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钟明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22-01
1.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然,兴趣是人类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如果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引发出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对知识的思索;就能引发学生因好奇而实践,因验证而发现,从而找到成功学习的路径。
可是,在当代社会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网络社会,甚至早早地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一员。网络社会以其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引人入胜的互动情境,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娱乐需要和社会化要求。与精彩纷呈、千奇百怪的网络社会相比,书本所教知识、教师所授内容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觉得,在培养学生"兴趣"之余,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另一种学习乃至处世态度的培养,那就是“敬畏”之心。
2.“敬畏”之心的内涵
敬畏是什么?《辞源》里没有“敬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又敬重又畏惧"。我觉得,敬畏就是對一切美好神圣事物应有的态度,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在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正因为"敬重",学生除了待人"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做事也应严肃端正,少犯或免犯错误;正因为有了"畏惧",学生待人处事时除了"战战兢兢",也会"认真认真"。
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敬畏之心其实就是有责任心。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常怀敬畏之心,其实是一种有责任感的学习智慧。常怀敬畏之心,就容易时刻保有危机感,对自己的学习自始至终有一种欠缺感,有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找借口不退缩。
3.“敬畏”之心的意义
3.1敬畏之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我觉得,我们应该教导学生也有许多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真善美,敬畏知识,敬畏科学,敬畏学习,敬畏法规制度,敬畏良好的社会秩序……
学生可以因为敬畏知识而努力,因为敬重教师而效仿,因为畏惧科学而用功。如果心存敬畏,学生就能有稳重谨慎的学习态度;就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懒意念;也就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外物杂念所扰,不为有害信息戕害;如果心存敬畏,就不会在电脑特有的独享空间中,日益淡化人际关系,不会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时,身体道德同时走向滑坡之路。如果心存敬畏,学生就能多一份谦逊平和,多一些内心的执著和清静,就能恪守学习的从容和淡定。
3.2敬畏之心有助于提高学习中的耐受力。有关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一个人对挫折的耐受力与其对引起挫折的事物的态度密切相关。而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受挫折的耐受力,则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学习是辛苦的事。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挤时间、钻深度,需要勤动脑,善思考,需要锲而不舍,吃得苦中苦,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果对自己所学持有敬畏之心,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少怀疑、少动摇、少懈怠,才能有"望尽天涯路"的高远追求,才能耐得住"西风凋碧树"的冷清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才能静心苦读,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
3.3敬畏之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近年来,时有硕士博士高才生不明原因纷纷自杀、诸多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离家出走乃至杀父殺母事件发生,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之时,深刻思考。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下一代究竟是怎么了?就我有限的工作和生活所及,就能感受到不少中小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甚至有些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不想上学或感到不开心,这恰恰正是成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所不能理解的。我觉得,这其实与我们一直只关注学生和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关注他们的身体成长,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与精神需求有关。即使我们关注了孩子和学生的性格培养,我们更多的也只是关注他们的个性、品行,很少甚至从未教过他们,世界上有许多值得他们敬畏的东西。所以当他们渐渐长大,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各种现状,面对诸多他们无法接受的事实:父母的离异、家庭的重组、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等,还有学业成绩的差距、同伴关系的紧张、老师的忽视和不公、青春的压抑和困惑,学生就产生了"非幸福"的感觉,觉得所有人尤其是亲人们欠自己太多。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类已经古老了,但人始终还是幼稚的。尚处于成长和学习阶段的学生,至少当对学习及所学知识拥有敬畏之心。
我们中学生应该常怀敬畏之心,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一个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敬畏的东西往往是多样的,在学校教育中,至少得教会学生敬畏知识、敬畏真善美、敬畏法律制度。
3.3.1敬畏知识。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积淀,知识使人生得以升华,教育无论怎样改革,学生接受一定的知识,当永远不会改变。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一个不敬重知识的民族是一个趋向自我毁灭的民族。唯有敬畏知识,学生才会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3.3.2敬畏真善美。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教人向善求真。
3.3.3敬畏法律制度。在校园里,法律制度最直接的表现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