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摘要:小学美术课的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美术形象的感悟和理解。小学学生正处于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关键时期,对外界的感受非常敏感,小学美术课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探索的平台,对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以美术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美术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美术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以及表现美术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欣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17-01
正文:美术课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怎样来提高学生们的美术课的赏析教学呢?
其一就是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灵活巧妙地用好课本教材。美术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视觉感知能力,利用最佳的作画工具进行教学,以使学生获得美术美感的启迪和享受。欣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启发重于解说,教师要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诱导,将学生领入美术的情境之中来感受美术的魅力所在。同时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导入巧妙自然。在《日出》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太阳花》作为开场白。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一幅生动美丽的太阳花,欣欣向荣,使同学们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美术之中,许多同学沉浸在美术的美好的图画中。这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图画,介绍图画的基本知识。这样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感受美术的能力。
其二就是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是美术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根据所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印象》一课欣赏时,学生对《向日葵》.《蒙娜丽莎》较熟悉,也容易理解,但对《拿破仑的加冕礼》的理解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中以欣赏《向日葵》.《蒙娜丽莎》为重点,同时根据相关的几幅画鉴赏来促进对于其他图画的理解。
其三,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视、画双向并举,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要同时进入"视觉盛宴"的状态,其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赏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美术视觉的能力和美术的鉴赏力。在"欣赏"图画后,教师再介绍作品的体裁、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应用多媒体、图片,从视觉到听觉,让学生熟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初听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看到什么?作品是什么风格、情绪如何?等等,让学生谈对作品的总体感受。通过初听,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为了进一步看懂图画表达的意思,再进行后面的逐段赏析和重点模仿,目的是让学生从美术的基本要素上理解美术艺术,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看、悟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好地体现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特征。比如在欣赏《拾穗者》的时候,學生的脑海里应该展现的是一幅勤劳的拾穗者,寓意深远,值得深究。接着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珍惜粮食,诗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意境中。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时,首先,简介图画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电脑软件。其次就要根据作者背景内容来具边描绘那个体描述图画的场景等。只有这样,美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看其图,如见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
最后,必须坚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美术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例如《拿破仑的加冕礼》,是拿破仑打破陈规旧俗的同学们听到这样典型案例,老师讲,同学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在那个奢华神圣的教堂,拿破仑如何加冕成功的。虽然美术本身有时难以让人马上理解,但是,教师可以通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多想。让学生去想象、去判断,同时鼓励学生去表达,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美术的魅力。
结束语:实践证明,充满活力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美术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获得美的美术享受,感受与鉴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美术教师不仅是在课堂上教美术,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美丽生活的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吴松芳.美术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J].中小学美术教育.2007(01)
[2]邹敏华.美术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美术2006(04)[3]陈小东.论美术审美中的两种不同心理取向[J].艺术百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