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龙虎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相较于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分析、赏析的深度都有所加深,接触的知识类型也有所拓宽,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从小学语文课堂到初中语文课堂的转变。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成长的原因,往往会出现逆反、厌学的现象,其实学生这种厌学心态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教学方式老套,教师无法找到学生心理上的切入点,进而无法将学生带入到课堂环境中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成为课堂的掌控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开放、多元化,因此教师需要借助这个契机,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思维,采取新颖的语文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与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教学;情景化教学
要想提升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时的积极性,就势必要想办法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悟语文教学的本质。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和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时候要注意体现这两点要求。在纷繁多样的新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中,情景化教学方式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反馈比较好,深受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欢迎。本文结合我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浅谈几种情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善于适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是耳熟能详,正因为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时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强、善于想象的心理特点,结合课堂讲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将课堂内容丰满起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感受课文描述的情境。这是一个神奇的体验,当学生融入课堂并且感受到了老师创设的情境之后,就会深深触动好奇心,激发出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此之后学生就会主动的探索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的热情油然而生。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的时候,教师尝试着为学生创设紫藤萝瀑布这一情景,通过对气势、场面、声响的描述,让学生对创设的情境有初步的概念,进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情境中的景象,让学生通过聆听与自己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紫藤萝瀑布的场景图。此时瀑布的浪声和气势磅礴的场景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转化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升课堂效率,最终达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创设并利用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师采取情景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本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单单通过读这些干涩的文字是无法直接感受到课文中人物情感的,因此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视角去感受人物情感并获得人文主义情感的感知。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导,让他们结合课文情境受到启迪,进而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创设并利用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感情寄托、思想宣泄等类型的课文,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通过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事件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与父亲车站分别的情境,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感受主人公与父亲之间的感情,体会父子间的深厚的情感。进而达到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更深的让学生感受到父亲的那种默默无私的爱。这一方式可以突破学生在认知情感时受到的文字隔阂,提升学生学习课文时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三、结合多媒体设备,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渐渐进入信息化教育时代,各种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的出现,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开展情景化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情景化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学生对于情境的感受也会由于多媒体的帮助变得更加直观。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苏州园林的历史、描述完苏州园林的魅力之后,可以找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纪录片给学生观看,这种形式的有点在于,影音文件可以更加生动的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气势特点展现给学生,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在观看完苏州园林的记录之后再导入课文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中所说的亭台楼阁的特点和园景的格局分布,真正能夠明白古代造园工艺的精华所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仅留于课文表面的文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才是教学目标的体现。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教学环境,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其关键点。将情境式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课文所要展现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晓姿,王桂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情境教学”策略管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 韩善臣.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