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历史,三个对峙

2017-05-27 15:29张欣悦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25期
关键词:李贽臣子张居正

张欣悦

在西班牙舰队征战英国的前一年,在世事风云变幻的前一年,万历十五年,历史于这风雨欲来的平淡沉寂里,終奏响浩荡之声。

我在这以文字为载体、历史为灵魂的《万历十五年》里,看到了来自1587年间的三个对峙。

第一个对峙,是帝王与权臣的对峙。万历皇帝即位后,无论他立太子,还是施行新政,总会让臣子们挑出错误。而当皇帝觉得过去的自己是“受人愚弄”时,他便给部分臣子加上罪名,甚至对臣僚的意见漠然置之,漠不关心。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细细咀嚼来颇有意味,“皇帝决心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作持久的对抗”。这样的“对抗”,孰是孰非?他们明明应该各司其职、治理好这个国家,却因为任性而宛如仇敌。后来,臣子们明知需要做什么却缄默无语。他们大概是怕重蹈张居正的覆辙。

第二个对峙,是张居正盛年风光和晚年衰败的对峙。对于他的结局,我心生感叹,就如同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总会出现的“昔年盛世今安在?”:他被追查出贪污腐败,死后被参,家产籍没,子弟流放。我曾试图追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大政治家最终的败落?或许是他沉溺于人间富贵花,忍不住摘下一朵品香。而万历皇帝不得不抄他的家来充实空虚的国库。抑或是他在任时得罪了太多人,与全国读书人作对直到众叛亲离;又或者他的功高盖主使皇帝不安,就算他没有犯错,依然会被鞭笞。孤藤残鸦,古道驿路马儿瘦,一切都如同一个意兴阑珊的背影,渐渐远去,再不复还——世上再无张居正。

第三个对峙,是李贽思想自身的对峙。书中的那段描写,真让人啼笑皆非:李贽洋洋洒洒写出的批判专制的文字,如一场大火在世间纸页上燃烧,点亮了无数青年人的眼睛。但他自身却又缺乏自信,没有“与汝偕亡”的决心;他自我批评,又自我怜惜;他的心在狱中苍老,一腔热血都冻成寂寞。他批判时代,却又依赖于这个时代,在夹缝中求生。由此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是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却不能成为类似条件下欧洲式人物。这让我想起了历史老师所讲的中国思想家与外国思想家的对比。他说,中国古代民主思想薄弱,是因为再激进的思想终究植根于强烈桎梏的专制土壤之下,企图冲破束缚,但终究是无可奈何。外国的思想家们走过黑暗的中世纪,举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火把,把一切教条都烧了个干净,不是说他们的眼睛更通透明亮,而是其本身没有那么多枷锁。

8世纪的欧洲人从我们华夏得到造纸技术,用这门技术奏响文艺复兴最震撼的篇章,用书籍启蒙了人们思想的愚昧;指南针亦由我们发明,在13世纪时传入欧洲,我们用它来下西洋宣扬国威,而欧洲使用它航行大海,几乎征服了整个地球。这是他们不动声色的狂狷。我们总在呼喊着思想的创造力,其实我们祖先从不缺失创造力,只是缺少勇气去直视皇权下那深邃不可洞悉的淫威。

从《万历十五年》里走出,千帆横渡,烟尘渐远,轻步踯躅于那历史城阙,我看到多少年来皇家霸业轰轰烈烈的纷争与对峙,看到历史上古代英雄的拔剑四顾,终不过,人间一场酩酊大醉。

【作者系重庆市第十一中学高2017级(3)班学生】

猜你喜欢
李贽臣子张居正
李贽的自由
漫话李贽
张居正感激考官让自己落榜
浅谈中唐诗歌中屈原的“臣子”形象
磨砺是一笔财富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夜空幻想
张居正的职场成功三要素
从张居正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