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萍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让他们的心灵与文字相碰撞,情感与内容相融合,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充分浸染下,读出自己的心声。古文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23-01
1.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摆正自己的位置,敢于放开手脚,率先把课堂还给学生,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教师的鼓励,使学生从"敢问"起步,逐步过渡到“会问”、“善问”,发挥同学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答疑,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田忌赛马》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课文写第二次赛马时,第一场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一个是最差的下等马,一个是最快的上等马,它们比赛肯定会差很多,这一点难道齐威王看不出来?经过讨论,学生得出:齐威王是一个没有头脑、十分骄傲的人,而孙膑的确了不起,他不仅知马还知人,这也是他能帮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通过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使学生对课文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让学生掌握了分析事物的方法。
2.开展课堂实践,领悟质疑方法
只有让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中,教会学生提问,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斑斓的阅读春天中成為一个个充满灵气和有创意的“哈利波特”。
2.1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提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如:教学《草船借箭》,读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让学生明白“借”是关键词,于是就“借”字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么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同时,启发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
2.2从中心入手,教会学生提问。中心是文章的心脏。学生抓住了重点段落的中心想问题,就能探求到提问的实质,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对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学生的兴趣来了,立刻从书中找到答案,并大声的朗读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抓“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的方法,从大处着眼,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到“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的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2.3从词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课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仔细领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读"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时,都会抓住"妒忌"这个词语提问。有的问:"妒忌"是什么意思?有的问:周瑜妒忌诸葛亮会这样做?还有的问:诸葛亮又会如何对付周瑜?只要引导好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2.4从结果入手,采用变序的方法提问。结果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学生抓住结果,就能从文中找到与结果相关的语句,这样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悬念式的结尾,事物发展可能会出现各种结局。在结束课文时,要不失时机地接着"课尾",引导学生考虑各种结局。
总之,教师要在学生想知道处,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学生理解片面处,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会问、善问,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兴趣必定浓厚,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必定能发挥出来。难怪大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多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的宝藏。"