自封于自身学科的系统,显然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需求,有悖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其封闭性已使其与高职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有了很大的距离,偏离职业岗位,偏离工作实际,重传授、轻应用,被动的教学局面越来越严重。

与其他高职专业课相比,汉语专业基础课本身就固有偏知识、理论的特性,教学规律也不同,但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授课者必须树立起鲜明的职教观,不断探究专业基础课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衔接。

(二)汉语专业就业面宽、培养方案改革不到位

汉语专业存在着就业适应面宽、职业特色不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汉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似乎可以从事多种职业,如教育、传媒、文秘、管理、广告文案策划等,因为很多行业部门需要文字综合能力强的人员。另一方面也说明该专业缺少行业背景,缺少职业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宽泛。缺乏职业点到点的直接对应,自然会影响到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的衔接。教师无所适从,学生也会对所学专业知识缺乏职业认知,没有确定的职业概念。

针对汉语专业的这种特性,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去探究专业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职业能力服务,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还只是简单地相加,两者的教学还是各不相干,缺少严密的逻辑对应关系,没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不能形成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形式。这既需要职业方向类课程来解答这个困惑,也需要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做好融合互通。

(三)专业教师结构单一、团队协作不佳

传统学科型教师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普遍缺乏职业工作体验,没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即使意识到了,也没能找到教学转型的着力点,导致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不感兴趣,认为对未来就业无关紧要。这些结构单一的传统学科型师资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反而成了专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随着专业应用转型发展,一些教师主动承担部分职业方向课程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些职业方向课程需要从教者有一定的行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还需要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否则教学示范与指导都不到位,缺乏说服力。专业基础课教师兼任职业方向课教学,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仍把教研精力固守于专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师资队伍处于自由生长状态,团队成员变化大,成员间交流少,无法形成搭配结构合理、通力合作的教学团队。事实证明,现有汉语专业师资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耦合的思路

(一)打造双师团队,加强应用教学

专业建设与发展是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因素,其中师资队伍最为关键。针对现有汉语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企业、行业工作经验的现状,笔者曾撰文提出,要建设有一支结构合理、“有共同愿景”相互协作、个性发展的教师团队[1]。在团队中,既需要有擅长基础知识教学的,如传统基础课程基础写作、文学概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也需要有擅长职业方向(或模块)课程教学的,如文化策划方向、新闻方向和行政管理方向等,更需要两者都擅长的。无论承担什么类型课程教学,都应主动作为,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导向,做好教学衔接,在教学中切实引入实用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基础课教师应领会“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内涵,遵循“必需、够用”的改革原则,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在强化基础的同时,一定要兼顾为职业能力服务,变原来单一的知识型目标为多元的能力型目标,适当删除高深理论知识传授,选取以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目标的知识点,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加强与后继职业方向实践课的联系,在教学中融入能力培养。而职业方向课教师更要对汉语专业、中文应用人才需求、行业职业能力等具体情况耳熟能详,针对相关职业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与指导,学用一体,训练学生职业能力。

(二)跨越课程界线,通力合作教学

两大类型课程看似迥然不同,有难以逾越的界线,但实际上是通约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重在传授知识,但必须要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培养,而职业方向课在授课或实践时也应对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消化与提升。两类课程有效地衔接起来才能真正培养中文应用人才,使汉语专业学生既掌握足够的文学、语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职业实际。因此,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要多了解和掌握相关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既要提升學生专业素质,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也要为职业方向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承担职业方向实践课的教师也要主动作为,了解行业动态。

两类课程教师要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参与研究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共同参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互相配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努力找到可以耦合的点,实现知识与能力教学的结合。针对几个职业方向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调研分析,以确定不同职业方向的具体知识标准和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汇集和规约出专业基础课的行动领域,即知识传授以及对应的能力训练,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而职业方向实践课教学则不以“识记、理解”为目标,以完成相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相互比较融合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能力根基。

(三)设置实践任务,导向融合教学

高职要以工作过程为任务导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做法。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打破按照知识的逻辑组织课程及其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2]。对汉语专业来说,这种改革难度较大,可供借鉴的不多,简单移植或复制理工科技能型专业的做法显然不可取,应针对不同类型课程设置不同的任务来导向教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等专业基础课担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素质的任务,借鉴“以工作过程为任务导向”思路,将其转化为“认知过程为导向”,尽量营造实践型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把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以及高素质的培养当作一项任务。职业方向课则可以工作项目、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等为载体,使学习任务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生直接联系。

汉语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是确定的,但由于就业岗位面宽泛,职业能力针对性不强。可以设置一些实践任务将需要培养的若干个核心能力组合在一起,将这些核心能力通过任务导向来实现两类课程教学的融合、课堂内外的融合以及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融合。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每年都会举办话剧节,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各类课程积极介入,意在培养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话剧举办活动需要师生利用写作、文学、语言等专业基础知识创作、改编和挑选剧本,也需要策划、宣传、组织协调、记录等,前者主要涉及专业基础课,后者则需要职业方向课来介入,活动促使两类课融合教学,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衔接。

(四)依托职业活动,构建立体教学

专业职业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规范了教学方向,要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还需要根据职业活动进行递进式的立体化教学。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如文秘、行政管理、广告策划、宣传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说”与“写”能力,而这两个核心能力不是一两门课就能完成的,需要多种课程合力、需要立体培养。“说”首先需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打基础,其次还需要职业方向课来训练,如行政管理方向的《公关语言艺术》、师范方向的《教师口语》等,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其他课或活动的立体培养,如演讲赛、职业实训等。“写”能力也是需要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打基础,要不同职业方向的《应用写作》课来训练,还要通过学生自主创编原创杂志的形式来提升综合写作编辑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等。

漢语专业要在高职乃至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光有学科传统是不行的,要显示出有强大生命力才行,其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就在于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教师要走出校园,主动对接社会,进一步优化专业基础课平台,改革学科逻辑建构起来的课程体系,找出汉语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特有的工作逻辑:调研分析——创意策划——实施运行,重构课程体系,从应用角度重新设计三个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加强职业方向课建设,体现鲜明的高职中文特色。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实践课相得益彰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石群山.高职高专中文专业师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81-84.

[2]陈知慧.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改革——以“应用写作”课程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92-93.

On Coupling of Teaching betwee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and Vocational Orient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ase of Chinese Language Major

Shi Qunshan

Abstract Coupling of teaching betwee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and vocational orient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inevitable need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But the following factors, such as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ighlighting knowledge while despising ability, the wide employment chances and the insufficient reform in training scheme of Chinese language major, a singl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and poor teamwork connection, limi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oth of them. We can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teaching of the two by creating a dual-quality teaching team, crossing the line of curriculum, setting up practical tasks, and relying on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tc.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major;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vocational orientation courses; coupling

Author Shi Qunshan, professor of Guilin Teachers Junior College(Guilin 541001)

猜你喜欢
专业基础课衔接
提高普通工科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新尝试
《电机及拖动基础》翻转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
问题中心的教学思想在专业基础课中的构建
基于朋辈教学法的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探析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微课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
农林专业基础课学习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