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调查分析

2017-05-26 18:35宋国学刘立志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大学生

宋国学+刘立志

摘 要:为研究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应对素质,通过问卷调查,从自我效能、职业热情、长期导向、学习意愿、调适能力和合作意识等6个因子、25个条目测量了职业生涯韧性,在因子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基础上发现,除了“合作意识”接近于好的水平,其他各因子得分极其一般。最后,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策略建议。

关键词:职业生涯韧性;大学生;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60-04

引言

近年來,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均重视的焦点问题,2013、2014和2015年被称为“连续的史上最难毕业季”。熊汉忠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情绪、生理和行为三个维度)平均数为18.39(全距24),明显高于2014年的压力水平(16.91)[1],显著高于2012年(16.93)[2]。长期的就业压力会导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低落、失眠、悲观、酗酒、沉迷网络、抑郁等等。面临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由此造成的强大就业压力,大学生更需要有足够的职业生涯韧性。但对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状况在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

国外的韧性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重视的是少儿的问题,关注对心理危机体验的抵抗力[3]。目前对于韧性的解释主要基于主动适应性、被动恢复性和综合性三种视角[4],概括起来包括了事前作用(即预防和主动管理压力);事中作用(即忍受与克服压力)和事后作用(即恢复与调节)。

职业生涯韧性研究注重成人工作者,但该角度的研究关注的是实际工作者。1983年最早提出“职业生涯韧性(career resilience)”概念,定义为“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即使环境是令人沮丧的或破坏性的。”[5]为“韧性”结合职业环境的情境化和具体化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国内一些学者关注了大学生心理韧性,主要与心理障碍、学习相关[6,7]。从总体上讲,国内外研究中缺少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关注。

本文将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解释为一种素质特征,具备该种素质的大学生在寻找就业过程中面对丧失就业机会、遭遇就业困难或陷于就业逆境时,能够有效地适应、忍受、克服和恢复。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基于“职业生涯韧性”的视角,参考国内外韧性相关研究,在宋国学开发的“职业生涯韧性量表”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就业体验等角度,从职业生涯自我效能、职业热情、职业长期导向、职业学习意愿、职业调适能力和职业合作意识等6个维度进行测量[4]。采用利克特5分量表,提出问题是“请结合你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包括如投递简历、参加招聘会、参加就业笔试面试等考核或其他与寻找工作等相关过程中)的体验和感知,对自己在下述方面所具备的程度进行评价”。在每一评价指标后可供选择的答案有“非常差、很差、一般、很好、非常好”,给予的对应分值为“1、2、3、4、5”。

基于资料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选择黑龙江省高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样本。在学校类型方面,综合类院校1所,理工类院校3所,师范类院校1所,财经类院校1所;985大学1所,211大学1所,其他院校4所。为保证每所学校的取样质量,我们在各个学校选择1位辅导员或教师或研究生为主试,并进行相关培训,使其符合相关要求。

本次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57份,其中有效问卷909份,回收率95.7%,有效率95%。选择男生521人(57.3%),女生388人(42.7%);985高校176人(19.4%),211高校155人(17.1%),其他院校578人(63.5%)。

二、结果分析

在问卷数据基础上,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各因子负荷值分别见表2、表3、表4、表5、表6、表7(为表达方便,故将其分开做表),6个因子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0(见表1),说明问卷测量具有好的信度。在测量的6个因子中,只有“职业合作意识”属于很好的水平,“职业热情”接近于很好的水平,其他各因子仅仅处于一般水平。因此,从整体上,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水平一般。

(一)职业生涯自我效能

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指大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一系列的求职行为。在所有维度中得分最低,勉强进入一般水平。其中,相信自己能“战胜就业困难”和“控制不愉快情绪”等方面所具备的分数值均较差,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忍受就业困境的素质不够,以至于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就业压力而选择不参加高考而直接打工。在相信自己的“恰当的处理方式”和“足够的知识/技能”方面也仅仅处于一般水平,这也是导致“战胜就业困难”和“控制情绪”方面自信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所在。

低职业生涯自我效能的毕业生即使对某些职业有兴趣,也仍然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降低了效能期望,从而窄化了求职范围;在面试时常会认为能力不足,降低了结果期望,产生恐惧感,甚至出现逃避行为,从而影响了就业状况。

职业生涯自我效能与个人心理素质紧密相关,属于“情商”等心理资本范畴的概念。目前中国高校在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比较欠缺,这也是整个教育体系应该重视的问题。而且在大学毕业生智商相差不大的状况下,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更有可能对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二)职业热情

职业热情维度得分在所有维度中处于第2位,接近于很好的水平。职业热情使大学生更多地接受和容忍就业现状,这是值得倡导的,一方面反映了乐观主义精神特征,另一方面这也与中国文化特点是有关系的。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应对问题的方式上表现出初级控制(“改变”)和/或次级控制(“接受”)策略的辩证使用[8],而职业热情使得大学生一方面能够寄希望于未来,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忍受现状。

職业热情一方面来源于职业及其环境(外部),如社会的关注等;另一方面来自于大学生的主观部分(内部),如个人对于职业领域的向往和期待等。这涉及个人关于控制点的信念问题,是外部控制点和内部控制点的综合影响结果[9]。在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条件下,尽管就业形势很严峻,但国家相关部、委、办均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好的宏观指导。在这种条件下,大学生也会对就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和热情,即使有很大的压力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容忍。

(三)职业长期导向

职业长期导向维度综合了初级控制(“改变”)和/或次级控制(“接受”)两种策略,前者如“探索就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正确对待下,就业困境只是暂时的”、“探讨就业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后者如“确立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对于就业道路上的挫折有心理准备”。也正是由于中国大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长期导向”,使得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满职业热情,接受现状。这与中国文化中“未来取向”是一致的[10]。

“确立长远目标”得分是该维度中最低的,说明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技能仍然比较欠缺,教育的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没有以课程、活动和援助体系的方式将生涯教育嵌入到主干课程教育中,而只有独立课程存在。

(四)学习意愿

与次级控制(“接受”)相比较,中国大学生在初级控制(“改变”)方面所做的努力很不够,其中体现明显的是“学习意愿”维度。

“学习意愿”维度中的提升就业技能以及“提升职业转换所必需的能力和技能”等条目得分处于一般水平,也说明,尽管理论界与实践界这些年均强调就业技能的提升,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学习领域的自我评价仍然不高。就业技能与职业生涯韧性是紧密相关的因素,就业技能强的大学生即使遭遇到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也可以凭借个人素质重新构建职业通道,很快从中恢复过来。

(五)职业调适能力

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调适能力也是勉强处于一般水平。自1999年扩招后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引起就业环境改变至今(2003届毕业至今)整10年,大学生仍然还没有很好地适应变革的就业环境,缺乏自我调适能力。

按照自我调适理论的观点,求职者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阶段性结果,都要具有能维持目标的能力,进行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控制[11]。职业调适能力作为通用技能中的重要条目,在克服就业困境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技能体现了职业生涯韧性的“事中作用”和“事后作用”,前者即忍受与克服,后者即恢复和调节,体现出次级控制(“接受”)策略。该维度得分一般,除了反映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状况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生涯韧性的作用机理,即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在事前的主动适应方面更弱一些,中国大学生在过程中能够逆来顺受,而更少进行“未雨绸缪”。

(六)职业合作意识

在所有维度中,职业合作意识得分最高,职业合作意识则主要为初级控制(“改变”)提供了基础或做出了行动。“合作意识”也是中国特色之一,主要指的是就业压力出现或有了就业压力感时,积极获得微观氛围的支持,包括同事、朋友、家人等。这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取向高的国家[10],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的人在遭遇问题时更倾向于采取一些集体主义的应对方式[8],而赢得同事、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以共同应对就业困境,这是重要的集体主义应对方式。

这一合作意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就业提供了支持,如介绍就业岗位、帮助就业面试等等,但也会遭遇一些问题,如同事、朋友、家人同样由于缺乏相关教育,也很困惑;社会、学生和家长等就业理念的不一致。固然,从客观角度来说,这反映了代际的职业价值观差异,而如何协调不一致问题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挑战,如何引导合适的职业价值观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自幼儿时代就开始的生涯理念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结论

本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整体处于很一般的水平,这也反映了我国职业生涯韧性教育方面的欠缺。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应在大学生整体课程学习阶段进行全过程的职业生涯韧性提升,而不是在毕业阶段进行简单的培训讲座。这需要整合嵌入式教育和贴附式教育。其中,嵌入式教育是指职业生涯韧性提升隐含在一般的课程教育中,贴附式教育是指将职业生涯韧性提升独立于课程教育之外(如就业指导)。这种全面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运用教育技能。

需要考虑职业生涯韧性教育学习的全员参与问题,包括教育体系的全员性,教员、学生和用人单位以及地方指导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参与职业生涯韧性的提升;支持体系的全员性,建设以政府、企业、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和社区/家庭为主体的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熊汉忠.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R/OL].2015-05-29/2015-12-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f915d0102

vop6.html

[2] 熊汉忠.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R/OL].2013-05-29/2013-06-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f915d0102e3r5.

html?tj=1]

[3] Rutter,M.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9,21:119-144.

[4] 宋国学.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本土化研究[J].经济管理,2011,(11):184-193.

[5] London,M.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4):620-630.

[6] 王平.认知疗法提升恶劣心境障碍大学生心理韧性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334-338.

[7] 李义安,李清.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13,(2):131-132.

[8] Heppner,P.P.,Heppner,M.,& Lee,D.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llectivist Coping Styles Inventory[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1):107-125.

[9] Spector,P.E.Locus of Control and Well-Being At Work:How Generalizable Are Western Find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4):453-466.

[10] Hofstede,G.Cultural Constrsints in Management Theor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3,(1):81-94.

[11] Wanberg,C.R.,Zhu,J.,Van Hooft.E.A.J.The Job Search Grind:Perceived Progress,Self-Reactions,and Self-Regulation of Search Effor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4):788-807.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提升措施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