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菊芬
【摘 要】建构与体锻相结合的户外建构方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学前教育开展。
【关键词】建构游戏 材料 主题公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206
进入大班,随着孩子空间思维、想象力、动手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建构能力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小型的桌面建构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操作需求,你看问题还真不少:
问题一:什么时候轮到我呀!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建构活动,虽然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老师将活动室里最大的空间给了大型建构区,但每次活动孩子们都是争先恐后地抢着玩,最后不得不打破常规,把原来的自主选择区域,成为了轮流进区活动。每次活动时只有5人进区,全班35人,基本是两周才能轮到一次,漫长的等待严重影响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问题二:场地太小了呀!拼搭过程中,会听到孩子在那里请示:“老师可不可以再往这里搭开来?”“老师,地方不够,搭过去的都要碰倒了!”“老师,我们还想再玩一会儿。”因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孩子们的奇妙构思不能呈现。
问题三:材料总不够噢!拼搭过程中,会有孩子埋怨想要的积木没有了,有时看到孩子们在那里闲逛,问起原因是积木用完了;有些在那里调整原来的样式,拍材料不够用,偶尔会听到他们彼此间的争吵声,有的说要从新组合,有的不愿意,相互不让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一、转变策略,初步尝试
上述困惑带给老师无尽地思考,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呢?从室内转向室外的想法,打破了僵局,让建构游戏有了“柳暗花明”的机会,孩子们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改变先从材料收集开始
把活动搬到户外需要增加更多可建构的材料,于是与孩子们一起商量材料的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收集的材料要安全卫生容易清洗,此材料可以反复使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易于收集。综合以上的要求,便向班级家长进行宣传,一周下来大家收集了本地区纺织厂的很多纸管,但品种比较单一,在数量上也远远不够,于是就请示园领导,来了个全园大收集,短短两天时间,立刻达到了预想的目标。同时,配置了其它的材料,即小拉车、木板、收集筐等。
(二)小试“户外建构”
当老师在介绍本次活动时,孩子们都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活动开始,孩子们都极其兴奋,一会儿都去拿材料,一会儿建构,一会儿整理收拾。孩子们跑前跑后,非常忙碌。争着开辟场地搭建,整个活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情做,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活动结束后,问孩子们的心情,大家都感受到了快乐,希望能多参加这样的游戏。在集中回顾中,有的孩子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找出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 任务的分配不清楚。当老师说活动开始时,孩子们一哄而上去搬材料,出现拥挤的现象。如玩五彩纸管时,有小朋友抢拉小拉车,为了拉车,上面的材料还没有放满就急着出发了。直到搬的材料快完了,才有部分孩子在场地上开始建构。但由于之前孩子们之前急着搬材料,整个场地显得有些拥挤。尤其是到了收拾整理时,孩子们把原先建构的模型都掀倒在地,纸管随处滚动,木板不经意间磕到其他的孩子。同时大家都选自己喜欢的材料收拾,放进筐里纸管因没有排列整齐而溢出来。材料的置放处很拥挤,有的为了能多拿材料,就将它直接放在了通道上,严重影響整理的效果。
2. 建构作品不够大气。虽然有了大场地,但孩子们不是几个人合作进行,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建构,东一块,西一处。有的搭房子,有的造路,有的做平面跳格子等,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小型作品。
3. 材料的堆放比较随意。孩子们将材料搬到场地上,只要有空的地方就放在了那里。有的是放在了走动的地方,有的放在了有小朋友在建构的地方。尤其是玩“五彩纸管”时,除了本身要用的建构材料,还有小拉车随地都有,收集筐随意放置,整个活动场所显得很凌乱。导致不能更好地拓展建构,也违背了本身所要的预想要求。
二、建构体锻 碰撞火花
活动结束后,将孩子现场呈现的作品放到教室里讨论,对每个作品进行评价,问一:作品大吗?多个人一起想办法共同拼搭,有了不同的意见,会越搭越大,跟其他人不一样,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问二:搭好了怎么办?首先是能欣赏,最好是能玩耍,有的小朋友说如果能搭出一个游乐场,那样就太好了。这样就提出了第三个问题:需要增加什么材料?
(一)材料的进一步调整
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想到的材料五花八门。老师提示,要求能在建构的材料上走、钻、爬、滚等,最后基于安全和材料收集时的可取性考虑,大家想出了以下的材料。添置了大小、高低不同的双脚凳梯,长的毛竹梯子,清洗干净的大柴油桶。大小不一的轮胎,并刷上不同的颜色,看上去更有美感。高低不一的长凳。梅花桩是由旺仔牛奶罐做的,主要是考虑到它的硬度,足以能承受孩子的重量。有长短不一,宽窄不同的木板。
(二)工作分配到位
材料收集完成后,调整后的方案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游戏,孩子们自由组成小组人员在6到8人之间,组内人员商定任务组,有搬运组、建构组。
1. 搬运材料组。听从建构组成员的安排,及时地把材料送到预定场地,当材料搬的差不多时,也可以一起参与建构。但搬材料的孩子有一个最重要的要求是不能影响建构组的搭建。材料要堆放井然有序,这样活动更有条理,活动场地也能充分地利用起来。
2. 场地建构组。首先选择场地,一起讨论建构什么东西,构思拼搭方案,如从哪里开始拼搭,往哪个方向延伸等。
(三)搭建主题公园
活动开始,孩子们根据自己组成员的讨论,有的用纸管建构城堡,为了达到可以游戏的功能,孩子们有门窗的设计,城堡内的场地也能容纳十多个人。有的是梯子与木板连搭,孩子们叫它“翻山越岭”。有的用了轮胎,梅花桩等,轮胎有竖起的,横放的,重叠的,可钻可爬,孩子们预设是池塘中的石头和荷叶。孩子们边搭边玩,自己的地方玩一下还去其他组的场地试玩。慢慢地只见各建构区域联系了起来,同时把无人问津的长梯子和柴油桶也用了上来,作为各场地的连接桥梁。 当整一个活动场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大家快乐地叫起来,“变成游乐场啦!”
(四)快乐游玩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带着异样的心情进入了游玩。整个“游乐园”充满了挑战。攀爬梯子时需要手脚协调,从各个梯子的衔接木板上小心翼翼地走过。过轮胎铺成的独木桥时,时而爬,时而钻,过去的孩子都会向后面的朋友加油鼓劲。进入“城堡”需要过竹梯子,有的是一节节往下走,有的直接两腿分开滑下来,那又蹦又跳的样子看出孩子们无比快乐的心情。城堡明显变成了迷宫,孩子们在各个出口进出,嬉戏玩耍。孩子们在玩时,常常会调整布局,让活动场地更安全,更好玩。
三、自主点评 提升经验
建构与体锻相结合的户外建构方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嚷着向老师争取下一次的活动时间,讲述自己在游玩时的冒险经历。趁热打铁,老师马上把活动影像和照片,利用多媒体有选择性地放给孩子们看,主要是建构过程中材料的运用,玩耍时遇到的危险等。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更能在以后的活动中去关注,去自我调整。
因为孩子的需要,老师因势利导地将“户外建构”游戏活动生成而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看到了孩子间的合作、创造力的产生、体能的训练、对自己活动的质疑等等,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现象更可贵呢?所以这样的生成之路将不止一次,我们将一直与孩子去共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